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8千字
字数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让你领略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莫高窟之美。
内容简介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人生的不确定性
- 初见人世
- 路有冻死骨
- 一个崭新的上海
- 差一点死于小儿麻痹症
- 我的兴趣所在
- 居里夫人的影响
- 别无选择
-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 在北大历史学系抄文稿
- 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
- 群星灿烂的历史学系
- 回忆苏秉琦先生
- 宿白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 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
-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 在莫高窟的毕业实习
- “李广杏”,如此人间好杏
-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 苏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见
- 重回莫高窟
-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 石窟艺术圣地
- 乐僔和尚与敦煌第一窟
- 苦难孕育的灿烂文明
- 张议潮与归义军
- 艺术和文化是国家气象的反映
- 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
- 藏经洞文书的价值
- 第五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 敦煌学在海外
- 罗振玉、王国维与中国敦煌学的发轫
- 陈寅恪对中国敦煌学的贡献
- 张大千和向达在敦煌
- 常书鸿先生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 段文杰先生与敦煌研究院
-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
- 潘重规、饶宗颐的敦煌情缘
- 为了敦煌学回归中国
- 敦煌学的未来
- 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 莫高窟人的宿命
- 父亲的突然死亡带来的伤痛
-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 他们成了猪倌和羊倌
-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 第七章 敦煌的女儿
-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 从北大到敦煌
-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
-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 老彭与莫高窟北区考古
- 花甲之后拼尽全力
- 我的老彭走了
- 第八章 敦煌石窟艺术
- 绵延千年的形象佛教史
- 有最早纪年题记的洞窟博物馆
- 说不尽的经变画
-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 永不停息的自由飞舞
- 最完美的彩塑
- 第158窟:涅槃的境界
- 敦煌艺术与中原文化
- 临摹需要达到无我之境
- 第九章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
- 莫高窟保存面临的风险
- 持之以恒的沙害治理
- 抢救和预防:保护工作的“二重奏”
- 壁画修复的缓慢节奏
- 与盖蒂的合作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和出台
- 追忆平山先生
- 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
- “数字敦煌”的实现
-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 莫高窟人的拓荒和坚守
-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
- “申遗”成功给我的启示
- 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制定《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 莫高窟告急!
- 耗资四亿的数展中心
- 不能“武大郎开店”
- 科学保护让敦煌永生
-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润心田
- 拉开大规模抢救的帷幕
- “敦煌的保护是件事,还是件大事!”
- 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关怀和重视
- “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 莫高窟保护,任重而道远
- 第十二章 四十年后终成卷
-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百年回望
- 《敦煌七讲》: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建立
- 考证与分期
- 为了“还债”
-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重要和困难
- 四十年终于完成《敦煌石窟全集》首卷
- 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
-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 “舍身饲虎”的真意
- “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
-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 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 樊锦诗年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