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2千字
字数
2014-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不回避敏感问题,据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政党政治与民主问题的研究较有深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20多年研究成果的集萃。内容包括对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的研究,对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研究,对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和多党合作的研究,对中国民主党派与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对新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中国政治民主发展历史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等等。
本书着眼于现实,不避锋芒和敏感问题,秉持科学探求的态度,据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书对于真正关心并用心研究中国政党政治与民主问题的同志,颇具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自序
-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
- 关于“政治文明”的思考
- 一、“文明”的释义
- 二、“政治文明”的内涵
-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和内容
- 政治文明与多党合作
- 一、政治文明有五个特点
- 二、创立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 三、多党合作不是我国政党制度独有的特征
- 四、衡量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体现了政治文明
- 五、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多党合作
- 政党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 政党是近代民主的产物
- 政党的出现标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上了轨道
- 工人阶级组织政党是从资产阶级那里学来的
- 政党活动与稳定和民主之间的关系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 民主有阶级性,也有继承性
- 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
- 一、民主的内涵
- 二、资本主义民主的不同形式
- 三、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
- 五、我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式民主
- 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 附录
-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统计资料简析
- “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内涵特征
-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
-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特征
- 关键在于适合国情
- 第二部分 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
- 重新界定“政党政治”
- 当代世界政党概况
- 世界多党制浪潮浅析
- 一、关于多党制浪潮的成因
- 二、关于多党制浪潮的后果
- 三、关于多党制浪潮的性质
- 四、关于多党制浪潮的趋势
- 世界各国政党立法概况及对我国政党立法问题的思考
- 一、从宪法情况看
- 二、从政党法情况看
- 三、从有关政党问题的单行法规看
- 西方国家政党经费来源琐议
- 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 一、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二、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区别
-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
-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
- 完善多党合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 一、从参与决策的作用看
- 二、从民主监督的作用看
- 三、从咨询作用看
- 要加深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特色和优势
-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论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前提
- 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好多党合作
- 中国政党制度的几个疑难问题初探
- 一、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 二、关于多党合作制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 三、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
- 四、关于民主党派的地位
- 五、关于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
- 六、关于政党制度的法律化
- 七、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未来走向
- 第四部分 民主党派与参政党建设
-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党派的性质
-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政党建设的新课题
- 关于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一点思考
- 一、参政党思想建设的内涵
- 二、参政党思想建设的特征
- 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 一、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
- 二、参政党建设的特殊性
- 发展多党合作,建构参政党建设理论
- 建构参政党建设理论的意义
- 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对象
- 参政党建设理论的指导思想
- 参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五部分 新时期统一战线问题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三大法宝”
-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
-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党的建设
-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若干问题探讨
- 一、如何理解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
- 二、如何理解现阶段统一战线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新问题、新任务
- 重新界说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
- 统战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
- 一、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客观依据
- 二、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
- 三、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特点
-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贡献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一国两制”
- 第六部分 民主架构中的人民政协
- 人民政协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 一、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 二、协商监督是人民政协发扬民主的基本途径
-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人民政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基础
- 邓小平与新时期人民政协
- 拨乱反正,人民政协进入新时期
- 开拓进取,政协工作呈现新局面
- 理论奠基,政协事业迈向新世纪
- 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 对人民政协建言立论工作的一点认识
- 一、人民政协为什么开展建言立论工作
- 二、人民政协如何开展建言立论工作
- 三、人民政协建言立论工作的若干原则
- 关于政协常委会几个问题的思考
- 一、关于政协常委会的性质
- 二、关于政协常委会的组成
- 三、关于政协常委会的产生
- 四、关于政协常委会的职权
- 五、关于政协常委的权利和义务
- 六、关于政协常委会的运作方式
- 浅议政协机关工作的特点
- 一、政协机关不同于其他党政机关
- 二、搞好服务、当好参谋是政协机关的主要职责
- 三、政协机关的工作方式有其自身特点
- 四、政协机关的工作作风有六大特色
- 五、对政协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
- 走向21世纪的人民政协
- 一
- 二
- 三
- 第七部分 中国式的协商民主
- 对开展协商民主研究的一些看法
- 一、对政协理论研究现状的评析
- 二、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正确认知
- 三、对协商民主研究的一点意见
- 政治协商的类型和形式初探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
- 一、协商民主的含义和特征
- 二、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关系
- 三、政治协商的类型和政协的协商形式
- 四、民主发展的目标模式及人民政协的走向
- “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
- 协商对话与协调矛盾
- 重视协调作用
- “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浅议李瑞环同志关于“和”的思想的理论贡献
- 一、为“和”的思想正名
- 二、阐明“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
- 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 第八部分 政治民主发展的历史回顾
- 孙中山的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
- 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
- 一、三三制政权的内容和实质
- 二、三三制政权的历史演变
- 三、三三制政权与多党合作制的关系
- 试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
- 一
- 二
- 三
- 我国政权机构中党外人士任职比例下降原因的考察
- 一、建国初期党外人士在政权机构中的高比例任职状况是由该时期国家政权的联合政府性质所决定的
- 二、建国初期党外人士在政权机构中的高比例任职状况是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革命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三、建国初期党外人士在政权机构中的高比例任职状况与当时的军事形势和任务有关
- 四、建国初期党外人士在政权机构中的高比例任职状况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关
- 五、建国后培养出共产党的大批优秀建设人才是造成党外人士任职比例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六、部分在政权机构中任职的党外人士入党,是影响党外人士任职比例下降的一个直接因素
- 七、政权机构中任职条件的变化对党外人士的任职比例也有影响
- 八、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对统一战线工作的破坏,是造成党外人士任职比例下降的突出原因
- 风雨同舟——人民政协走过50年光辉历程
- 人民政协的诞生和在建国初期的独特作用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人民政协的曲折发展
- 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 一位资深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读吴江同志的新作《中国的新路》
- 第九部分 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
- 关于建构统一战线科学的几个问题
- 一、统一战线科学的对象
- 二、统一战线科学的性质
- 三、统一战线科学的体系
- 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 一、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 二、邓小平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奠基人
- 三、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基本内容
- 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的几个问题
- 一、统一战线和统一战线理论的内涵
- 二、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统一战线理论和人民政协理论的关系
- 四、人民政协理论的特点
- 五、学习和研究人民政协理论的意义
- 传统文化与统一战线
- 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
- 二、传统文化中的崇尚和谐与中国社会整合、稳定
- 三、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与统一战线中的“求同存异”
- 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历程中的七个标志性进展
- 一、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
- 二、第一次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纳入国家课题
- 三、部分地方政协理论研究会率先成立
- 四、中央领导同志首次对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作出集中阐述
- 五、协商民主研究对人民政协理论的推进
- 六、中央文件对人民政协理论基础的全新概括
- 七、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
- 人民政协理论建设任重道远
- 一、正确把握文件的理论创新意义
- 二、人民政协理论建设任重道远
- 附录 牛旭光著述目录
- 一、著作
- 二、论文
- 三、译著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