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0千字
字数
2018-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图像与人类文化实践关系研究的力作。
内容简介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更新,并最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本书是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夫·武尔夫对人类学“人何以为人”以及“人如何获得主体性”这一永恒话题的“图像”回答。本书围绕着什么是图像、图像的形成机制、图像与日常实践生活,想象力、想象世界、模仿与图像的复杂关系等话题展开讨论。
本书最终的意义不在于向我们呈现“什么是图像”,而在于向我们展示“我们如何使用图像这一概念以使我们对世界认识变得更有意义,更加清晰”。这一认识对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尤其具有启发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致谢
- 译序
- 导言 人的图像
- 图像与想象力
- 想象力与想象
- 想象力与身体实践
- 模仿和文化习得
- 第一部分 图像与想象力
- 第一章 作为图像的世界:大象无形
- 作为图像的世界
- 图像的形式与图像类型
- 知觉系统的文化性
- “大象无形”
- 第二章 想象力与人类的形成
- 人类的进化与想象力
- 死亡与想象力
- 表现—表征—仿真
- 观看图像:图像的观看
- 第三章 想象力的图像化
- 记忆性图像
- 未来愿景性图像
- 知觉性图像
- 病态式想象图像
- 幻象性图像
- 梦境
- 第四章 想象力的概念溯源及其相关理论
- 词源学里的“想象力”
- 历史的视角
- 作为想象表演与表达的图像
- 作为情绪的形式和表达的图像
- 图像的动力性
- 图像与意象
- 图像和想象力的游戏性
- 第二部分 想象力与想象
- 第五章 想象的集体性与动力性
- 想象的历史性和象征性
- 第六章 想象、象征与实在
- 第七章 想象力的表演性
- 表演性与模仿
- 图像、身体和媒介的相互作用
- 幻想和想象力的表演性能量
- 第八章 作为实践行动的图像
- 第三部分 想象力与身体实践
- 第九章 游戏中的世界
- 第十章 舞蹈的人类学内涵
- 舞蹈人类学的结构特征
- 展望
- 第十一章 无法回避的仪式话题
- 历史的视角
- 当代社会中的仪式
- 柏林仪式与姿态语研究
- 仪式作为一种行为表演
- 模仿:仪式表演中的实践知识
- 仪式的主要功能
- 第十二章 作为语言的体态语
- 作为身体运动的体态语
- 体态语作为表达与表演
- 体态语作为教育与个体成长的形式
- 体态语作为意义阐释的形式
- 第四部分 模仿与文化习得
- 第十三章 文化习得与模仿学习
- 早期儿童的模仿性学习
- 模仿性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过模仿进行教育
- 模仿性学习:外部世界习得以及主体构建
- 模仿性学习:社会行为和实践性知识
- 模仿性学习:在共同与差异中实现文化适应
- 第十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人的身体
- 社会实践的表演性
- 模仿与模仿性学习
- 他者与他异性
- 展望
- 第十五章 家庭中的仪式
- 导论
- 家庭的结构性特征
- 第十六章 家庭幸福的仪式研究
- 家庭幸福的表演:一项德国—日本的跨文化研究
- 幸福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所在:一个历史的视角
- 幸福的结构
- “家庭幸福”的民族志研究
- 德国柏林的圣诞节与日本家庭的新年
- 家庭幸福的基础
- 家庭幸福的跨文化因素
- 第十七章 图像、模仿与想象力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 感知觉的形成
- 世界作为一幅图像
- 感性与情感
- 作为创新性的模仿
- 对图像的模仿性习得
- 模仿过程的表演性
- 艺术课程当中的文化习得
- 他者: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
- 想象力
- 惊讶、好奇、探究性学习
- 展望 图像的力量
- 参考文献
- “轻与重”文丛(已出)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