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哈佛燕京学社:东西方文化交流典范

内容简介

从1924年哈佛燕京学社创立,到哈燕社的中方代表设在燕京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在1951年撤销,哈佛燕京学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东西方大学合作的典范,直至今日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对哈燕社的研究热潮一直未间断,对哈燕社的成立缘起、整体概况及成就等作过较详细的论述,但并未有专书论著。 作者从九十年代开始研究哈佛燕京学社,用十几年时间写成了这部作品,于2014年8月出版。该书的引进对于研究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史非常有意义,折射出背后的中、美两国国际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新发展
  • 中心任务
  • 致谢与前言
  • 中文版致谢
  • 导论 理解跨国文化工程
  • 第一章 建立一个跨国性机构(1924—1928)
  • 哈佛的“大计划”
  • 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 民族主义发挥作用:哈燕社的悄然成立
  • 小结
  • 第二章 哈燕社成功启动(1928—1937)
  • 打造一个跨国管理层
  • 创建和运营跨太平洋的学术体系
  • 在中国的黄金十年
  • 小结
  • 第三章 战时逆境中的运转(1937—1945)
  • 拯救中国教会大学
  • 支持在华人文学科项目
  • 哈燕社加入统一战线:战争期间的成就以及对中国西部的发现
  • 叶理绥:剑桥(哈佛)挑战中国
  • 保护使命:加强对在华工作的监管
  • 转向国内:拓展哈佛中心
  • 小结
  • 第四章 破碎的复兴中国人文学科梦(1945—1949)
  • 恢复中国教会大学
  • 作为“文化工程”重建中国文化
  • 内忧外患
  • 小结
  • 第五章 一个美国在华事业的终结(1949—1951)
  • 哈燕社继续在中国开展项目的决心(1948年秋—1949年夏)
  • 逐渐接管: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教育政策(1949—1950年6月)
  • 哈燕社在中国的两手政策:在一定前提下继续提供资助(1949年秋—1950年春)
  • 在中国逐渐消亡(1949年秋—1950年春)
  • 朝鲜战争降下帷幕
  • 小结
  • 结论 作为东西方桥梁的文化工程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