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4条线索,全景式呈现日本帝国兴衰起落的50年。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年,下至1945年。从四条线索(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

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近代日本的成功与挫折
  • 第一章 明治的遗产(1895—1912)
  • 一 天皇制的双重性格
  • 昭和天皇怒斥田中义一
  • 二二六兵变与昭和天皇
  • “圣断”投降
  • 天皇制的双重性格
  • 二 多头一身的怪物(上):元老、内阁与官僚
  • “太平洋很辽阔”
  • 多头一身的怪物
  • 作为国家机轴的天皇
  • “超宪法”的权威——元老
  • “走马灯”的内阁
  • 稳固的官僚集团
  • 三 多头一身的怪物(下):政党、议会与军部
  • 政党与众议院
  • 政党的撒手锏
  • 贵族院——保守派的大本营
  • 不断膨胀的军队
  • 军政和军令
  • 军部三大特权
  • 政务与军务的分裂
  • 战前权力结构的缺陷
  • 四 甲午战前的东亚政局
  • 影响深远的甲午战争
  • “剃刀大臣”陆奥宗光
  • 内阁与政党的对立
  • 甲午战前的国际局势
  • 宗藩关系VS条约体系
  • 甲申政变与《天津条约》
  • 五 大清是怎样输给日本的?
  • 清军出兵朝鲜
  • 言辞上的手脚
  • 陆奥宗光的外交策划
  • 川上操六的军事策动
  • 大清为何会战败?
  • 六 三国干涉与卧薪尝胆
  • 伊藤博文的反对
  • 下关谈判
  • 《马关条约》
  • 三国干涉
  • 日本的应对
  • 卧薪尝胆
  • 七 “暴发户”的战后经营
  • 暴发户
  • 摇摆的政客
  • 驻美公使星亨
  • 板垣入阁与山县阀的诞生
  • 第二次伊藤内阁倒台
  • 松方正义内阁
  • 松方内阁的倒台
  • 伊藤博文的无可奈何
  • 隈板内阁的成立
  • 分赃不均的内斗
  • “共和演说事件”与星亨造反
  • 政友会成立
  • 八 围绕朝鲜半岛的日俄交涉
  • 大院君与闵妃
  • 闵妃杀害事件
  • 竹篮打水一场空
  • 对朝外交路线的转换
  • 俄国主动妥协
  • 日本备战
  • “满韩交换”
  • 九 日英同盟
  • 义和团运动与俄国侵占“满洲”
  • 英俄竞争
  •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 日本试图占领福建
  • 日英同盟的成立
  • 伊藤博文的“神助攻”
  • 十 日俄开战
  • 俄军撤离
  • 俄军拒绝继续撤离
  • 主权线与利益线
  • 日俄军事力量对比
  • 最后的谈判
  • 开战
  • 偷袭旅顺舰队
  • 陆军进攻
  • 十一 第零次世界大战
  • 旅顺舰队的末路
  • 旅顺要塞的血战
  • 奉天会战
  • 波罗的海舰队的覆亡
  • 总体战
  • 《朴次茅斯和约》
  • 影响
  • “满洲”门户开放问题
  • 日军最终撤离
  • 伊藤的考量和事件的影响
  • 十二 桂园体制的形成
  • 星亨被刺
  • 原敬出场
  • 桂太郎上台
  • 桂太郎难题
  • 西园寺公望出场
  • 日比谷事件
  • 桂原密约
  • 十三 “一等国”的诞生:日韩合并
  • 日本的强盗逻辑
  • 与列强的利益交换
  • 第一、二次《日韩协约》
  • 海牙密使事件
  • 《第三次日韩协约》
  • 伊藤殒命
  • 日韩合并与“一进会”
  • 十四 明治的落幕与大正的开场
  • 明治天皇与“机要六条”
  • 躺赢的“明治大帝”
  • 明治天皇的角色
  • 八八舰队与二十五师团
  • 帷幄上奏
  • 陆军倒阁
  • 第三次桂太郎内阁
  • 大正政变
  • 第二章 大正时代的光与影(1912—1926)
  • 十五 《千本樱》与大正时代
  • 《千本樱》
  • 政治上的民主主义
  • 民众的崛起
  • 社会文化上的自由主义
  • 民主主义的夭折
  • 十六 辛亥革命与一战的“天佑”
  •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 日本的如意算盘
  • 割裂中国的阴谋
  • 借款还是出兵
  • 二次革命与日本
  • 日本加入“一战”
  • 日军占领青岛
  • 日本经济的腾飞
  • 十七 “二十一条”与中日关系的转折
  • 山本权兵卫
  • 山本内阁与西门子事件
  • 重出江湖的大隈重信
  • 反政友会势力大集结
  • “三菱家的大掌柜”——加藤高明
  • “二十一条”
  • 中国的抵抗
  • 《中日民四条约》
  • 十八 出兵西伯利亚
  • 十月革命与日本的反应
  • 《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 打水漂的“西原借款”
  • 出兵西伯利亚的借口
  • 神奇的捷克军团
  • 美国提防日本
  • 日军在西伯利亚
  • 日军被迫撤退
  • 十九 米骚动与巴黎和会
  • “米骚动”为何发生?
  • 以讹传讹的“女人暴动”
  • 各怀鬼胎的巴黎和会
  • “十四点和平纲领”与山东问题
  • 联美抗日与和会失败
  • 二十 原敬的梦想
  • 原敬上台
  • 山县有朋的态度
  • 真正的政党内阁
  • 原敬的政治手腕
  • 发三次红包
  • 外交贡献
  • 内政贡献
  • 原敬被刺
  • 二十一 华盛顿体系下的日本
  • 山县去世
  • 对美协调
  • 远东两大问题
  • 《四国条约》
  • 5:5:3
  • 日本的后手
  • 九国公约
  • 山东问题
  •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 二十二 裁军与关东大地震
  • 从奴仆到首相——高桥是清
  • “蜡烛首相”——加藤友三郎
  • 裁军
  • 关东大地震
  • 屠杀朝鲜人
  • 事后处理
  • 二十三 两大政党制的形成
  • “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
  • 西园寺公望的选择
  • 西园寺公望的决定
  • 地震内阁
  • 虎之门事件
  • 虎之门事件的影响
  • 宪政常道
  • 第三章 昭和时代的暗云(1926—1936)
  • 二十四 昭和的始动
  • 人才内阁与普选
  • 《治安维持法》与普选影响
  • 宇垣裁军
  • 政友会与田中义一
  • 若槻礼次郎内阁
  • 300万日元政治资金事件
  • 朴烈照片事件
  • 昭和的始动
  • 二十五 币原外交与田中外交
  • “二十一条”之后的中日关系
  • 币原喜重郎是谁?
  • “中国多心脏论”
  • 从不干涉到干涉
  • “币原外交”的破绽
  • “田中外交”
  • 出兵山东和东方会议
  • 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兵山东
  • 二十六 昭和陆军的形成
  • 暗杀张作霖
  • 东北易帜
  • 昭和陆军的登场
  • 陆军幼年学校
  • 陆军士官学校
  • 陆军大学
  • 巴登-巴登结盟
  • 二叶会和一夕会
  • 二十七 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
  • 天皇震怒与田中义一下台
  • “雄狮宰相”滨口雄幸
  • 铃木商店的扩张与危机
  • 铃木商店与“震灾票据”
  • 昭和金融危机
  • 金本位
  • 黄金解禁与昭和恐慌
  • 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 二十八 统帅权侵犯
  • 伦敦海军会议的起因
  • 日本的计划
  • 海军的分裂
  • 统帅权侵犯
  • 事件结局
  • 法西斯运动
  • 二十九 北一辉的国家改造构想
  • 充满挫折的少年时代
  • 《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义》
  • 北一辉的挑战
  • 北一辉论社会主义
  • 北一辉与中国革命
  • 成为右翼巨头
  •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的内政构想
  •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的对外构想
  • 三十 石原莞尔的“最终战争论”
  • 石原莞尔的生平
  • 石原莞尔与《法华经》
  • 与东条英机的对立
  • 持久战与歼灭战
  • 最终战争构想
  • 被抛弃的石原莞尔
  • 三十一 关东军的暴走:九一八事变
  • 爆发前夕的危机重重
  • “满蒙生命线”
  •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
  • 消息走漏
  • 用筷子占卜
  • 关东军的“谋略”
  • 朝鲜军越境
  • 内阁的默认
  • 三十二 政党政治的终焉
  • 不抵抗
  • 若槻内阁的倒台
  • 一·二八事变
  • 十九路军抵抗
  • 伪满洲国的成立
  • 犬养毅的态度消极
  • 犬养被刺
  • 政党政治的终结
  • 三十三 孤独的岛国
  • 五一五事件之后
  • 斋藤实是谁?
  • 中国的反抗
  • 李顿调查团
  • “焦土外交”
  • 国联的应对
  • 退出国联
  • 扭曲的社会氛围
  • 三十四 广田外交
  • 《塘沽停战协定》
  • 中日双方的打算
  • 广田弘毅是谁?
  • 广田的外交策略
  • “协和外交”
  • “天羽声明”
  • “全民族切腹”
  • “广田外交”的破绽
  • 广田三原则
  • 三十五 “天皇机关说”事件
  • 迫害知识分子
  • 泷川幸辰的刑法论
  • 泷川事件
  • 何为“天皇机关说”?
  • “天皇机关说”事件
  • “天皇机关说”成为禁忌
  • “显教”与“密教”
  • 民众与文化人的知识断层
  • 三十六 帝国的暗杀政治
  • 暗杀的年代
  • 社会不满和反政府情绪
  • 樱会
  • 三月事件
  • 十月事件
  • 血盟团和井上日召
  • 一杀多生
  • 五一五事件
  • 三十七 皇道派的全盛与没落
  • 长州阀时代
  • 田中和宇垣时代
  • 荒木军政
  • 荒木军政的破绽
  • 什么是皇道派?
  • 统制派的形成
  • 三十八 二二六兵变
  • 永田铁山和相泽三郎
  • 相泽事件
  • 皇道派的诉求
  • 相泽事件的影响
  • 二二六兵变
  • 事态发展
  • 兵变结束
  • 三十九 广田弘毅与近卫文麿
  • 二二六的影响
  • 陆军干涉组阁
  • 陆军改革
  • 广田弘毅内阁
  • 日德防共协定
  • 切腹问答
  • 流产的宇垣内阁,短命的林内阁
  • 贵公子近卫文麿
  • 近卫文麿的国际政治观
  • 第四章 走向崩溃(1937—1945)
  • 四十 七七事变
  • 卢沟桥上的枪声
  • 牟田口廉也的独断专行
  • 扩大派与不扩大派
  • 日本对华北的侵略
  • 对华北经济侵略
  • 中国的经济统一
  • 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统一
  • 四十一 全面抗战
  • 淞沪会战
  • 和谈的尝试
  • 石原莞尔的努力
  • 陶德曼工作
  • 南京沦陷
  • 南京大屠杀
  • 转入相持阶段
  • 四十二 北进,还是南进?
  • 国家总动员
  • 近卫改造内阁
  • “东亚新秩序”
  • 汪精卫出走
  • 平沼骐一郎内阁
  • 三国军事同盟
  • 南进与北进
  • 诺门罕战役
  • 四十三 三国同盟
  • 英、法、苏的虚与委蛇
  • “欧洲天地复杂离奇”
  • 短命的阿倍内阁
  • 米内内阁
  • 近卫第二次内阁
  • 外相松冈洋右
  • 三国同盟
  • “四国协约”?
  • 四十四 日美开战前夜
  • “关特演”
  • 南进
  • 美国禁运石油
  • 日本的长期准备
  • 日美交涉
  • 9月6日的御前会议
  • 四十五 偷袭珍珠港
  • 美国的妥协方案
  • 《赫尔备忘录》
  • 山本五十六的计划
  • 寄希望于美国的懦弱
  • 偷袭珍珠港
  • 事件影响
  • 四十六 转折
  • 《宣战诏书》
  • 英国远东舰队的覆灭
  • 马来半岛战役
  • 菲律宾战役
  • 日本扩张的顶峰
  • 盟军的反击
  • 空袭东京
  • 准备
  • 战斗打响
  • 四十七 胜负已分
  • 瓜岛成为焦点
  • 瓜岛战役
  • 瓜岛海战
  • “玉碎”与《战阵训》
  • 军事力量的变化
  • 被饿死的日军
  • 跳岛作战
  • 塞班岛战役
  • 菲律宾海海战
  • 四十八 玉音放送与日本投降
  • 国际形势的变迁
  • 东条的集权
  • 东条下台
  • 莱特湾战役
  • 神风特攻与学徒出阵
  • 冲绳战役
  • 铃木内阁
  • 《波茨坦公告》
  • 投降与“玉音放送”
  • 四十九 战争责任
  • 日本的战后处理
  • 日军投降
  • 战争的损害
  • 东京审判
  • 未被追责的天皇
  • 无责任体系
  • 为什么无人负责?
  • 卑微的“抬轿人”
  • 五十 丸山真男的赌注
  • 神轿、官僚、无法者
  • 压力的转嫁与下克上
  • 主体性与良心的自由
  • 法西斯主义
  • 民主化改革与《日本国宪法》
  • 战后民主主义的“虚妄”
  • 丸山真男的“赌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无责任的帝国》。克罗齐有句名言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如果历史不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思考人性并认识世界,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甲午战争结束于 1895 年,清朝败给了日本,这标志着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和日本霸权的初步确立。之后,经过日俄战争、“一战” 和 “二战”,日本不断扩张其领土和势力范围。从 “满洲” 到朝鲜半岛,从库页岛到南太平洋群岛,从华北、华东到东南亚的广大地域,日本的版图扩张在 1942 年达到了顶峰。但在此之后,日本节节败退,不断收缩其势力范围,直至 1945 年 8 月,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宣布投降。战败后,日本不仅要归还甲午战争之后侵占的所有领土,还要接受盟军的占领,日本的版图又恢复到了 1895 年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日本在 50 年中经历了一个历史轮回。而正是这个历史轮回,为我们理解近代日本的整体面貌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其一,以天皇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其二,由元老和重臣组成的功勋集团;其三,以内阁为首的中央政府;其四,由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构成的军部;其五,政党、议会和财界。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在这些核心力量中还存在不同的势力和派别。在元老之中,有长州阀和萨摩阀的对立;在中央政府之中,有藩阀和政党的对立;在政党之中,先有自由党和改进党的对立,后有政友会和宪政会(民政党)的对立;在军部之中,有陆军和海军的对立;在陆军之中,有统制派和皇道派的对立;在海军之中,又有舰队派和条约派的对立。这 50 年中的日本,正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斗争与协调中摇摆着前行的。一般来说,对外关系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内政决定外交走向。但与此同时,外交往往也会牵制内政,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这 50 年的历史中,最能展示日本兴衰过程的,便是日本的对外关系。19 世纪 90 年代,日本与中国争夺朝鲜半岛。1900 年前后,日本与俄国争夺朝鲜半岛和 “满洲”。相继击败中国和俄国之后,日本成为世界八强之一。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在东亚的扩张,给了日本 “搭便车” 的机会,日本借助 “日英同盟” 壮大自身实力并提高了国际地位。“一战” 的爆发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其跻身于世界五强之一(海军实力世界第三)。但 “一战” 之后,国际格局再次变动:一方面是美国确立的 “华盛顿体系” 逐步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旧有国际秩序,另一方面是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崛起,不断挑战西方世界的游戏规则。为摆脱 “华盛顿体系” 的束缚以吞并中国,并应对与苏联和美国可能发生的战争,日本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并最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我们很难说日本有一以贯之的侵略东亚、称霸亚太的详细蓝图,因为从微观视角来看,这 50 年的历史充满了偶然事件和意外转折。但就宏观视野而言,又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日本的扩张冲动由来已久,有清晰的脉络可循;屡次的侵略战争也都是日本作为整体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的。可以说,日本的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吹气球,气球吹得越大,就越接近破裂。当日本将其版图从区区四岛扩张到半个亚太之时,也就是它行将破裂成碎片的时刻。大正时代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学习欧洲文明的顶峰,在这一期间,出现了政党政治、城市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无论是生活习惯、家居住宅、言谈举止还是衣食住行,大正时代都是日本努力向西方看齐,同时又想融合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阶段。《千本樱》所展现的正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不同文化要素交融的样态。在配乐上,有日本传统音乐,也有西方近代音乐的元素。在服饰上,MV 中的人物有的穿和服,有的穿西装,有的穿 “和洋混杂” 的服装:明明穿的是传统的 “褶裙”,头上却戴着一顶西洋 “制服帽”。在建筑物上,也是既有西式砖瓦洋房,又有日式的石灯笼和神社,以及象征文明开化的路灯、邮箱、咖啡和甜点。所有这些都标示着大正日本在物质和精神上向欧洲文明靠拢,又努力折中东西方文化的时代特征。1、大众崛起值得肯定,但这一趋势及可以构成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也可能导向极权主义和民粹主义。2、日本退出国联在国际社会备受孤立,这让日本国民自卑多疑,明明是日本制造的国际紧张气氛,反过来让日本社会更加紧张。3、托尔斯泰:罪犯是由社会培养的,犯罪则是他们对社会施加制裁的唯一方式。4、国家运作是由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来管理,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从未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上。知识分子与国民大众之间存在的知识隔阂,使得政党政治的理念从未真正浸透至国民大众的精神氛围中。二二六事变就是个明证。5、日本的法西 s 化,最初由下级军官和民间右翼激发,但最终却是由上层的统计机关在内部自我完成的。法西 s 的意思是倡导国家主义、极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6、🎉🎉🎉麦克阿瑟推进日本民主化改革:包括宪法修订(主权在民,保障人权和和平主义)、土地改革、地方自治、解散财阀、保护劳工组织、清除军国主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脱缰失控的20年

      从 “一战” 结束至 “二战” 爆发的这段期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一战” 曾被认为是 “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战后的国际秩序安排也曾被期望创造永久和平。然而,“一战” 后的世界非但没有迎来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反而催生出了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并进而诱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对外关系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国内事务与外交事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日本从华盛顿体系的建设者和拥护者转变为破坏者和颠覆者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等诸多方面危机叠加,且彼此之间不断发生 “化学反应” 的过程。可以想见,“二战” 前的日本也存在一个 “二十年危机”,促使其执政者在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中最终倒向了战争。在这本《“无责任” 的帝国》中,作者商兆琦以日本国内视角为主轴,辅以国际视角,分析日本在这一时期经历的诸多危机的起因、表现和影响,从而深化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认识。不过,卡尔将 “二十年危机” 设定为 1919 年至 1939 年,而本文则将日本的 “二十年危机” 设定为 1918 年至 1937 年。原敬于 1918 年上台组阁,这标志着日本进入长达十余年的政党政治时代,而政党政治的兴衰起伏恰好与 “二十年危机” 的演化变迁相吻合。1937 年被定为 “二十年危机” 的下限,是因为日本在 1933 年退出 “国联” 后仍在形式上维护既定的国际秩序,但在 1937 年开始全面侵华后,日本将重建亚洲秩序提升为基本国策。这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的完全崩溃,也意味着 “二十年危机” 的总爆发。商老师本书里有段话,正好和之前看的《平成时代》中的话相呼应: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日本文化、日本历史?“这是因为,成功的经验往往可以被复制,而失败的教训却总是被遗忘。正因人类不愿意吸取教训,历史才经常上演重蹈覆辙的悲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必须珍藏的一本书

        看了两遍,更客观的去理解这个日本人,日本国。也需要承认,日本战后的惩治措施不够,天皇没有被惩罚,这是如今日本政府依然无责任的最大原因之一。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