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二十年论文集:中越关系史与澳门史

内容简介

此书辑录作者二十年来有关中外关系史领域的学术论文共21篇,分两大部分:一是中越关系史,探讨古代中越交往的制度、史实以及人文观照;二是澳门史,考论澳门开埠以及在华葡“共处分治”的模式下澳门城市治理形态。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上编
  • 13—15世纪安南的国家意识与文化取向
  • 元明时期安南贡物“代身金人”考述
  • 明朝士大夫的安南观
  • 一 对安南自然条件的认识
  • 二 明代士大夫的安南情结
  • 三 明朝士大夫关于安南问题的思考
  • 明初中越关系史实述论
  • 一 明朝与安南宗藩关系的确立
  • 二 明太祖对安南政局变化的宽容
  • 三 明太祖对明、安边界纠纷的忍让
  • 四 明太祖对安、占争端的无奈
  • 结语
  • 明宣德弃守安南始末考述
  • 一 洪熙对安南政策的转变
  • 二 宣德对安南政略的抉择
  • 三 黎利集团抗衡明军的策略变化
  • 四 明军撤离安南和议的实施
  • 余绪
  • 明朝与安南战后邦交关系常态化交涉考述
  • 一 明朝提出明、安关系正常化的三个条件
  • 二 黎利与明朝的外交博弈
  • 三 明朝妥协与明、安宗藩关系的恢复
  • 莫登庸事件与明代中越关系的新模式
  • 一 莫登庸事件与明、安关系的危机
  • 二 明朝朝野对征讨安南的分歧
  • 三 明朝边将与安南莫氏的角力
  • 四 莫登庸归顺与明、安关系的新模式
  • 试析晚明与安南黎、莫政权之间的平衡政策
  • 一 安南国内政局再起纷争
  • 二 晚明对安南“双重承认”的构想
  • 三 晚明承认安南黎氏的谈判
  • 四 明朝承认安南黎氏政权的策略与原因分析
  • 明清之际中越关系的演变与抉择
  • 一 南明政权与安南黎氏政权的互动
  • 二 安南黎氏政权对永历政权的态度转变
  • 三 安南黎氏政权之弃明投清
  • 余论
  • 清朝藩国使团伴送制度述论
  • 一 清朝贡使伴送规则的形成与完善
  • 二 伴送官之选拔
  • 三 伴送官之职责
  • 四 伴送官之行为规范
  • 下编
  • 闽商与澳门早期社会
  • 16世纪末澳门葡商共同体的成立与运作
  • 一 澳门阿尔玛萨公会成立的背景
  • 二 阿尔玛萨与甲比丹的合作关系
  • 三 阿尔玛萨的组织与职能
  • 结语
  • 16世纪末居澳葡人议事机构成立的背景分析
  • 一 问题之缘起
  • 二 议事会成立前澳门的管理状况
  • 三 澳门议事会成立的直接诱因
  • 结语
  • 明朝澳门关税制度考辨
  • 一 澳门开埠初期的抽分制
  • 二 隆庆五年后的丈抽银制
  • 三 万历年间的定额税制
  • 四 关于“船税”问题之考辨
  • 五 明朝政府优惠葡商关税辩讹
  • 结语
  • 清中期澳门贸易额船问题
  • 一 限额贸易船只的缘由
  • 二 清政府对贸易额船的管理
  • 三 贸易额船的衰落
  • 四 贸易额船功用的转变
  • 五 贸易额船制度的终结
  • 明清时期广东政府对澳门社会秩序的管理
  • 一 实施保甲法,加强澳门城区管理
  • 二 发挥行会功能,规范从业人员的管理
  • 三 遏制人口与楼宇增长,控制发展规模
  • 结语
  • 明清时期澳门人口、族群与阶层分析
  • 一 明清时期澳门人口之概貌
  • 二 澳门族群结构
  • 三 澳门人口阶层分析
  • 结语
  • 近代澳门华政衙门之组织与职能演变
  • 一 澳葡政府对华人的政策与华政衙门成立
  • 二 华政衙门之组织结构
  • 三 华政衙门之职能的演变
  • 结语
  • 近代澳门城市街道管理的制度与措施
  • 一 发展与困境
  • 二 澳门街道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三 澳门城区街道的整治
  • 四 澳门街道安全秩序的管理
  • 五 澳门街道卫生的管理
  • 结语
  • 近代居澳华人的国民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