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5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带你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概念。
内容简介
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本书立足于我国当代各艺术门类领域中的作品、现象,通过研究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现代转化、与西方诸美学思想的比较等方面获得理论依据,聚焦大量当代具体艺术案例、热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力求重点突出中华美学精神对当代文艺事业的针对与现实,同时兼顾理论与传播。
本书涉及当代文学、美术、电影、设计、音乐等艺术门类,每章由对各艺术门类素有研究的学者撰写,除主编王一川教授外,合著者有彭锋教授,陈旭光教授,李道新教授,李洋教授,向勇教授,金永兵教授,唐金楠副教授和刘晨讲师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与渊源
- 一、中国文化想象:他者与自我之间
- 二、中华美学精神与国家文化战略
-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性及其战略任务
- (二)中华美学精神的语义内涵
- (三)中华美学精神的概念内涵
- (四)中华美学精神的战略目标
- 三、从中国艺术精神看中华美学精神
- 四、在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交接处
- 五、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及其意义
- 第二章 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多元性及现代转化
- 一、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多元性和当代性
- (一)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
- (二)历史与当下的辩证法
- (三)中华美学精神的传统与创新或外来与本土
- 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以电影为例
- (一)传统现代性转换的前提、条件或语境
- (二)中华文化精神即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几种形态或类型
- 三、红色经典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以电视剧生产为例兼及“抗战神剧”的“娱乐化”限度问题
- (一)经典、“红色经典”与经典文化传统
- (二)影视剧的“红色经典”改编现象
- (三)“红色经典”改编的限度与意义
- 第三章 中西美学的交互影响
- 一、西方美学的早期传播
- 二、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发现
-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境界”是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
- (二)从“境界”的内涵来看,它属于前现代的美学范畴
- (三)与《〈红楼梦〉评论》比较起来看,《人间词话》属于前现代美学
- 三、宗白华借助西方生命哲学对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揭示
- 四、叶朗对中国美学意象本体论的建构
- 五、西方现代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借用
- 六、西方当代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相遇
- (一)艺术本体论的难题
- (二)泽尔的显现美学
- (三)波梅的气氛美学
- (四)朱利安的“之间”理论
- 第四章 中华艺术经典的海外传播
- 一、《红楼梦》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
- (一)《红楼梦》在德国
- (二)《红楼梦》在俄罗斯
- (三)《红楼梦》在法国
- (四)《红楼梦》在英国
- (五)《红楼梦》在西班牙
- 二、“梁祝”母题的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
- (一)“梁祝”文艺在东北亚的传播
- (二)“梁祝”文艺在东南亚
- (三)“梁祝”文艺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流布与改编
- 三、《茉莉花》的流传形式与海外传播
- (一)《茉莉花》在欧洲
- (二)《茉莉花》在东亚
- 第五章 当代文学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 一、以“天人合一”追求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
- 二、以精神独立而获个体生命自由
- 三、以和谐辩证法给予生命终极关怀
- 四、经世济民的担当之美与现实生活的美学批判
- 第六章 当代电影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 一、形与神:以形写神
- (一)形象的塑造
- (二)想象的作用
- (三)环境的强调
- 二、隐与秀:隐在秀中
- (一)电影之“隐”:时代与主题的隐喻
- (二)电影之“秀”:个性化手法之妙笔
- (三)“隐”在“秀”中:中华电影史诗精神
- 三、情与景:情景交融
- (一)从叙事结构看《城南旧事》的情景交融
- (二)从音乐渲染看《红高粱》的情景交融
- (三)从色彩描绘看《我的父亲母亲》的情景交融
- (四)从景物造型看《那人那山那狗》的情景交融
- 四、虚与实:虚实相生
- (一)镜头语言——“留白”
- (二)人物形象——缺席
- (三)主题意旨——无穷
- 五、气与韵:气韵生动
- (一)人物的气势风韵:形式之外的内在精神
- (二)镜头的“气韵”与“动韵”:电影的“镜韵”美学
- (三)创作者的气度韵致:主体生命精神的创造力
- 六、儒与道:儒道合流
- (一)以人与事物的关系为审美纲要
- (二)以和谐为最终目标
- (三)不脱离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 第七章 当代美术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美术与传统
- 二、中国当代美术对传统美术的承继与发展
- 第八章 当代音乐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 一、先锋音乐的幽远回响
- 二、新诗雅韵的中国歌唱
- 三、中国乐派的美学精神
- 第九章 当代创意设计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 一、中国当代设计的美学溯源
- (一)中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
- (二)设计思想史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 二、创意设计与商品价值
- (一)商品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
- (二)商品价值的内部度量与商品分类
- (三)商品生产与转型中的价值调和
- (四)商品“文化+”的实现形式
- 三、中国当代设计的创意之路
- (一)创意先行——新时期中国设计之意涵
- (二)消费体验——设计产品的制胜要点
- (三)中国当代设计的创意来源
- 第十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美学精神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是中国艺术
- 二、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基本特征
- 三、技术演进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影响
- 四、中华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机遇
- 五、中华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挑战
- 六、中华美学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对策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