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紧接着就在战败国地区出现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这些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塑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方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但对于战败一方来说,则是一场巨大的暴力灾难的开始,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陷入了崩溃,而对于欧洲大部分国家来说,噩梦般的持续暴力冲突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国家上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部分 战败
  • 1 一次春天的火车之旅
  • 2 俄国革命
  • 3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 4 胜利的滋味
  • 5 命运逆转
  • 第二部分 革命与反革命
  • 6 战争没有结束
  • 7 俄国内战
  • 8 民主的大胜
  • 9 激进化
  • 10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 第三部分 帝国的崩溃
  • 11 潘多拉的魔盒:巴黎和帝国的问题
  • 12 重塑中东欧
  • 13 败者遭殃
  • 14 阜姆
  • 15 从士麦那到洛桑
  • 结语:“战后时期”与欧洲20世纪中叶的危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说二战祸起《威尔逊纲领》

    《战败者 —— 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的许多作品中别具一格。作者最大的新意在于把 1917 到 1923 年,即 “战后时期” 遍及东欧、中欧甚至近东地区的动荡、社会崩溃、革命、内战和外战、甚至很多国家的法西斯化都看作一个整体,并深挖了这些事件的产生根源。


    1918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停火时,中欧和东欧的所有国家实际上都是战败者。这些国家已经金融紊乱,经济崩盘,政府破产,社会组织崩溃,都寄希望于协约国的和平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倡的民族自决原则一时间成了人们期待的福音。然而,英法美三强主导的巴黎和会将民族自决原则变成了分割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工具。为了削弱德国,早已德意志化的普鲁士地区被划为新德国的一片不接壤的 “飞地”。1918 年成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整体并入德国的要求被拒绝。奥地利共和国对捷克西南部德意志人聚居区的要求也被拒绝。多达一千三百万德意志人被排除在魏玛共和国之外。几百万匈牙利人被排除在新生的匈牙利王国之外。
    于是,对战败者来说,《威尔逊纲领》所许诺的民族自决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是一种欺骗。在这些国家,人们越来越把《威尔逊纲领》看作是骗他们放下武器的谎言,把革命建立的民主政府看作是 “协约国的帮凶”,这就为战后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舆情土壤。
    所以,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向我们指明了两战之间被忽视的那段 “战后时期” 的重要意义。虽然 1929 年的危机是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战后时期中欧和东欧的这种失望情绪和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才是把 “永久的和平” 变成 “二十年的休战” 的更深刻原因。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11 年,斯托雷平被社会革命党人暗杀,给了沙皇重返权力中心的机会。重新大权在握的沙皇,急于想通过一场战争一洗日俄战争的耻辱,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他不仅放手让国内的媒体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等民族主义情绪,还每年拿出 8000 英镑收买法国媒体帮着一起吆喝。这是波斯尼亚危机爆发后俄国积极扩大事态的根本原因。当然,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从来都没有好下场。俄国搅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顾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览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