期刊杂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5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是《百科知识》杂志2021年第15期。
内容简介
本期封面文章《穿越时空的记忆——日晷(上)》。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智能科技助力东京奥运会
-
科技让“二手”奥运会高大上
-
“气候变化或致蚊子全年活跃”等3则
-
穿越时空的记忆——日晷(上)
-
花开不败“沙漠玫瑰”
-
纳米医学放异彩
-
丛林中的梦魇——埃博拉病毒
-
中国工业遗产中的七座灯塔
-
你知道吗
-
过劳和躺平都不是好选项
-
“37℃的爱”:以母乳呵护生命
-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桑蚕(下)
-
从日本浮世绘到非洲抗疟疾“神器”——蚊帐旅行记
-
文房四宝中的“墨”是怎么发明的
-
宋人消夏有点“冰”
-
“中国南大门”——广州(下)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由来”等3则
-
连云港 东海第一胜境
展开全部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春秋战国时期墨已开始普及春秋战国时期,墨是用杂木和草烧结而成的,制法粗糙。后来,为了提高墨的质量,人们改用松柴烧结,再后来又加入了麻子油和猪油烧结。如今,我们知道,麻子油和猪油这几种油脂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受热分解,可以得到黑色粉末状物质,即古人所谓的 “烟灰”。古人虽然知道如何制得 “烟灰”,但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庄子・田子方篇》里提到 “舐笔和墨”,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普及使用墨了。汉代出现了松烟墨秦汉时期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胜过石墨。东汉以前,墨没有制成锭,只是做成小圆块,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 “墨丸”。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为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汉代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即渝麋(今陕西千阳)。三国时期,我国的制墨业进一步发展。当时西安人韦诞工书法,善制墨,所制 “韦诞墨” 已被史书记载。唐代制墨业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制墨业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其中,最著名的墨官是祖敏,他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合成制墨的方法名闻天下。唐代的墨已有多种颜色。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朱墨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退色。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唐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业的发展。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宋代沈拓发明 “石油” 烟墨宋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墨由单一品种转变为多品种的时期。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 “石油” 烟墨的出现。制墨史上,千百年来,墨的主要原料都是松树,许多地区因为取古松烧制烟,大规模地砍伐松树,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生存环境,还加剧了墨源的匮乏。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在墨源严重匮乏而用墨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沈括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任职时,在当地人的引导下,发现了一种物质 —— 脂水,后来他把脂水命名为 “石油”。由于燃烧时烟味太大,“石油” 在当时仅仅是作灯油使用,或者给家畜治疗疥癣,并未用于烧饭。沈括则想到用燃烧 “石油” 浓烟做墨。沈括将 “石油” 放在一个大瓦缸中燃烧,然后将燃烧产生的烟尘收集起来,按照制墨的流程制作了一小块墨。做好之后,沈括拿来毛笔蘸上 “石油” 烟做的墨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看起来效果非常好。试制成功后,沈括喜出望外,马上大力推广他的新墨,并取名为 “延川石液”。据说沈括的 “延川石液” 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苏轼的极大赞赏,可谓上乘。遗憾的是 “延川石液” 似乎并未大行于世,后来工艺消失。或许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石油” 烟制墨的成本远不及松木的成本低,毕竟 “石油” 在当时远没有松木那样遍布全国。
日晷
日晷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日晷曾是古人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置身两种生活维度 —— 空间与时间。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中,在日晷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如果说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无所不在的时间维度却是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这种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使人类的时间观与大多数动物相差无几,阻碍了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化动物向更高级发展阶段进化的进程。日晷,如同漫漫长路上的驿站和里程碑,使人类在不知始终的旅途中不再感到迷茫,从此对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换句话说,人们借助日晷清楚地 “看” 到了(细分的)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进一步说,人们 “抓” 住了时间,就好像从此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从命运主宰的对象变成了命运的主宰。在宇宙观上,在对生存空间的认识方面,日晷推动了以地球为中心的 “地心说” 向以太阳为中心的 “日心说” 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盖天说” 向 “浑天说” 的转变,日晷也与有功焉。在时间观上,时间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时间的单位被更加精细地划分。例如,中国古代的 “年” 字,本意是作物成熟的周期,但日晷出现后,年的概念变成由太阳相对地球的活动周期(即太阳回归年)来确定了。关于时间单位,日晷之前已有年、月、日、时等概念,但这些概念都来自天象,日晷出现后,才有了人造的、更加细分的、源自日晷刻度线的 “刻” 的概念。在主观意识方面,日晷帮助人们完成了思维方式上的质的飞跃,把原本复杂、不可言状的内省心理活动借助新的时间坐标条分缕析。在日常生活方面,许许多多的客观现象、事物被纳入到更为细化的时间维度中去重新认识,各种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包括古代频繁进行的军事活动,得以按照比较精确的 “时间表” 更加周密地计划、安排,更加有序地进行。在精神世界层面,日晷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中 “守时诚信” 的依据,帮助人们逐渐培养并建立起 “至信如时” 的道德观念。在科学进步方面,日晷本身即属于天文学仪器,又反过来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历法的形成和完善,因为最初的日晷首先就是用来测定年度和季节、节气的。正是由于有了日晷,中国人早早便制定和使用了 “二十四节气法” 这一十分契合自然规律的补充历法,并且被全世界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法” 对于以农事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代中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6 年,中国的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之,日晷的制作和使用,使人们对 “日地关系” 这一天文学的基础认识不断趋向正确。古人在日晷的制作过程中,即使事先不懂得所需的所有数学知识,也会通过实测,验证、获得和掌握一些数学(包括几何学)定理和方法,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等分圆周、三角函数等,对古代算学的进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任何一个日晷都需要设置在一定的方向上,人们借助日晷较早掌握了准确的定向技术。而且,日晷测定方向远比受到磁偏角影响的指南针精准、方便。可以说,指南针发明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航海上,而日晷的作用却体现在各个方面。虽然日晷不能当作 “全天候” 的计时器使用,但是它的测时功能要优于古代其他计时方法,如刻漏、水钟(它们长于计量时长,昼夜可用)。二者互验互校,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对古代计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以蔽之,有了日晷以后,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进步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所以,对于日晷,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关于其起源、原理、分类、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澄清几个关于日晷的误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对日晷缺少系统的研究,对可见的零星史料亦存在严重的误读、误解、误判,加之中国考古发现中罕有早期日晷实物,造成大多数国人对日晷的认识形成了多种误区。
为何丹顶鹤总爱用一条腿站着
丹顶鹤落在沼泽地或河边的时候,常常是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缩到身子下面,这就是它休息的方式。不光是丹顶鹤,很多游禽都有这种休息习惯,当一只脚疲倦时,就换另一只。在动物世界里,丹顶鹤只能算是一种弱小的动物,它有许多强大的天敌,想生存下去,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丹顶鹤在野外生活时,为了防止敌害的突然袭击,它甚至不能卧在地上休息。单脚伫立的动作,比两只脚站着能看得更远,也可以更早一点发现敌害的踪影。这样一旦遇见敌害来袭击,它只需拍拍翅膀很快就会飞上天空了。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出版百科全书和其他工具书为主,同时出版各种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国家级大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