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套崭新的中国历史,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本套书包括:《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2:文明的基因》《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3:从列国到帝国》《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4:帝国的昂扬精神》《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6:大分裂时代》《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7:新帝国的试验》《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新时代的开端》《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9:分裂与互动》。

目录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了
  • 01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02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 03 认识古代中国,从宋明理学开始说起
  • 04 程朱、陆王之争与古代经典注释
  • 05 古代经典注释与考据学的繁荣
  • 06 阎若璩探案《古文尚书》
  • 07 考据学的拓展——从“辨伪”到“疑古”
  • 08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构成说”
  • 09 社会史论战——用“科学”认识中国史
  • 10 金石学的发展与甲骨文的发现
  • 11 发掘小屯殷墟的“天下第一所”
  • 12 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考古发现
  • 13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从考古开始
  • 第二讲 考古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
  • 01 “挖死人骨头”的考古学
  • 02 从文化人类学到考古人类学
  • 03 我学习考古学的趣事
  • 04 改写考古学历史的谢里曼
  • 05 考古学是怎么产生的?
  • 06 考古学的考验
  • 07 考古怎么考?
  • 08 科学助推考古
  • 09 考古考什么?
  • 10 考古与文字记录的关系
  • 11 中国历史要从新石器时代讲起
  • 12 “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13 陶器——理解中国文化开端的关键
  • 第三讲 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国国家起源
  • 01 国家从哪里来?
  • 02 关于国家起源的“治水社会说”
  • 03 新石器时代的居所和食物
  • 04 新石器时代房舍遗址
  • 05 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与陶器
  • 06 陶器的重要意义
  • 07 墓葬在说什么?
  • 08 陶器在说什么?
  • 09 以器皿为开端理解中国国家起源
  • 第四讲 夏、商、周的同步发展和夏人共主
  • 01 夏、商、周是前后接续的王朝吗?
  • 02 商取代夏成为共主,并未消灭夏
  • 03 同时存在的夏、商、周各在何处?
  • 04 中国国家起源的实际状况
  • 05 三大区域的互相竞争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 06 夏人何以成为共主?
  • 07 从玉器得知社会分化
  • 08 青铜器铸造带来的启发
  • 09 青铜器纹饰的含义
  • 10 夏人通过建筑技术而成为共主
  • 第五讲 聚落、建筑与共主更迭
  • 01 最早被记录的王朝——夏朝
  • 02 社会分化的产生与夯土技术
  • 03 农业定居聚落需要建筑技术
  • 04 聚落竞争与城墙修建
  • 05 夯土技术与宫室建筑
  • 06 宫室建筑的神圣性
  • 07 大型聚落与城墙林立
  • 08 “国”——城墙内外的分别
  • 09 氏族——全新的组织形式
  • 10 夏、商、周的共主更迭
  •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字与古代信仰
  • 01 文字系统的发明
  • 02 中国古代文字的特殊功能
  • 03 甲骨文的意外发现
  • 04 甲骨文的内容
  • 05 甲骨文与氏族辨别
  • 06 中国文字起源推论
  • 07 《尚书》与《诗经》语言文字对比带来的启发
  • 08 中国文字的表意特性与特殊功能
  • 第七讲 鬼气森森的商朝
  • 01 历史文献中的商朝历史
  • 02 成功的畜牧民族与迁徙、定居两难选择
  • 03 “商”为何又被称为“殷”?
  • 04 商王世系与二元统治
  • 05 商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
  • 06 商朝的人祭与人的观念
  • 07 商朝统治的二元系统与占卜的两派
  • 08 旧派、新派此消彼长与鬼神信仰的衰落
  • 第八讲 从部落共主到国家体系
  • 01 中国农业文化的多中心扩散发展
  • 02 由青铜器制作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 03 动用大批人力的“劦田”
  • 04 商朝的大型动员和组织能力
  • 05 商朝的鬼神信仰
  • 06 商人的“连续性的世界观”
  • 07 商人权力的基础
  • 08 周人的崛起
  • 09 周人和羌人的联盟
  • 10 周人偷学商人的青铜铸造和文字
  • 11 周人对商人技艺的改革
  • 12 周人攻打戎狄和实力上升
  • 13 周人轻松翦商
  • 第九讲 商周之际的巨变
  • 01 西周的宫室建筑
  • 02 周人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风格
  • 03 牧野之战的意外胜利
  • 04 商、周矛盾的来源和扩大
  • 05 周人的信仰和“天”的观念
  • 06 “天命”归周
  • 07 周人的人本观念
  • 08 周人翦商之后的统治策略
  • 09 周召东征
  • 10 周人全新的制度设计——封建制
  • 第十讲 周朝的统治制度
  • 01 周人的忧患意识
  • 02 中国第一位政治家——周公
  • 03 二次东征与封建制的开始
  • 04 封建即征服
  • 05 封建以后如何统治?
  • 06 周人的宗法制度
  • 07 宗法制度的特别设计——昭穆制
  • 08 封建层级
  • 09 史官地位的提升和策命礼
  • 10 封建制的创举
  • 11 封建制与文字功能的提升
  • 12 中国文字在古代的崇高地位
  • 13 中国文明的另一项特质——记忆
  • 14 总结: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奠基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中国古地理的基础
  • 01 百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的硕果
  • 02 百年来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超过以往两千年
  • 03 百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关键点
  • 04 中国文明的主流来自周文化
  • 05 周人的遗产之一——世界观
  • 06 周人的遗产之二——宗法封建制
  • 07 周人的遗产之三——非表音文字
  • 08 周人的遗产之四——中国文明核心地理区域
  • 09 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
  • 10 古代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互动
  • 11 一位被忽视的地理学天才
  • 第二讲 中国古文法的基础
  • 01 与时间对抗的不朽文字
  • 02 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字系统
  • 03 中国文字的造字原则
  • 04 中国文字分成三类
  • 05 沿用至今的汉字文法
  • 06 文法没变,为什么我们还是看不懂古书?
  • 07 中国语文独特之处——数词和量词
  • 08 中文文法的内在简约性
  • 09 中文文法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
  • 10 中文文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第三讲 中国文字与中国语言
  • 01 从海伦·凯勒学习语言说起
  • 02 文字创造新世界
  • 03 语言和文字决定思考
  • 04 语言和文字,哪个更重要?
  • 05 文字在中国拥有更高的权威
  • 06 “文献中心主义”
  • 07 历史记录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 08 “文”与“言”的巨大差距
  • 09 何炳棣从“小传统”着手研究历史
  • 10 何炳棣的另一项研究
  • 11 最古老的中国典籍——《尚书》与《周易》
  • 12 克服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巨大落差——《诗经》
  • 13 维系宗法制度——《周礼》
  • 第四讲 古代城市与城邦
  • 01 拦在我们与历史之间的透镜
  • 02 透镜的例子——美国议会制与中国郡县制
  • 03 另一个透镜——系统化整理
  • 04 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国”
  • 05 古史中的“国”与今天的“国”迥异
  • 06 中国古代的城从何而来?
  • 07 谁是“国人”?
  • 08 “国人”从何而来?
  • 09 周朝的城与周朝政治运作
  • 10 爵制与西周向东周的转变
  • 第五讲 从封建到诸国
  • 01 不要把历史人物看得太重要了
  • 02 寻找历史发展的其他因素
  • 03 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
  • 04 周公的伟大功绩
  • 05 封建的本质就是武装殖民
  • 06 周人的统治策略——分封
  • 07 周人的政治制度——昭穆制
  • 08 昭穆制的深远影响
  • 09 周人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 10 周人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 11 “氏”与“姓”的建立
  • 12 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解读考古资料
  • 13 宗法制度中的父子关系
  • 14 总结:周朝的教化根基
  • 第六讲 王官学与诸子学
  • 01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经历过层层筛选
  • 02 有效的历史知识需要历史学家的呈现
  • 03 历史学家必须不停追问
  • 04 为什么诸子百家出现于东周而非西周?
  • 05 诸子的源头——周人的知识创新
  • 06 西周到东周宗法关系的松动
  • 07 周幽王时期为何“诸侯不至”?
  • 08 封建宗法制的衰落与诸子的兴起
  • 09 儒家源于周人的王官学
  • 10 道家和阴阳家的王官学源头
  • 11 总结:从西周王官学到东周诸子学
  • 第七讲 重新认识孔子(一)
  • 01 孔子与我的电影梦
  • 02 子路与我的电影剧本
  • 03 “君子死,冠不免”
  • 04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一)
  • 05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二)
  • 06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三)
  • 07 孔子的家世背景
  • 08 “三十而立”
  • 09 孔子的开创性——大胆的教育
  • 10 孔子的开创性——对学习的推崇
  • 11 孔子的开创性——对礼的全新阐释
  • 12 小结: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
  • 第八讲 重新认识孔子(二)
  • 01 孔子的时代——诸侯坐大
  • 02 孔子在鲁国的理想
  • 03 孔子的生平(一)——鲁国大乱
  • 04 孔子的生平(二)——大夫专权
  • 05 孔子的生平(三)——夹谷之会
  • 06 孔子的生平(四)——去鲁至卫
  • 07 孔子的生平(五)——困于陈蔡
  • 08 孔子的生平(六)——周游列国
  • 09 孔子的生平(七)——卫国内乱
  • 10 孔子的生平(八)——晚年归鲁
  • 11 孔子的快乐
  • 12 孔子的教导
  • 13 礼教的真义
  • 第九讲 重读《老子》
  • 01 三支道家对“道”的不同理解
  • 02 老庄有别
  • 03 《史记》关于老子记录的糊涂账
  • 04 《史记》中的好几位“老子”
  • 05 老子年代的错置与楚文化
  • 06 考证《老子》年代的五种方法
  • 07 老子论“道”
  • 08 老子论“自然”
  • 09 老子的生存之道
  • 10 老子的处世法则
  • 11 老子论“圣人”
  • 12 老庄结合
  • 13 《老子》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之书”
  • 14 老在庄前还是庄在老前?
  • 第十讲 重读《庄子》
  • 0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02 先理解庄子的时代背景,再读《庄子》
  • 03 《庄子》的风格
  • 04 《庄子·天下篇》的惠施十条(一)
  • 05 《庄子·天下篇》的惠施十条(二)
  • 06 理解名家,更能理解《庄子》
  • 07 庄子的名实之辨(一)
  • 08 庄子的名实之辨(二)
  • 09 庄子的名实之辨(三)
  • 10 回头再问庄子是谁
  • 11 庄子哲学的重点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春秋的时代精神
  • 01 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是很微小的“历史”
  • 02 对历史的多重理解
  • 03 大陆、台湾和海外不同的历史视野
  • 04 为什么春秋时代有那么多自杀的故事?
  • 05 春秋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 06 春秋“赵氏孤儿”的故事说明什么?
  • 07 《左传》中的两个离奇故事
  • 08 《左传》中的另外两个离奇故事
  • 09 《左传》中的太子和国君故事
  • 10 从先秦典籍看先秦的死亡观念
  • 11 先秦时期的自杀现象
  • 12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
  • 第二讲 战国的革新
  • 01 战国从哪里来
  • 02 春秋和战国的差异
  • 03 战国产生了很多新事物
  • 04 铸铁技术的提高
  • 05 铁器和水利推动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观念
  • 06 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 07 战国的货币
  • 08 商人和地主
  • 09 实用主义者——纵横家和法家
  • 10 混乱的终结——统一的大帝国
  • 第三讲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与墨家
  • 01 战国的主题当然是“战”
  • 02 统治制度和战争方式都不再一样
  • 03 战争规模和战争动员更庞大
  • 04 墨家学说因战争而诞生
  • 05 墨子的出身并不高贵
  • 06 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 07 墨家的主张非常特立独行
  • 08 《墨子》的行文风格和辩论技巧
  • 09 墨子的思想
  • 10 儒墨之争与墨家在历史上的隐匿
  • 11 同一本书里有两种风格
  • 12 《墨辩》是为了阐述兼爱学说
  • 13 总结:墨家的奇特旅程
  • 第四讲 《楚辞》与独特的楚文化
  • 01 不同时代国的含义不一样
  • 02 春秋到战国“国”的演变
  • 03 楚国的异类心态
  • 04 《楚辞》的特殊性
  • 05 《楚辞》关心人世以外的范畴
  • 06 疯疯癫癫的楚狂人
  • 07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学作者
  • 08 屈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
  • 09 战国时代不同的情感氛围
  • 第五讲 重读《孟子》
  • 01 孟子和墨家的交锋
  • 02 推行主张还需要辩论术
  • 03 孟子的说话风格
  • 04 《孟子》的辩论场景(上)
  • 05 《孟子》的辩论场景(下)
  • 06 孟子的立场和主张
  • 07 性善论与圣人
  • 08 孟子的伦理学
  • 09 孟子重振儒家
  • 第六讲 重读《荀子》
  • 01 荀子的主张
  • 02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
  • 03 儒家思想的变迁
  • 04 荀子的时代不同于孟子的时代
  • 05 大一统前夕的思想家
  • 06 荀子未成为儒家的典型代表
  • 07 荀子对人的分类和秩序界定
  • 08 从荀子到法家的过渡
  • 第七讲 重读法家
  • 01 法家在诸子中的优势
  • 02 法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 03 前期法家
  • 04 商鞅变法与新爵制
  • 05 商鞅变法与新土地制度
  • 06 国君与法的关系
  • 07 前期法家思想的特色
  • 08 从出土秦简看秦国的法律执行
  • 09 秦国发达的律令系统
  • 第八讲 秦国的统一与建制
  • 01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 02 春秋战国时人疲惫不堪
  • 03 天下观念一直存在
  • 04 《礼记》对统一秩序的描绘
  • 05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天下为前提
  • 06 法是一种统一秩序的客观形式
  • 07 儒家、道家和法家对统一的不同见解
  • 08 法家的成功得益于其现实效果
  • 09 秦始皇的永久观念
  • 10 皇帝的特殊性需要制造出来
  • 11 皇权专制的优势和恶果
  • 12 一个早熟的帝国
  • 13 是否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 第九讲 秦始皇
  • 01 考古挖掘出来的秦始皇陵
  • 02 兵马俑横空出世
  • 03 秦始皇陵停挖
  • 04 秦始皇对自己的历史定位
  • 05 秦始皇的心态
  • 06 严禁私学,整肃方士
  • 07 书同文
  • 08 统一货币,开驰道,以吏为师
  • 09 严刑峻法
  • 10 秦始皇留下的危局
  • 11 秦帝国的瓦解
  • 第十讲 误打误撞的汉朝创建
  • 01 我们对秦汉之际的了解只有一个资料来源
  • 02 陈胜、吴广起事
  • 03 项梁、项羽叔侄
  • 04 刘邦也见过秦始皇
  • 05 刘邦的身世
  • 06 刘邦的事迹
  • 07 反秦军队的胜利
  • 08 刘邦的优势
  • 09 鸿门宴!
  • 10 楚汉之争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汉承秦制与西汉的确立
  • 01 视角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会不同
  • 02 层出不穷的新史学方法
  • 03 新史学观念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 04 新眼光发现更加丰富的中国历史
  • 05 朝代史模式无助于理解秦汉之际
  • 06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上)
  • 07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下)
  • 08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收拾诸侯列国
  • 09 与民休息和“汉兴七十年”
  • 10 黄老之治是怎么回事儿
  • 11 西汉对秦朝的反思是开创新帝国的关键
  • 第二讲 西汉前期的统治
  • 01 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
  • 02 汉武帝即位前的帝国秩序
  • 03 宫廷的时代变化
  • 04 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变
  • 05 杂糅的儒家
  • 06 外儒内法
  • 07 中朝凌驾于外朝之上
  • 08 第一个淮南王刘长
  • 09 第二个淮南王刘安
  • 10 朝廷削藩
  • 11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第三讲 汉武帝的豪迈与哀愁
  • 01 博士制度与人才选拔
  • 02 人才选拔的一系列制度
  • 03 皇权集中与巫蛊案
  • 04 巫蛊案的思想背景
  • 05 “天人感应”与政治策略
  • 06 绝对皇权的后遗症
  • 07 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冲突
  • 08 匈奴的崛起
  • 09 西汉初期对匈奴无可奈何
  • 10 和亲策略
  • 11 汉文帝时期的汉匈关系与李广
  • 第四讲 李广难封
  • 01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
  • 02 李广与匈奴交手
  • 03 汉武帝准备对付匈奴
  • 04 马邑之诱前后
  • 05 李广的个性
  • 06 新一波攻势
  • 07 再度出征
  • 08 李广之死
  • 09 李广的郁闷
  • 10 李敢和李陵
  • 第五讲 太史公与中国史学精神
  • 01 太史公是什么意思
  • 02 读《史记·太史公自序》
  • 03 司马迁子承父业
  • 04 司马迁的志愿
  • 05 “继《春秋》”!
  • 06 如何才能“继《春秋》”
  • 07 司马迁的信念
  • 08 司马迁《报任安书》坦陈真实的心迹
  • 09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招辱
  • 10 司马迁的苦衷和贡献
  • 第六讲 昂扬精神的文字表达
  • 0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02 太史公的独特设计
  • 03 《史记·封禅书》与《史记·平准书》
  • 04 太史公的历史学精神
  • 05 昂扬时代氛围的另一种表达——汉赋
  • 06 赋的起源
  • 07 贾谊的《鵩鸟赋》
  • 08 枚乘的《七发》
  • 09 《七发》的文字奇观
  • 10 文辞的力量
  • 第七讲 华丽而夸张的汉赋
  • 01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 02 汉赋彰显时代精神
  • 03 想象力和文字的极致
  • 04 华丽还是空洞?
  • 05 赋比辞更加夸张
  • 06 夸张还是矫饰?
  • 07 从汉赋看汉武帝时代的矛盾
  • 08 汉武帝传位汉昭帝
  • 09 四位辅政大臣的路线之争
  • 10 《盐铁论》之争
  • 11 霍光的胜利
  • 第八讲 经书今古文之争与政治斗争
  • 01 《盐铁论》之争背后的思想角力
  • 02 知识的保存者——博士
  • 03 秦始皇的焚书令和以吏为师
  • 04 五经博士的设立
  • 05 今文经学刚开始时是主流
  • 06 古文经学的兴起
  • 07 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的挑战
  • 08 董仲舒的今文经学
  • 09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
  • 10 董仲舒的经学与西汉的政治
  • 11 董仲舒构建的意识形态
  • 12 “天人感应”学说的后遗症
  • 第九讲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谶纬文化
  • 01 董仲舒主张抬高圣人,却抬高了解经者
  • 02 谶纬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 03 谶纬对孔子的离奇解释
  • 04 董仲舒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学
  • 05 谶纬的流变
  • 06 一切都是为了集权
  • 07 货币经济的发达和土地买卖
  • 08 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
  • 09 重农并非重视农民
  • 第十讲 帝国宿命与王莽改制
  • 01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产生的恶果
  • 02 皇权集中让宦官钻了空子
  • 03 皇帝掌控不了中朝
  • 04 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
  • 05 王莽崛起的背景
  • 06 理想主义的儒者王莽
  • 07 王莽同时掌握了中朝和外朝
  • 08 古文经学对王莽的支持
  • 09 王莽做事都要有经书的根据
  • 10 谶纬提供给王莽登基的政治合法性
  • 11 新朝的复古
  • 12 王莽改制,后患无穷
  • 13 成也复古,败也复古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西汉、东汉大不同
  • 01 历史的功用只是以史为鉴吗?
  • 02 带着同理心研究历史
  • 03 西汉的主流观念
  • 04 王莽为什么热衷于改官名?
  • 05 “天人感应”与扭曲的政治运作
  • 06 王莽莫名其妙的统治
  • 07 王莽政权后期的骚乱
  • 08 众叛亲离的王莽
  • 09 刘秀的崛起与隐忍
  • 10 王莽死后的权力斗争
  • 11 旧秩序与新生命
  • 第二讲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 01 从周到汉的天命观念
  • 02 谶纬之学与西汉、东汉交替
  • 03 定都洛阳与西北局势大变
  • 04 东汉皇后的背景非常深
  • 05 西汉、东汉政治的根本差异
  • 06 世家大姓的兴起是东汉一大特色
  • 07 不懂外戚,就没法懂得东汉政治史
  • 08 皇权衰弱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 09 士族的兴起与清议挑战既有格局
  • 10 外戚、宦官和外朝士族的三方争斗
  • 11 权倾朝野的跋扈将军梁冀
  • 12 皇后不只是皇后,皇太后也不只是皇太后
  • 13 宦官诛杀梁冀,士族和宦官对立
  • 第三讲 汉帝国的运作和社会风气
  • 01 “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
  • 02 历史事物的延续和断裂
  • 03 汉朝二十等爵制对帝国秩序的帮助
  • 04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
  • 05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续)
  • 06 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 07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 08 两汉的城市发展
  • 09 豪左都成了豪右
  • 10 东汉宗族组织的变化
  • 11 东汉厚葬风气与六朝门第雏形
  • 第四讲 汉朝的食衣住行
  • 01 从汉字看稻米种植的扩大
  • 02 汉朝人主食麦,一天两餐
  • 03 汉朝人吃的其他食物
  • 04 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 05 蔬菜、肉食和饮品
  • 06 食物制作和食物保存
  • 07 汉朝人的衣着
  • 08 衣着颜色和各式各样的鞋子
  • 09 汉朝人的居住
  • 10 汉朝建筑的创新与堂间建筑风格
  • 11 汉朝人的出行
  • 12 汉朝的食衣住行总结
  • 第五讲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 01 汉朝主流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世界观
  • 02 主流世界观如何形成
  • 03 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塑造人们的观念
  • 04 天人感应的实际用途和专职巫者
  • 05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 06 皇太后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
  • 07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 08 地方大族趁乱崛起
  • 09 清流品评搅局政坛
  • 10 地方乱局与道教的兴起
  • 11 太平道的黄巾起事
  • 12 五斗米道与帝国分裂
  • 第六讲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
  • 01 前四史的崇高地位
  • 02 班固《汉书》与断代史传统
  • 03 比较《史记》与《汉书》,古已有之
  • 04 《汉书》的“志”是一项独特贡献
  • 05 《后汉书》的风格特色
  • 06 《三国志》如何进入“前四史”
  • 0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 08 汉朝以后的人物品评风气
  • 09 毛宗岗品评三国
  • 10 三国观念是历史一步步架构出来的
  • 11 三国叙事中,蜀汉如何成为正统
  •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 01 汉末战争的土地问题根源
  • 02 土地问题带来社会流动问题
  • 03 给出的权力再也收不回
  • 04 洛阳的动乱和瓦解
  • 05 流民问题和掠夺问题接踵而至
  • 06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
  • 07 曹操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
  • 08 三分天下与土地生产秩序
  • 09 西北地区无暇顾及
  • 第八讲 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
  • 01 我不喜欢王充,但是王充很重要
  • 02 充满矛盾的思想家王充
  • 03 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
  • 04 王充论儒学
  • 05 王充对儒家的批评
  • 06 王充的反驳有时候比他反驳的观点还混乱
  • 07 《论衡》与时代思想风气的转移
  • 08 叛逆而个性的游谈
  • 09 《论衡》提供了魏晋游谈所需的奇谈怪论
  • 10 玄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 第九讲 魏晋新文化的形成
  • 01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观念
  • 02 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 03 门第是六朝历史的真正重心
  • 04 魏晋南北朝不同于秦汉的地方
  • 05 门第控制庄园,且不断强化
  • 06 从皇帝到平民,意义都已经改变
  • 07 身份决定一切
  • 08 贵族身份的区分与五石散
  • 09 清谈风气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 10 “竹林七贤”与魏晋艺术的开创性
  • 11 佛教的特殊地位
  • 第十讲 外来势力的迫近
  • 01 中国经历的系列冲击
  • 02 从印度佛教到中亚佛教
  • 03 了解佛教才能了解亚洲历史
  • 04 原始佛教的起源
  • 05 悉达多的困惑
  • 06 悉达多求道
  • 07 原始佛教的教义
  • 08 十二因缘
  • 09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 10 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中国中古史鸟瞰
  • 01 用朝代讲述中国历史,有什么问题
  • 02 西方历史分期方法给我们的借鉴
  • 03 为什么中国历史需要一个中古时期
  • 04 中古中国的关键特征
  • 05 小型村落取代城郭
  • 06 村庄与庄园并行
  • 07 从屯田到均田的土地制度
  • 08 中古时期的土地制度与人身关系
  • 09 贵族对皇帝的限制是中古社会的独特之处
  • 10 中古时期的游牧民族政权
  • 11 中古中国是一个贵族社会
  • 第二讲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里的中古中国
  • 01 曹魏时代的《人物志》是怎样一本书
  • 02 什么是“才性”
  • 03 如何品评人物
  • 04 《人物志》的人物品评原理一直流传
  • 05 如何对人进行分类
  • 06 “偏材”和“英雄”都是什么样的人
  • 07 与“偏材”对应的“理”型人
  • 08 《人物志》的目的在于“识人”
  • 09 从人物品评看魏晋时代的人生追求
  • 10 《世说新语》是一部品鉴人物的奇书
  • 11 《世说新语》的修辞方法很独特
  • 第三讲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大变迁
  • 01 佛教进入中国
  • 02 佛教面对谶纬、黄老和清流
  • 03 佛教初入中国时,依附于黄老之学
  • 04 佛教的轮回观念对中国的冲击
  • 05 “省欲去奢”的教导
  • 06 佛教禅定的特殊方法
  • 07 佛教与中国思想的冲突
  • 08 佛教进入中国的几个阶段
  • 09 从汉末佛教到中古佛教的转变
  • 10 对佛教的中国化解释与佛教盛行中国
  • 第四讲 夸张而无节制的时代
  • 01 “魏晋南北朝”这个表述是否恰当
  • 02 偏材盛行和个性夸张
  • 03 西晋“八王之乱”
  • 04 边疆民族趁乱进入中原
  • 05 世族支持与偏安东南的东晋
  • 06 东晋内部的两股军事力量
  • 07 刘裕对世家大族也无可奈何
  • 08 南朝更替
  • 09 梁武帝与陈霸先
  • 第五讲 门第贵族与六朝经济
  • 01 魏晋南北朝的农业凋敝
  • 02 农业倒退影响北方的生活方式
  • 03 晋朝的占田令
  • 04 朝廷鼓励占田
  • 05 佃客、荫客与大庄园
  • 06 自给自足的小王国
  • 07 铜钱经济变为绢帛经济
  • 08 庄园、绢帛与商业活动
  • 09 侨姓都是打不倒的土豪
  • 10 门第贵族的特殊地位
  • 第六讲 六朝诗歌的新形式与陶渊明
  • 01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懂得“文类”
  • 02 汉朝民歌《上邪》《有所思》对声音的表现
  • 03 乐府诗所表现的民间情感
  • 04 别离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 05 曹魏政权与五言诗的新形式
  • 06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 07 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
  • 08 曹丕的七言诗和五言诗
  • 09 曹植的《七哀诗》
  • 10 玄理诗和游仙诗
  • 11 陶渊明诗的新精神
  • 12 承袭五言诗的形式,革新五言诗的内容
  • 13 陶渊明的自然观
  • 14 田园诗传统的深远影响
  • 第七讲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 01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 02 死而不僵的骈文
  • 03 刘琨《劝进表》赏析
  • 04 刘琨《劝进表》赏析(续)
  • 05 汉语音调的变革
  • 06 骈文对音调有专门的要求
  • 07 萧统编撰的《文选》对文章性质的界定
  • 08 贵族文化与用典习惯
  • 09 从唐诗看音调的规矩限制
  • 10 《与宋元思书》是骈文的典范之作
  • 11 《登大雷岸与妹书》欣赏
  • 第八讲 重新认识“五胡乱华”
  • 01 认识中国历史需要知道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 02 一条更重要的分界线
  • 03 古代中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互动
  • 04 “五胡乱华”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 05 匈奴人刘曜和氐人李班的事例
  • 06 羯人石勒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 07 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大拼图
  • 08 “五胡乱华”动摇了过去的“王朝系统”
  • 09 十六国时代的政权更替
  • 第九讲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统治
  • 01 读懂北朝,从陈寅恪的一部著作开始
  • 02 鲜卑拓跋氏在中原边境的早期发展
  • 03 拓跋珪因祸得福,入主中原
  • 04 吸纳世家大族是外族政权的生存之道
  • 05 崔玄伯和崔浩相继参与北魏政权
  • 06 崔浩的心态和理想
  • 07 崔浩重整门第秩序
  • 08 攻打凉州背后的政治路线之争
  • 09 攻打柔然和修筑长城
  • 10 崔浩之死
  • 11 孝文帝“吊比干碑”揭示的北魏时局
  • 第十讲 北魏的变革和瓦解
  • 01 “均田令”是一项简单却意义重大的政策
  • 02 “均田令”,用智慧解决土地分配的问题
  • 03 两个微小的配套措施带来一个国家的改变
  • 04 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深谋远虑
  • 05 孝文帝的激进改革举措
  • 06 改革官制与赐死反对改革的太子
  • 07 孝文帝对鲜卑社会阶层的改造
  • 08 鲜卑贵族内部的分裂
  • 09 内有“胡太后之乱”,外有“六镇之乱”
  • 10 尔朱荣登上北魏历史舞台
  • 11 宇文泰的崛起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隋朝统一的基础
  • 01 隋唐:具有强烈分裂性格的统合时期
  • 02 必须由北朝追溯隋唐由来
  • 03 西魏和东魏实力悬殊
  • 04 《颜氏家训》中记载的胡汉女性
  • 05 胡汉冲突使北齐国力大减
  • 06 “邙山之役”后西魏和东魏最主要的分别是什么?
  • 07 西魏军队里看不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 08 关陇集团的形成
  • 09 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使北周兵源充沛
  • 10 北周武帝的“废佛”动机
  • 11 平阳之战留下的坦途
  • 12 “亡国套式”无法给我们北周迅速灭亡的答案
  • 13 杨坚建立统一朝代的条件
  • 第二讲 隋朝的积极作为与覆亡
  • 01 隋文帝改州-县二级制
  • 02 人才晋用如何开放并解脱出来?
  • 03 “废乡官”和恢复“本籍回避”
  • 04 “轻赋”使户口大增
  • 05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恺重建的长安城
  • 06 恢复洛阳为东都、兴建广通渠
  • 07 隋末过度役使带来了不稳定
  • 08 隋文帝与隋炀帝的“南方情结”表现在哪里?
  • 09 三伐高句丽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 10 关陇集团内讧与隋朝覆亡
  • 第三讲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 01 唐朝并非铁板一块
  • 02 一个唐朝,四个很不一样的段落
  • 03 为何说“贞观之治”是初唐的核心?
  • 04 玄武门之变:光辉王朝背后永恒的阴影
  • 05 女主称制掌权,大臣内心接受女皇帝吗?
  • 06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 07 唐太宗利用门第出身可以“修理”大臣?
  • 08 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 09 盛唐就是唐朝衰微的关键
  • 10 “安史之乱”前后的律令法制
  • 11 中唐及晚唐的政治统治
  • 第四讲 唐人的人文世界
  • 01 元稹和白居易笔下的“胡旋舞”记录
  • 02 艺伎的远源
  • 03 唐人全新的身体意识与审美追求
  • 04 唐代女性的社会意识和地位有哪些不同?
  • 05 婚姻从两家的事变成两个家族的事
  • 06 “假子制”盛行,外族大量涌入中国
  • 07 唐代对外开放的气氛从何而来?
  • 08 如何对待胡人——“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变
  • 09 府兵制与均田制瓦解:无法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
  • 10 中唐以后,政治监督与制衡机制是如何被打破的?
  • 第五讲 重读唐诗(一)
  • 01 唐诗为什么重要?
  • 02 唐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 03 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发展出严整的对仗格式
  • 04 对仗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 05 为什么说唐诗如此不自由?
  • 06 唐诗“为文造情”,诗的功能和精神有巨大发展
  • 07 对唐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审美
  • 08 为什么唐诗通常没有主语?
  • 09 王维《鸟鸣涧》和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人与自然
  • 10 写诗难,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诗人和好诗?
  • 第六讲 重读唐诗(二)
  • 01 隋唐科举考试为什么以诗赋取才?
  • 02 全民写诗造成了哪些影响?
  • 03 从李白、杜甫读体量庞大的《全唐诗》
  • 04 初唐诗的探索——诗如何跟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 05 王维承袭初唐诗歌精神
  • 06 李白写大自然与王维有哪些不同?
  • 07 李白:恣意豪放与不守规则
  • 08 李白难考的身世对其写诗的影响
  • 09 李白与杜甫,画风反差有些大
  • 10 “老妪皆解”——中唐诗的一个潮流
  • 11 唯美与奇僻,中唐诗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 第七讲 唐代佛教与佛寺的进一步发展
  • 01 隋唐佛教的核心:选择、整理、混合
  • 02 唐初佛寺经济及其问题
  • 03 玄奘的取经、译经事业
  • 04 唐代为什么选择大乘而弃绝小乘?
  • 05 “判教”观念——用批判的态度搞清楚佛教
  • 06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
  • 07 天台宗的“三千一法”
  • 08 天台宗的“教观二门”与“一心三观”
  • 09 华严宗的“判教”系统
  • 10 高度思辨的佛教与会昌法难
  • 第八讲 从门第到科举
  • 01 唐代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
  • 02 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 03 国家慢慢收夺世族的教育权
  • 04 玄宗时期,没有背景的人如何从地方进入中央?
  • 05 为寒门而设的制举
  • 06 从宰相薛元超的人生遗憾看唐代社会地位机制
  • 07 “兼修国史”对宰相意味着什么?
  • 08 唐代科举制“不糊名”的影响有哪些?
  • 09 牛李党争,门第最后的回光返照
  • 第九讲 跃动的复古精神
  • 01 唐宋之间的“古文运动”究竟是什么?
  • 02 韵文与散文的发展变化
  • 03 唐代第一波复古运动——陈子昂、李白“返远古”
  • 04 唐代第二波复古运动——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
  • 05 韩愈:复古恢复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 06 韩愈:写文章反对模仿古人,主张自我风格
  • 07 柳宗元:文章是拿来明道用的
  • 08 中唐至晚唐,散文性质的大革命
  • 09 从《唐文粹》看古文运动的成就
  • 10 如何对韩愈、柳宗元的成就进行排序?
  • 第十讲 藩镇的历史影响
  • 01 唐代府兵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 02 府兵制后来出现了哪些问题?
  • 03 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看府兵制的崩坏
  • 04 边事依赖节度使埋下隐患
  • 05 “安史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 06 “安史之乱”后各地遍置节度使,藩镇势力更加强大
  • 07 天下分裂状态的形成
  • 08 “中古”历史特性:中央朝廷没有那么高的控制度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从武将落幕到文人登台
  • 01 我们应该持怎样的史观?
  • 02 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的新解释
  • 03 士商是何时合二为一的?
  • 04 琴棋书画不只是琴棋书画
  • 05 “五代”是五个朝代吗?
  • 06 为什么“十国”比“五代”更长?
  • 07 到处认爹的时代
  • 08 一妻多夫的乱象
  • 09 文人终于熬出了头
  • 第二讲 古老中国开始走向近世
  • 01 贵族制度的崩溃与人民的相对自由
  • 02 自由带来的社会巨变
  • 03 中国历史新的分期
  • 04 唐宋之间的貌合神离
  • 05 科举变得越来越重要
  • 06 考不上科举只能去经商
  • 07 “戏文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 08 《金瓶梅》诞生的时代意义
  • 09 士绅代替了贵族
  • 10 由外而内的转变
  • 11 “近世史”的内部分期
  • 第三讲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 01 “黄袍加身”的故事
  • 02 “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吗?
  • 03 契丹入侵是有人编造的?
  • 04 一顿饭就把兵权吃没了
  • 05 “杯酒释兵权”仅仅是开始
  • 06 崇文抑武的国策
  • 07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
  • 08 宰相权力的削弱
  • 09 再没有人劝谏皇帝了
  • 10 头脑比四肢更优越
  • 第四讲 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 01 必须遵守的“祖宗家法”
  • 02 狄青被撤的启示
  • 03 岳飞悲剧的背后
  • 04 严防死守的宫禁
  • 05 备受节制的宦官
  • 06 待遇优厚的文人
  • 07 科举取士的隐忧
  • 08 新办法解决不了旧难题
  • 09 审美趣味的大流行
  • 10 “祖宗家法”的利与弊
  • 第五讲 琴——自娱自乐的雅趣
  • 01 文人身份的象征
  • 02 你说的“琴”是什么琴?
  • 03 古代琴谱是怎样记录的?
  • 04 乐器可以分为哪几种?
  • 05 唐代宫廷乐队的组织
  • 06 唐代音乐形式的发展
  • 07 盛唐诗人与音乐的趣事
  • 08 近世宫廷音乐的没落
  • 09 只给自己听的音乐
  • 10 从文人雅趣到市井生活
  • 11 音乐与戏剧的逐渐融合
  • 第六讲 棋——无关胜负的游戏
  • 01 围棋进入文人教育
  • 02 王积薪闻棋的故事
  • 03 围棋十诀的理论
  • 04 刘仲甫与《棋诀》
  • 05 宋代的围棋诗
  • 06 围棋棋艺的品级
  • 07 不只是好玩
  • 08 比象棋更高级
  • 09 启人智慧的艺术
  • 10 文人专享的雅事
  • 第七讲 书——贯注精神的妙笔
  • 01 中国文字的图像性质
  • 02 篆书到隶书的演变
  • 03 行书和楷书的发展
  • 04 蔡襄如何跻身“北宋四大家”?
  • 05 法帖的大量刻印
  • 06 临摹碑帖的弊端
  • 07 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理论
  • 08 狂傲不驯的米芾
  • 09 宋徽宗与他的“瘦金体”
  • 10 在法度中追求自由
  • 第八讲 画——抒写个性的墨戏
  • 01 文人画的构成
  • 02 文人画的三个标准
  • 03 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 04 文人画的风格特征
  • 05 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 06 从“游观山水”到“书斋山水”
  • 07 形似与神似的矛盾
  • 08 题画诗的产生
  • 09 文人画的核心价值
  • 10 难窥全豹的文人画
  • 第九讲 禅宗——见性成佛的修行
  • 01 禅宗在中国的崛起
  • 02 慧能与《六祖坛经》
  • 03 禅宗传教的艰辛历程
  • 04 佛性之前人人平等
  • 05 不立文字的禅宗
  • 06 禅宗的世俗化
  • 07 破除陈规的教义
  • 08 打倒权威的宗旨
  • 09 棒喝调教的疯狂
  • 10 禅宗向理学思想的转变
  • 11 理学对禅宗思想的继承
  • 第十讲 理学—— 生命意义的追寻
  • 01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 02 钱穆的读书历程
  • 03 宋明儒家的“生命之学”
  • 04 追寻自由的理学精神
  • 05 “华夷差异”和“教理之争”
  • 06 宋代理学要解决的问题
  • 07 理学的基本信念
  • 08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
  • 09 朱熹和陆九渊的分歧
  • 10 理学与佛教的差异
  • 11 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
  • 12 宋代理学的致命缺陷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 版权信息
  •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第一讲 宋朝士人与皇帝的关系
  • 01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 02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二
  • 03 如何评价宋朝重文轻武?
  • 04 燕云十六州的关键地位
  • 05 雍熙北伐与“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
  • 06 赵普如何影响皇位的继承?
  • 07 辽军南下与澶渊之盟
  • 08 天书与封禅也无法提高皇权
  • 09 武将狄青的悲剧
  • 10 士人集体力量与皇帝权力平行合作
  • 第二讲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 01 近世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
  • 02 宋代党争:意见之争远胜于身份之争
  • 03 北宋的新“朋党”观念
  • 04 君子党与小人党
  • 05 苏轼:台谏对宰相影响太大了!
  • 06 为什么范仲淹主张给朋党合法性?
  • 07 北宋的保守党和改革党
  • 08 助长党争的一个因素是皇帝
  • 09 “拗相公”王安石的四大罪名
  • 10 党争败坏政治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 11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 第三讲 从北宋到南宋
  • 01 没有接受君王教育的宋王朝
  • 02 连续几个不愿当皇帝的皇帝
  • 03 从神宗到哲宗上上下下的执拗
  • 04 文人宋徽宗被选为皇帝
  • 05 误判时局,宋徽宗联金攻辽
  • 06 靖康之变:尽量议和,皇帝当人质也同意
  • 07 宋金南北对峙的地理因素
  • 08 岳飞的军事目标从未得到皇帝认可?
  • 第四讲 宋代的城市生活
  • 01 “两税法”和“熙宁变法”
  • 02 从纸钞到白银,近世社会的货币特色
  • 03 南北分工产生的运输和交易需求
  • 04 运输系统发达,北方人吃到南方米
  • 05 从墟市、鬼市到城镇的交易网络
  • 06 为什么说唐与宋所说的“城”截然不同?
  • 07 富人向城市集中
  • 08 全国性市场:谋天下之财,获天下之利
  • 09 到开封相国寺和绍兴开元寺的市集开开眼
  • 10 南宋城市人口比例可观
  • 第五讲 宋代古文运动
  • 01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汴京繁荣景象
  • 02 因科举评分标准,四六骈文仍是文章主流
  • 03 宋初用于社交酬答的“西昆体”盛行
  • 0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05 柳开、石介等论古文:浮华的文辞不足以明道
  • 06 “唐宋八大家”为何是这样的名单?
  • 07 欧阳修:文章没有长远的价值,道理才是永恒
  • 08 以欧阳修为中心的古文运动
  • 09 程颐:沉溺文章会玩物丧志
  • 10 朱熹:欧阳修怎么能与文王、孔子一样看待?
  • 11 道统与文统分离,“语录体”兴起
  • 第六讲 重读宋诗
  • 01 为何相对唐诗,宋诗看上去是被后人忽视的?
  • 02 严羽《沧浪诗话》中“诗必盛唐”的观念
  • 03 古文运动的副产品——江西诗派
  • 04 宋诗的双面性格:学唐诗,打破唐诗
  • 05 黄庭坚在诗中树立的新姿态
  • 06 宋诗特质之一:唐突唐人,破格精神
  • 07 宋诗特质之二:唐诗中少见的悬疑性
  • 08 宋诗运用广泛,规模庞大
  • 09 南宋诗史“四大家”与“江西诗派”无法切割
  • 10 宋诗的能量来源与尽头
  • 第七讲 重读宋词
  • 01 为什么黄庭坚写出了差别巨大的两首词?
  • 02 从词的起源谈起
  • 03 音乐的发展需要“倚声新词”
  • 04 词是男性为女性代言
  • 05 “词”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和歌唱场合的限制
  • 06 词至南唐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 07 宋词对《花间词》与南唐词风的承袭与修正
  • 08 柳永:创造慢词,有了叙事写景的功能
  • 09 苏轼:对词进行革命,打破音乐的限制
  • 10 周邦彦:承袭柳永,音乐路线发展到极致
  • 11 词的文字性远超音乐性
  • 第八讲 辽、西夏与金
  • 01 从汉末“五胡乱华”开始的民族关系模式
  • 02 耶律阿保机攻河东、代北掳汉人
  • 03 耶律德光南北分政
  • 04 辽军出兵南下,不为土地为什么?
  • 05 辽的衰败与女真崛起
  • 06 女真在灭辽和北宋后如何建立统治?
  • 07 金汉化太深带来哪些问题?
  • 08 富弼与西夏十余次战役竟无一次获胜
  • 09 为什么西夏没有独立的历史记录?
  • 10 蒙古崛起的机遇
  • 第九讲 草原风云
  • 01 传统史学以人写史的问题所在
  • 02 现代史学对个人过度怀疑的偏见
  • 03 在草原混战中出生的铁木真
  • 04 忽里台推举共主,铁木真始称“成吉思汗”
  • 05 军队建设:不信任亲族,不分享权力
  • 06 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的两个原则
  • 07 蒙古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北方的?
  • 08 蒙古出征西亚、中亚的多个后遗症
  • 09 元朝与宋明清有哪些不一样?
  • 10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真正的英雄创造时代?
  • 第十讲 宋元之际
  • 01 蒙元史史料记录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 02 成吉思汗是草原最恐怖的力量
  • 03 成吉思汗如何围城和攻城?
  • 04 人口锐减说明了什么?
  • 05 元朝没有中央集权的观念与制度
  • 06 “长子西征”与南下攻汴梁
  • 07 窝阔台为何覆灭金朝却不要土地?
  • 08 从窝阔台开始建立的驿站系统
  • 09 十进制组织与军队动员
  • 10 忽必烈建立元朝
  • 11 忽必烈的军事统治和通商贸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学历史?

    作者告诉我们,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 What—— 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要探究 How Why—— 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没有 What 当然无从解释 How Why,历史不可能离开事实叙述只存在理论;然而历史也不可以、不应该只停留在事实叙述上。只叙述事实,不解释如何与为什么,无论将事实说得再怎么生动,也无助于我们从历史而认识人的行为多样性以及个体或集体行为逻辑。翻开书,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书,值得细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特定的观念框架里理解历史的。

      什么是历史?笼统来说,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所有过去发生、创造、经历的事情,都可以称为历史。但是这样的历史未免太过宽泛,也毫无章法、秩序,无法转化为可吸收的信息和知识,因而能被我们掌握的历史,都是经过选择和简化后的结果。在历史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选择。依据重要性原则,从可记录、有记录的历史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排成一排,构建出一个有意义的秩序,一个知识系统,那才是大家所习惯、熟悉的历史知识。和最原始的 “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 相比,我们自己想的、说的历史,何其渺小,何其简化!这也就是我们要重读历史的根本原因。“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 是固定不变的,但经过层层简化后,我们所知道、所运用的历史,却会改变。不同的时代,会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进行选择。面对庞大的历史材料,重要或不重要的标准,会随着时代而改变。历史知识不等于历史事实。一方面,历史知识小于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历史知识又大于历史事实。没有人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貌,历史知识必定是从历史事实中选择出的一小部分,小于历史事实。但历史知识在历史事实之上,加了明说或隐含的解释,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是重要的,这件事怎么来的,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这些不在历史事实里,是多加上去的,所以又是大于历史事实的。为什么要重读历史?因为我们原先读的历史,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价值体系中形成的。在不同时代,换用不同的价值体系标准,历史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呈现出一些新鲜、有趣的现象与观点来。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到现在并未读完这十册,每一本的质量都很高。《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但并不是按照传统教科书那样按照朝代时间去只关注历史大事历史人物,而是另辟蹊径以另一个视角去看待中华历史。杨照老师告诉我们历史绝不仅仅只有云波诡谲的朝堂争斗也不仅仅只有皇权更迭下的人性,以往的我们太容易关注那些帝王贵胄、后宫秘史了,以至于忽略了历史为什么是这样?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却不知道这些门阀又是如何演变过来的,竟然是从西汉开始土地兼并导致的马太效应,经过时间的迁移,那些地主变为了豪左豪右变为了拥有社会资源的士族,以至于皇权争斗都不得不依靠他们的势力。从东汉的大姓共治到到南北朝的门第共治,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的中央制度会影响未来的变化,土地私有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完全固化。像杨照老师所说,我们观测历史不能只关注大人物,也需要关注小人物,因为是小人物构造了整个世界,影响着整个世界。看待历史绝不能仅仅是一分为二,我们需要通过多个视角去观测为什么?比较遗憾的是,这本书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只有 1-9、11 已出版,无法完全一睹真容。本书不建议高中以下学生读。当然,如果课外历史阅读足够丰富的话是可以的。搬一句杨老师原文:“因而我写的这套通史建立在两项阅读假设上:第一是假设读者对于中国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知道汉朝和三国之间的关系,知道汉武帝是谁,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等等;第二是假设读者并不熟悉从民国以来对于中国历史的种种研究结果,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看待中国历史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 本书推荐,部分章节需要好好品读方知其深意。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