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以明初诗歌流派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内容简介

全书以明初越中派、吴中派、江右派、闽中派、岭南派五个诗歌流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论元遗民诗和明初宗藩之诗,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对明初诗歌流派、群体构成、诗歌创作成就和诗歌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书稿资料丰富,剖析细密,评骘精审,显示了明初诗歌研究的新进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第一章 初明诗歌概说
  • 一、“四明”说
  • 二、初明诗歌的演变
  • 三、关于初明诗人的失语
  • 四、初明诗歌的价值
  • 第二章 越中派
  • 第一节 越中派概说
  • 一、越中派近源:金华之学与金华之诗
  • 二、发展分期与成员构成
  • 三、复古之倡
  • 四、诗为“文之精”
  • 五、诗风因时运而变
  • 第二节 独标高格,气昌而奇——刘基的用世精神与诗歌创作
  • 一、用世精神
  • 二、美刺风谕
  • 三、诗标高格
  • 第三节 从乱世悲歌到台阁之音——一代文宗宋濂的诗心
  • 一、乱世悲歌
  • 二、台阁之音
  • 三、古体、歌行、乐府不愧名家
  • 第四节 胡翰崭绝宏深之诗
  • 一、胡翰诗观
  • 二、五言巨擘
  • 第五节 苏伯衡浩荡奔轶之诗
  • 一、染指“二苏”,浩荡奔轶
  • 二、好古体,以文为诗
  • 三、伯衡之死
  • 第六节 王袆沉雅明洁之诗
  • 一、诗风三变
  • 二、体制明洁
  • 第七节 张孟兼肆笔奇宕之诗
  • 第八节 越中派殿军方孝孺
  • 一、潜溪门人再倡复古
  • 二、宋时诗律亦无俦
  • 三、合文道为一之诗
  • 馀论:越中派诗史意义
  • 第三章 吴中派
  • 第一节 吴中派与北郭结社及“吴中体”
  • 一、吴中派与北郭结社
  • 二、吴中派与张士诚、朱元璋的关系及士人心态
  • 三、“吴中体”
  • 第二节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明诗第一大家高启
  • 二、由元入明
  • 二、文人之厄
  • 三、才情之美,无过季迪
  • 第三节 半是苏州半郢州——杨基的诗歌人生与艺术
  • 一、眉庵人生
  • 二、眉庵艺术
  • 第四节 听雨·山水·怀友——菁山静者张羽及其诗歌
  • 一、居静听雨
  • 二、山水消忧
  • 三、幽愤怀友
  • 四、诗歌艺术
  • 第五节 幽情·孤怀·芳思——徐贲的诗心及其题画诗
  • 一、青春多半遭乱离
  • 二、感时伤事,情致绵丽
  • 三、题画诗
  • 第六节 王行古淡萧爽之诗
  • 一、逸人知兵
  • 二、古淡萧爽
  • 第七节 王彝自返求于古之诗
  • 一、峭直之性与复古之思
  • 二、诗返于古,不离于情
  • 第八节 释道衍不寂不枯之诗
  • 一、关于靖难首功
  • 二、不寂不枯之诗
  • 第九节 吴中派后期大家韩奕
  • 一、关于蒙斋
  • 二、山人之诗
  • 第十节 唐肃、余尧臣及吴中派其他诗人
  • 一、唐肃
  • 二、余尧臣
  • 三、高逊志、宋克、吕敏、陈则、谢徽、张适
  • 馀论:吴中派诗史意义
  • 第四章 江右派
  • 第一节 江右派概说
  • 一、江右派之兴及诗歌活动
  • 二、陶诗·唐音·雅颂正音
  • 第二节 得陶杜神理,扬清和之音——江右派主将刘崧
  • 一、情性、天才与学问
  • 二、关于近杜
  • 三、关于近陶
  • 四、清婉和平
  • 第三节 刘永之清和古雅之诗
  • 一、冲澹好古
  • 二、翩然辞帝乡
  • 三、倚棹悲身世
  • 第四节 “王氏二妙”:王沂、王佑
  • 一、王沂
  • 二、王佑
  • 第五节 江右布衣三家:陈谟、梁寅、梁兰
  • 一、陈谟寂寥、舂容之诗
  • 二、“一时老将”梁寅
  • 三、梁兰畦乐诗
  • 第六节 萧翀、刘仔肩及江右派其他诗人
  • 一、传刘崧衣钵的萧翀
  • 二、鼓吹“明音”的刘仔肩
  • 三、江右派其他诗人
  • 馀论:台阁派先声
  • 第五章 闽中派
  • 第一节 关于闽中派的几个问题
  • 一、闽中十子之说
  • 二、闽派之兴及发展分期
  • 三、诗派人物
  • 第二节 闽派“职志”:《唐诗品汇》
  • 一、编选来由与旨趣
  • 二、选诗标准、特点及诗学观
  • 三、价值与局限
  • 第三节 沧浪遗派,唐音鸣盛——闽派开山林鸿
  • 一、沧浪遗派,卓而有立
  • 二、唐音鸣盛及政治遭遇
  • 三、古体高迈,近体秀俊
  • 四、关于红桥联唱
  • 第四节 从山林到庙堂——醉心盛唐的高棅及其诗之“清气”
  • 一、拟唐成就
  • 二、从山林到庙堂
  • 三、“清气”:高棅的诗歌境趣
  • 第五节 山人在山心自闲,偶逐无心云出山——王恭的“白云樵唱”
  • 一、甘向沧浪老布衣
  • 二、诗工调稳,闽派近体大家
  • 第六节 寥寥六合间,可以命虚舟——王偁与《虚舟集》
  • 一、关于“虚舟”
  • 二、《感寓》、《咏史》
  • 三、人生忧患与山林禅悦
  • 第七节 陈亮、赵迪、王褒及闽派其他诗人
  • 一、陈亮
  • 二、赵迪
  • 三、王褒
  • 四、闽派其他诗人
  • 馀论:“闽风”及其诗史意义
  • 第六章 岭南派
  • 第一节 岭南派与南园结社及“粤风”
  • 一、岭南诗绪
  • 二、南园结社
  • 三、“粤风”及其诗史意义
  • 第二节 从轻脱自好到野吟天成——岭南派宗盟孙蕡诗歌三变
  • 一、轻脱自好
  • 二、颂圣忠爱
  • 三、野吟天成
  • 第三节 广州四先生
  • 一、王佐
  • 二、黄哲
  • 三、李德
  • 四、赵介
  • 第四节 传南园衣钵,开白沙之先——岭南派后期大家黎贞·附说陈琏
  • 一、传南园衣钵
  • 二、流人悲歌
  • 三、开陈白沙之先
  • 四、介于岭南与台阁派之间的陈琏
  • 第七章 元遗民诗
  • 第一节 元遗民社会与元遗民诗
  • 一、何谓“元遗民”
  • 二、故元气节与夷夏之辨
  • 三、黍离之感及诗歌价值
  • 第二节 王逢的易代悲歌
  • 一、鸡鸣风雨,激昂忾叹
  • 二、《无题》、《后无题》
  • 三、诗以存史
  • 四、抱晦含光
  • 第三节 戴良及其和陶诗
  • 一、从越中派旧人到遗民大家
  • 二、和陶诗
  • 第四节 丁鹤年逃禅与独鹤之咏
  • 一、遗民逃禅
  • 二、宣光纶旅之望
  • 三、工于唐律,独鹤苦鸣
  • 第八章 杭州诗群
  • 第一节 杭州诗群概说
  • 一、诗歌近源
  • 二、群体风貌
  • 三、诗坛交流
  • 四、政治境遇
  • 第二节 钱惟善江风松月之咏
  • 第三节 “直可搴郁离之旗,摩青丘之垒”的凌云翰
  • 第四节 张昱与“光弼诗格”
  • 一、光弼诗格
  • 二、《辇下曲》、《宫中词》及《塞上谣》
  • 三、百忧之咏
  • 第九章 松江诗群
  • 第一节 袁凯与“海叟诗格”
  • 一、狂与隐
  • 二、《白燕》诗
  • 三、海叟诗格
  • 第二节 几与袁凯齐驱的管讷
  • 一、“蚓窍”之意
  • 二、清丽幽柔
  • 三、咏物精密
  • 第三节 卓然成一家风骨的董纪
  • 第四节 “屹然一巨手”的陶宗仪及其南村田园诗
  • 一、明初“屹然一巨手”
  • 二、南村田园诗
  • 第五节 追杜陵遗风“以为今代之诗史”的邵亨贞
  • 第六节 顾禄、朱芾等松江诗人
  • 第十章 台阁体派
  • 第一节 台阁体派与“台阁体”
  • 一、流派始兴
  • 二、永宣政治
  • 三、唱酬活动
  • 四、得性情之正
  • 五、“台阁体”
  • 第二节 “台阁三杨”之杨士奇
  • 一、儒者追求
  • 二、台阁兼山林之趣
  • 三、竹气梅心
  • 四、艺术成就
  • 第三节 “台阁三杨”之杨荣
  • 一、东杨政事
  • 二、应制及《京师八景》
  • 三、台阁之风
  • 第四节 “台阁三杨”之杨溥
  • 一、台阁儒绅
  • 二、情理合一
  • 三、格沉调稳
  • 第五节 天下诗人半江西(上)——非仅狂士的解缙及其诗歌
  • 一、非仅狂士
  • 二、大绅论诗
  • 三、诗中五种气
  • 第六节 天下诗人半江西(下)——金幼孜、胡俨、胡广、曾棨等江右台阁诗人
  • 一、内阁七人之一的金幼孜
  • 二、胡俨论诗绝句及颐庵诗
  • 三、“一猪不忍”误解下的胡广
  • 四、永乐“作新”的诗人曾棨
  • 五、江右二王
  • 六、“当忧而先忧”的李时勉
  • 七、梁潜、邹缉、吴溥、周述、周孟简
  • 第七节 黄淮、夏原吉、王璲及其他台阁诗人
  • 一、黄淮“省愆”之诗
  • 二、夏原吉“淳实”之诗
  • 三、从吴中派到台阁派的王璲
  • 四、王洪、王达、黄福等台阁诗人
  • 第十一章 明初诗人谱(上):洪武诗人
  • 第一节 一代诗史贝琼及其“乾坤清气”
  • 一、贝琼心路历程
  • 二、尚论“乾坤清气”
  • 三、宗杜学杨,追求大全之境
  • 第二节 绍兴诗人钱宰、谢肃
  • 一、钱宰的“霜晓鲸音”
  • 二、谢肃的“放歌朗吟”
  • 第三节 洪武学士诗:詹同、宋讷、刘三吾
  • 一、“襟韵潇洒”的詹同
  • 二、北人长于声诗的宋讷
  • 三、不愧诗人之名的刘三吾
  • 第四节 汪广洋爽豁之诗
  • 一、“褊浅”、“柔奸”之辩
  • 二、调寄爽豁
  • 第五节 亲近吴中、闽中二派的浦源
  • 一、怀诗投赠林鸿之辩
  • 二、长源才调
  • 第六节 徽州诗人唐桂芳、唐文凤
  • 第七节 贰臣诗人危素、张以宁
  • 一、“元季之虎”危素
  • 二、张以宁“翠屏千仞”之诗
  • 第十二章 明初诗人谱(中):永宣诗人
  • 第一节 无锡名家王绂
  • 一、诗坛交往
  • 二、入仕与诗心
  • 三、野逸透寒姿
  • 第二节 瞿佑与《归田诗话》及其诗歌
  • 一、从才子到谪客
  • 二、开明诗话之先的《归田诗话》
  • 三、主于工丽、寄托、用事、俚俗之诗
  • 第三节 李昌祺与《至正妓人行》
  • 一、《运甓漫稿》
  • 二、《至正妓人行》
  • 第十三章 明初诗人谱(下):宗藩、僧家诗人
  • 第一节 明初宗藩诗
  • 一、朱权《宫词》
  • 二、《元宫词》
  • 三、朱有燉
  • 第二节 明初僧家诗
  • 一、僧诗之盛
  • 二、从方外到方内
  • 三、僧诗境味
  • 四、僧诗“龙象”:宗泐、来复、妙声
  • 主要参考书目
  • 一、别集
  • 二、总集
  • 三、史料、笔记、诗话及其他
  • 四、现代著作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