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经典作品全新修订版。把握科学精神,实践理性之美。

内容简介

本书中,吴国盛教授先是梳理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然后阐述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并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接着又从两个方面讨论现代科学的产生:第一、宗教直接助力现代科学产生;第二、数理实验科学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标准。

此外,吴国盛教授还讨论另一科学传统——博物学(自然志),并由此探讨中国古代科学的“有无”之争,思考中国科学的当代命运。

目录

  • 版权信息
  • 韩启德序
  • 饶毅序
  • 第二版前言
  • 前言
  •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 第一节 两种基本用法
  • 第二节 科学:夷之长技
  • 第三节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 第四节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 第一节 science辞源及其演变
  • 第二节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 第三节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 第四节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 第五节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 第六节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 第七节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 第八节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 第一节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 第二节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 第三节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 第四节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 第一节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 第二节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学
  • 第二节 西方现代博物学的兴衰
  • 第三节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 第四节 重建科学谱系
  •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 第一节 李约瑟难题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 结语
  • 附录一 对批评的答复
  • 附录二 地方性知识的哲学和社会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9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反科学人士告诉你“什么是科学”

    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科学史系教授,被方舟子定性为” 反科学人士 “。说到作者引起很大争论的观点: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本书第二章)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博物学)(本书第六章),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不理解《三体》会被人追捧,金庸小说才是中国版科幻小说。攻击《战狼》,“落后不一定挨打,弱小也不一定挨打,国虽大,民虽众,讨打必然挨打,作死必然挨打。“从以上言论就知道作者的争议性了。首先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本身就是个很不科学的说法。什么是科学?我认为科学首先是可逻辑推导,任何人都可证明并证伪的,有严格的定义。欧洲的精英们继承了古希腊的逻辑推理方式(所以才遵苏格拉底为始),最典型的就是数学,一切都可从公理进行推导,有严格的定义,正因为这种逻辑推演的方法,基督教下的欧洲精英因为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在殚精竭虑的进行研究,基督教并不是对科学助益,而是阻碍,作者忘记了哥白尼和伽利略的遭遇了。而西方科学发展的最大助力恰恰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让知识得以传播和积累。早期中文象形文字便于信息交流,但在拼音文字 + 古登堡活字印刷对信息的处理就明显优于象形文字了(直到计算机的出现),同样火药也让欧洲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更不要说指南针让大航海发现新大陆,带来了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金。只此一点就可看出作者书中硬伤累累,其他观点的争论性属于立场问题,本身就不科学。科学无国界,没有中西之分,正如卓克老师所说,医学只有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而不是什么西医和中医,科学也一样。如果有人说我奶奶没文化不懂科学我也不会生气,她孙子强就行了。作者比我年龄小(64 年),可因为南方人上学早,反而是 79 年入学(15 岁)比我高一届,当年中国百废待兴,大学毕业首先是向外润,不得已也是下海经商,留在学校和当公务员每个月才 56 元薪水,还不如开出租的。留校的都是各种不得已,40 年后风水轮流转,清华教授现在成为金字招牌了,但因为基础不行,60 后如果是留在国内的,注定会被淘汰,看一下航天航空,军工,挑大梁的都是 70-80 后了,我们这一代,注定是过渡的一代。

      2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离科学还有多远?

      书摘: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 “学以致用” 传统,强调学术、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的价值在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学问 “本身” 没有价值。在中国人看来,学问是敲门砖,是进身之阶,“学而优则仕”。总的来讲,中国的读书人、学者、士人并未视学术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因而士人阶层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总是依属他人而存在。今天人们批评中国学者缺乏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其实这个局面的深层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缺乏 “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 的精神,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我们嘲笑无用的学问是 “屠龙之术”,我们的学生总是问老师我们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而我们的教师、学者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向管理者、向科研经费的拨发者强调他们从事的学术是有用的。这个学以致用传统,严重地妨碍了我们去理解科学精神的真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是什么?

        在本书中,吴国盛教授先是梳理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然后阐述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并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接着又从两个方面讨论现代科学的产生:第一,宗教直接助力现代科学产生;第二,数理实验科学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标准。此外,吴国盛教授还讨论另一科学传统 —— 博物学(自然志),并由此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坦言虽然在数理实验科学意义上中国没有科学,但是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有科学,并由此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4条书评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