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内容简介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

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 第一章 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 二、新的思想资源:现代“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最初的指代词
  • 四、寻归“大同”:立宪运动与各民族平等融合的新自觉——以满人官员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观念为中心
  • 第二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 一、民国建立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 第三章 “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符号的强化
  • 二、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为中心的透视
  •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历史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 第四章 全面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
  • 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社会化与多媒介的认同表达
  • 二、单一性民族的“中华民族”观之强烈诉说与回响
  • 三、“中华国族”入宪讨论与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
  • 四、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及其与其他各方之互动
  • 结语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 一、“NATION”内涵的历史性、复合性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之特质
  •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构”还是“演化”?
  • 三、一点感悟
  • 附录 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