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立足于“双循环”概念的主体内涵,条理化地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双循环”与“两新一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升级发展”“一带一路”“本土区域发展”等中国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的关系,以求为充分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持久应对全球竞争中的挑战与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内容简介

2020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以来,中央不断深化、细化“双循环”概念,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此,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实际,加深对双循环决策部署提出的形势背景、重大意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我们在当前严峻复杂、挑战增多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中,找到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提出双循环的时代背景
  • 新格局“新”在哪里
  • 第二章 双循环的历史渊源
  • (一) 初步发展时期:后发优势完成“原始积累”
  • (二) 经济起飞:中国力量开创“中国奇迹”
  • (三) 高质量升级发展:创新引领,实施供给侧改革
  • 第三章 内循环为主体和双循环的学理逻辑
  • (一) “内循环为主体”与稳中求进、扩大内需方针一脉相承
  • 1.“内循环为主体”联通于“稳中求进”“扩大内需”
  • 2. 基本认识:双循环是政策组合的大框架
  • 3.“双循环相互促进”是结合当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合理抉择
  • (二) “内循环为主体”是对我国本土雄厚市场潜力释放更为倚重的认识框架
  • 1. 居民消费水平大大增长
  • 2. 居民收入的人均水平稳步上升
  • 3. 工业供应链与全产业链体系较为完备,投资潜力巨大
  • (三) “内循环为主体”体现了更好把握防风险、稳增长、追求升级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思维
  • 1.“内循环为主体”是外部环境复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 2.“内循环为主体”在当下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 (四) “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重回闭关锁国
  • (五)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相互促进”
  • 第四章 以双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要领
  • (一) “内循环为主体”视角
  • 1. 应强调抓好有效投融资
  • 2.优化收入分配释放消费潜力
  • 3. 弥合二元经济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户籍改革
  • 4.提升外贸水平的同时注重“出口转内销”
  • 5. 形成内循环核心动力:尊重科研创新规律和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
  • (二) “外循环”视角
  • 1.在国际关系调整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2.继续降低外资准入和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
  • 3.以与他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本土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建设等战略部署打开内外互动新局面
  • 第五章 双循环与“两新一重”
  • (一) 双循环与“新基建”
  • 1.“新基建”的提出
  • 2.“新基建”是支持“战疫情”、解燃眉之急的扩大内需重要举措
  • 3. “新基建”将助力打造“新经济”,形成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4. “新基建”在中国具备大有作为的空间
  • 5. “新基建”必须紧密结合改革攻坚、机制创新,与“制度基建”一体化
  • 6.在“新基建”中,民营企业和PPP颇有用武之地
  • (二) 双循环与新型城镇化
  • 1.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 2. 增加城镇化的有效供给,构造内循环新局面
  • 3.“经营城市”,掌握好切入点,合理进行滚动开发
  • (三) 双循环与作为重点的传统基建
  • 1. 基建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稳投资”的关键力量
  • 2.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内外结合”“上下结合”是释放新动能必要举措
  • 3.传统基建+“新基建”的发展,应联结于物流业、制造业,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4.发挥好地方专项债资金的引子钱作用,专注民生领域建设补基建短板
  • 5.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潜力释放,需给足民企机会
  • 6.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进一步落实“使用者付费”阳光化管理机制
  • 第六章 双循环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 (一) 数字经济平台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及其意义
  • 1. 数字化平台的定义
  • 2. 数字化平台企业的迅速发展
  • (二) 数字化平台价值认知
  • 1.从直观现象看数字化平台的意义
  • 2.传统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对比
  • 3.数字化平台的经济特征及经济价值分析
  • 4.数字化平台的社会价值分析
  • (三) 以“新基建”直接支持的数字化平台企业的相关认识和辨析
  • 1. 关于数字化平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认识
  • 2. 关于数字化平台实现“超常规的社会福利”的新认识
  • 3.关于以民企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发展的新认识
  • 4. 关于数字化平台“寡头垄断”的新认识
  • (四) 双循环中支持数字化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 1.数字化平台发展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 2.关于数字化平台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双循环与实体经济升级发展
  • (一) 实体经济升级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形态认识
  • (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实体经济的升级
  • 1.结合“微笑曲线”认识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发展
  • 2.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
  • (三) 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六新”为重点
  • (四) 以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1. 制度创新是金融创新发展的龙头
  • 2. 金融创新要结合科技创新战略
  • 3.高度重视以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升级换代方面的经验教训
  • 4.以多样化金融体系形成无缝对接的金融与资本市场
  • 5.注重金融结构优化提高直接金融的比重
  • 6.从战略高度上促使健康可持续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匹配金融创新
  • 7.把握好发展和规范的关系势在必行
  • 第八章 双循环与“一带一路”倡议
  •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要义和实质追求
  • 1.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与实施中的发展延伸
  • 2.“一带一路”倡议要义与各地区定位
  • 3.“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追求
  •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其“共赢”机制
  • 1.“一带一路”倡议的多赢性质理解
  • 2.“新型国际关系”的认知框架
  • 3. “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
  • (三) “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举足轻重的舞台
  • 1.“一带一路”国际循环中的外贸载体之责
  • 2.“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循环中的经济增长、全球化平衡与区域合作使命
  • 3.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若干关注要点
  • 第九章 双循环与本土的区域发展战略
  • (一) 粤港澳大湾区
  • 1.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情况
  • 2.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政策体系构成
  • 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影响及对“双循环”的促进作用
  • (二) 长三角一体化
  • 1.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的发展基础
  • 2.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的作用
  • 3.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 (三) 海南自贸港区
  • 1. 海南自贸区规划重点
  • 2. 海南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双循环”的协同
  • (四) 京津冀协同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
  • 1. 功能定位
  • 2. 发展目标
  • 3. 京津冀辐射带动环渤海一体化发展
  • (五) 东北再振兴
  • 1.东北再振兴战略特色
  • 2.东北再振兴战略促进“双循环”
  • (六) 自贸区发展中的其他区域战略
  • 第十章 双循环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与争议
  • 1.“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梦”的顶级真问题
  • 2. 其他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启示
  • 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因地制宜”
  • 4.我国已跨越“下中等收入陷阱”,站在“上中等收入陷阱”边缘
  • (二) 居安思危,如何直面“中等收入陷阱”真问题
  • 1. 产业革命加速更迭,“技术赶超”压力巨大
  • 2.全球发展格局钳制,贸易摩擦制约踵至
  • 3. 能源资源环境制约,集约增长刻不容缓
  • 4. 人口基数结构挑战,“未富先老”已成定局
  • 5. 文化“软实力”不足,双创难免遭受制约
  • 6. 制度创新待实质推进,管理技术创新空间有待拓展
  • (三) 中国如何在双循环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1.以“五位一体”为依托框架
  • 2. 以“四个全面”为起跳器
  • 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源
  • 4. 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为助推器
  • 结语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译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出版板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是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译出版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逐步形成了以中译国际、中译外语、中译少儿、中译社科、中译财经为主要内容的出版格局。年出版新书500余种,输出版权160余种。 中译出版社立足于国际化定位,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和出版“走出去”战略。出版社秉承高标准与高品质的宗旨,积累了大量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翻译家、语言学家、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优质作者资源,策划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为沟通中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架起了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