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5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申报》征婚广告研究:2624则广告、群体特征及择偶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12年至1949年《申报》征婚广告进行完全统计,共发现2624则征婚广告。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与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这类征婚广告进行研究,总结出《申报》征婚广告各阶段发展特征,分析其广告数量、刊载分布、广告形态以及广告叙事等方面的媒介呈现,并纵向梳理其媒介呈现的嬗变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征婚广告背后的生产者,即征婚者,通过对征婚者自我表述与征婚诉求等分析,总结其群体特征及择偶观念,以深刻理解征婚广告背后的生产与社会意义。最后结合社会镜像理论,对《申报》征婚广告镜像中的上海都市文化进行透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征婚广告:一种特殊的广告形态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 一、征婚广告
- 二、社会镜像
- 三、都市与都市文化
- 第二节 关于征婚广告的研究
- 一、征婚广告的多面向研究
- 二、《申报》征婚广告的研究
- 三、近代上海史的相关研究
- 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婚姻问题研究
- 第二章 《申报》征婚广告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1912—1918:征婚广告在争论中成长
- 一、中国近代婚姻变革及征婚广告的出现
- 二、《申报》征婚广告的曲折发展
- 三、《申报》征婚广告发展初期的阶段性特征
- 第二节 1919—1926:征婚广告的快速增长与发展
- 一、五四运动对中国婚姻变革的影响
- 二、五四运动后《申报》征婚广告的快速增长
- 三、快速成长期《申报》征婚广告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三节 1927—1937:报业发展与征婚广告的繁荣稳定
- 一、“黄金十年”市民阅报风习与《申报》的繁荣
- 二、征婚广告进入稳定繁荣期
- 三、稳定繁荣期《申报》征婚广告的阶段性特征
- 第四节 1938—1949:硝烟中征婚广告的异常波动
- 一、战争时期《申报》的几经沉浮
- 二、征婚广告的异常增长与变动
- 三、动荡波折期征婚广告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三章 媒介呈现:《申报》征婚广告的嬗变
- 第一节 广告数量与刊载分布的变化
- 一、广告数量的阶段性增长
- 二、广告刊载分布愈发密集
- 三、广告刊载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申报》征婚广告形态的嬗变
- 一、广告表现渐趋简化
- 二、广告篇幅的媒体规约变迁
- 第三节 《申报》征婚广告叙事演变
- 一、广告标题叙事的“个性化”到“程式化”
- 二、广告叙事语言的“具象化”与“现代化”转变
- 第四章 广告生产:征婚者自我形塑与异性想象
- 第一节 征婚者自我形塑与群像特征
- 一、征婚者形塑之表述倾向
- 二、征婚者身份特征群像
- 第二节 异性想象:征婚诉求与择偶观念
- 一、理想伴侣之诉求与期盼
- 二、征婚者择偶观的时代特征
- 第三节 征婚者自我表述及诉求转向
- 一、传统到现代:征婚者自我表述的转向逻辑
- 二、征婚者理想伴侣的诉求转变
- 第五章 《申报》征婚广告镜像中的上海都市文化透析
- 第一节 上海都市场域中的异质文化
- 一、趋向现代化进程中异化心理的生成
- 二、家庭“伪组织”:婚姻异化形态的表现
- 三、入赘广告:传统男性气质的“他者”书写
- 第二节 新型都市与大众媒介文化需求
- 一、大众媒介对上海都市居民的社会化作用
- 二、连结私人与公众:大众媒体的中介角色
- 三、都市叙事:个体的媒介呈现与性别认同
- 第三节 都市生活中婚姻文化的新旧融合
- 一、征婚广告中的新观念与旧道德
- 二、新旧婚姻形态的交叠并存
- 三、新式择偶与旧式婚俗文化的观念认同
- 第四节 民国上海都市文化的复杂与多元
- 一、上海的国际化环境与本土地域认同
- 二、陌生人社会中的“交相利”关系
- 三、都市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呈现
- 结语
- 一、《申报》征婚广告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
- 二、《申报》征婚广告演进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 三、征婚广告生产对婚姻实践特征的现实呈现
- 四、《申报》征婚广告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时代投影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