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0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棉花糖实验之父解读实验全程,揭秘自控力背后的思维机制,获得受益终身的能力。
内容简介
你是否:无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喜欢的物品总是念念不忘,立马就要买到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让珍视的伴侣濒临崩溃?减肥遥远无望,摆脱不了眼前一顿美食的诱惑?工作严重拖延,还在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快买快卖导致投资频频失利?本书告诉你: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看到第二颗棉花糖,自控便无须努力。
自控力与意志力的热论都源于50年前开始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论一经报道便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这场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却遭到了极大的误读。《棉花糖实验》是实验设计者、自控力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对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明智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引言
-
Part 1 源起
-
01 初衷
-
02 选择
-
03 大脑
-
04 家庭
-
05 习惯
-
06 信任
-
07 培养
-
Part 2拓展
-
08 掌控
-
09 自我
-
10 时间
-
11 距离
-
12 人际
-
13 情绪
-
14 动机
-
15 社交
-
16 恐惧
-
17 热爱
-
Part 3实施
-
18 学校
-
19 父母
-
结语
-
致谢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棉花糖实验》…从努力的控制中去除努力…
艾米独自坐在棉花糖前,努力控制着吃掉棉花糖的诱惑。她可以在任何想吃掉它的时候按下按铃,唤回研究人员,当然她也可以等待研究人员自己回来,如果艾米在 20 分钟内没有吃掉那颗棉花糖,那么她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 这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对斯坦福大学必应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的学龄前儿童的一项简单研究。实验中,孩子们试图抑制自己按下按铃的挣扎能使人热泪盈眶。为了更大的奖励物而努力延迟对自己的即刻满足,抵制诱惑,孩子们表现了不同层度的延时满足的能力…… 三岁看老,在棉花糖实验里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青少年后,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能够展现出更强的自控力,不为诱惑所动,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聪明、独立、自信,并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比起那些没有坚持多长时间的孩子来说更加不容易垮掉,也更加不容易变得唠叨、行为混乱或是重复一些不成熟的表现…… 对诱惑快速作出反应是生物人的本能,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有竞争优势,但在文明后的社会,往往是破坏秩序的因素。为了压抑本能的冲动,人面临着一个压力循环。压力→消极情绪→长期痛苦→沮丧加深→失控→慢性压力→心理和生理上越来越多的不良后果→压力增大…… 刻意练习可以打破压力循环。从努力的控制中去除努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心理暗示。想玩游戏时,就去吃个水果,要最喜欢的水果。想喝酒时,马上穿上运动鞋。想发火时,立刻借口去个厕所…。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新的暗示与习惯就会形成,就像每次上床睡觉前都要刷牙一样…… 我思,故我可以自控。自控是一种尽在掌控中的心理体验。一切掌控都是基于信赖,信赖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信赖人际关系,信赖安全的环境,信赖自己已经做好了失败准备…。从努力控制中去除努力,去除了努力并习惯成自然,大概就是内圣了,自控与外控将变得更容易,那就是外王了吧。打小从棉花糖训练起,做到小有内圣外王,这样看来好象不算太难……(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吃不吃那颗棉花糖,真的不代表什么
斯坦福大学的 “棉花糖实验” 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儿童自制力的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一间房子里,里面有一张桌子,还有一张椅子。研究人员先让小朋友坐到椅子上,然后再让他从桌子上挑一种零食,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或者脆饼干。假设现在这个小朋友喜欢的就是棉花糖,那么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他可以现在就吃掉这块棉花糖。另一个选择是,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出去一会儿,通常是 15 分钟,然后当研究人员回来后,如果他没有吃掉面前的棉花糖,他就可以再得到一块棉花糖,也就是两块棉花糖。如果这个小朋友等得不耐烦了,他也可以选择放弃,那么他将立刻得到面前的这块棉花糖,却也放弃了获得第二块棉花糖的机会。棉花糖实验被认为是一个有关延迟满足范式的经典实验。在棉花糖实验中,一个小朋友等待时间的长短与他长大后参加 “美国高考” SAT 考试所取得的分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实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能否做到不吃那颗棉花糖,好像成了判定孩子未来人生的标签了。但事实上,棉花糖实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误解。这个实验的发起者,也被称为 “棉花糖实验之父”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专门写了这本《棉花糖实验》来阐明实验的初衷、目的,以及正本清源,破除人们对此实验的诸多误解。首先,棉花糖实验的正式学术名称叫做 “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名字,直到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以《棉花糖实验和公共政策》为名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媒体才将它称为 “棉花糖实验”,其实这只是系列研究中的一个实验。其次,棉花糖实验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错误了解释,有些严重偏离了研究人员的实验初衷,引出了很多无中生有的结论。最经典的就是,在实验中能忍受诱惑,坚持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后,获得两块棉花糖奖励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就会比那些没有忍住诱惑的孩子更高。这从表面上来看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因为能忍受诱惑的人一定更具坚毅力,当然也就更成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结论,它犯了 “外推谬误” 的认知错误,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根据现在的某些情况,就简单线性地将这种趋势推广到未来,并作为判断依据。老话说的 “三岁定八十” 就是典型。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将世界简单化了,他们无视了变化的力量,忽视了趋势的实际发展情况,想要通过现在来预测未来,但忘记了预测未来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作者在书中就解释到,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孩子们有多优秀,而是为了弄清楚他们想要延迟满足时,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到的,他们当时会怎么做。作者强调,通过一个学龄前儿童为了棉花糖而等待的时间长度,来预测他们未来数年后的发展情况,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这种试图通过早期心理测试去预测之后长期的生命历程的尝试,已经被许多实践证明是非常失败的。我认为这才是研究者真正的科学态度,我们对棉花糖实验的误解来自于我们的误读,来自于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我们应当向研究者学习,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妄加推测,以偏概全。就像作者说的,吃不吃那颗棉花糖,真的不代表什么。最后,早期的延迟满足能力对未来有影响吗?答案是有的,研究表明自控力强的人在许多方面确实有更好的表现、更高的成就,但是这种影响与生长环境、后天学习有关,而不是一次等待实验就能验证的。人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棉花糖实验所研究的自控力,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提升的。一些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起点比较低,但随着年龄增长,习惯改变,他们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另一些在起步时很有天赋,但在未来也可能会慢慢减弱。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哀叹那些做不到等待的孩子,而是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找到关键点,帮助他们去成长,去改变。这一点在《理性动物》一书中有详细解释。该书对棉花糖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那些孩子之所以不能等待,是因为他们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不稳定,眼前有糖不吃,很可能就被兄弟姐妹抢吃了。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们养成了习惯,就是立刻吃掉属于自己的食物,等待是非常不现实的。生存环境影响生存策略,那些能忍耐的孩子也许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他们对承诺能否兑现有着稳定的预期,他们可以等待,他们采取了慢策略。但是生活环境恶劣的孩子,未来不确定性很强,稀缺才是日常,生活经历告诉他们,承诺是难以兑现的,现在不享受以后就没机会享受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理性的选择。所以说孩子能不能延迟满足,不仅和孩子有关,更和这个环境有关,他们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呼吁为孩子的成长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环境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家庭环境,还有社会环境。所以说比起吃不吃那颗棉花糖,为什么吃才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事。
棉花糖
看了前三章有几点体会:1;离诱惑物远一点。这样做有两个理由,首先,诱惑和热认知系统结合,直接让我们反应不过来已经快速行动;其次,就算你意识到也可能难以抗拒。2;实在没办法,周边的诱惑太多怎么办,可以联想诱惑物恶心的一面,让人毛骨悚然,寒毛直竖,也可以降低欲望程度。3:多运用冷认知系统,根据肌肉越用越强道理,冷认知也应该如此。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