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路风新作,破解中国高铁、核电、半导体显示器、数控机床的发展之谜,讲述中国工业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

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

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书中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 1.1 引言
  • 1.2 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 1.3 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 1.4 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 1.5 结 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迷局
  •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 2.1 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 2.2 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 2.3 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错位
  • 2.4 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 2.5 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 2.6 结 语
  •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年)
  •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 3.1 导论
  • 3.2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 3.3 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 3.4 “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 3.5 结 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i5”革命
  • 4.1 导 言
  • 4.2 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 4.3 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 4.4 “i5”的诞生
  • 4.5 “i5”的力量
  •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 5.1 导 言
  • 5.2 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 5.3 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 5.4 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 5.6 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学习的本质是技术,它的目的是创新。(⭐⭐⭐)

    🟥🟥《走向自主创新》1,2 两本书都是思想启发非常棒的书,看似指导的是技术,实则对我们个人的学习也有很深的启发。循着何帆老师的推荐书,可以看到其脉络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从国家到企业,想必后面的就是到个人了。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跳过这段《走向自主创新》看似乏味的技术过程,但很可能丢失了一段承上启下的风景。这里很美。🟠🟠本书提到,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一个共识:如果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产品(和工艺)开发是工业组织把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能性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过程。基于此,作者提出了 “产品开发平台” 概念模型,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技术学习方式的问题。这里提出的产品开发平台指的是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技术活动系统,它的产出是双重的 —— 推向市场的产品和积累于组织内部的技术能力。因此,产品开发平台是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机制:只有进行产品开发并因此建立产品开发平台,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产生、延续并增强技术能力,达到能够不断创新的水平。这个概念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以模仿还是以引进为起点,只有技术学习过程包括自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活动,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生成把握技术变化的能力,也才可能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对于个人,“产品开发平台” 应该是我们学习 “学习” 这门技术中,追求创新为目的时的方法论,系统化思维。掌握自己的 “思想(产品)开发平台”,也就能在革命(学习)中锻造出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向自主创新 2:新火》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的续集,风格一脉相承。本书的主题仍然是关于自主创新,虽然这个主题本身也经历了 “沧桑”。当中国领导层在 2006 年 1 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自主创新方针时,它在当时的条件下为鼓舞中国工业界的自主开发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不过,后来在美国的施压以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方针先是让位于 “救市”,后来被代之以含义中性的 “创新驱动发展”。2013 年以后,虽然党的领导人在视察基层单位时还经常提到自主创新,但没有再以大政方针的形式予以确立。格式引文:路风著.【走向自主创新 2:新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lPpjeOFc6h2LA4B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向自主创新

        开篇上来谈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里主要指的是轿车工业,众所周知,中国的轿车市场充斥着国外的品牌,改革开放之前曾经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出来的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已经很少出现在中国的道路上。本书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轿车工业采取了 “以市场换技术” 的策略,希望通过与国外汽车公司合资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提高轿车生产的国产化率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最终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但这种思路更多的是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它只能来源于组织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学习。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引进技术或者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的必要性,但引进的同时应该注意兼顾自身的学习和自主研发。也就是说,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只能是为技术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能否学会,也就是说真正掌握技术能力则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研发。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7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