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介绍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立场表达研究,包括汉语研究特点、各种语言手段的立场功能及负面立场规律性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个主要流派的研究,并将美国话语功能语言学家John W. Du Bois的立场表达研究的译文附在全书的最后。希望能使读者借此更全面地了解功能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视角。本书的第二章简要介绍了从词汇、语法、语音、话语分析不同角度对汉语立场表达的探讨,讨论了汉语研究的特点以及与其他语言相关研究在材料、观察视角等方面的异同。第三章概述了指称语、述谓语、某些句式和构式以及语音手段的立场表达功能。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通过个案分析探讨了立场表达在话语中的功能浮现。第十二章讨论了负面立场在规约化过程中的若干规律性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立场表达
  • 1 什么是立场表达
  • 1.1 何谓立场
  • 1.2 研究范式
  • 1.3 小结
  • 2 立场表达的途径
  • 2.1 词汇-语法手段
  • 2.2 韵律手段
  • 2.3 非语言手段
  • 2.4 小结
  • 3 规约化
  • 4 互动因素
  • 5 结语
  • 第二章 汉语的立场表达
  • 1 汉语立场表达研究
  • 1.1 已有文献
  • 1.2 研究特点
  • 2 汉语立场表达分类
  • 2.1 已有研究
  • 2.2 对汉语立场表达分类的认识
  • 3 结语
  • 第三章 立场表达式的来源
  • 1 引言
  • 1.1 立场和立场表达
  • 1.2 词汇和句法结构
  • 2 指称语
  • 2.1 人称代词的使用
  • 2.2 指示代词的使用
  • 2.3 小称与大称
  • 3 述谓语
  • 3.1 认证义动词
  • 3.2 传信和认识情态
  • 4 构式与句式
  • 4.1 跨层结构
  • 4.2 互动性句式
  • 5 语音表达
  • 6 结语
  • 第四章 语气词的互动性与言者意图和言者立场:以“呢”为例
  • 1 引言
  • 2 互动性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互动性与非互动性之别
  • 3 “呢”的性质
  • 3.1 以往研究的问题
  • 3.2 “呢”的功能分布
  • 4 言者意图和言者立场
  • 4.1 言者意图表达
  • 4.2 言者立场表达
  • 5 结语
  • 第五章 言者态度表达:以助动词的虚化为例
  • 1 引言
  • 2 位置游移
  • 3 语义磨损
  • 4 句法属性
  • 5 结语
  • 第六章 言者态度表达:以“倒是”为例
  • 1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思路
  • 2 意义的理解层次
  • 2.1 已有研究
  • 2.2 从词典释义看层次
  • 2.3 层次间的关系和特点
  • 3 意义的构建和理解
  • 3.1 语料
  • 3.2 在互动交际中的表现
  • 3.3 在互动交际中的特点
  • 4 结语
  • 第七章 言者意图表达:以“还是”为例
  • 1 表达祈愿情态
  • 2 共时分布
  • 2.1 言者的选择
  • 2.2 言者的意愿
  • 2.3 祈命
  • 2.4 言者的认识
  • 3 历时演变
  • 3.1 明清汉语选择问句
  • 3.2 认识义和比较义词语的隐退
  • 4 结语
  • 第八章 言者意图表达:以“最好”为例
  • 1 问题的提出
  • 2 共时分析
  • 2.1 “好”的语法化
  • 2.2 形容词性短语“最好”
  • 2.3 副词性短语“最好”
  • 2.4 表言者建议
  • 2.5 三个概念域
  • 3 语法语义特点
  • 3.1 人称代词主语
  • 3.2 “最好”与“最好是”
  • 3.3 “最好”小句的特点
  • 3.4 与“还是”的替换和连用
  • 4 历时考察
  • 4.1 引出客观信息
  • 4.2表示言者建议
  • 5 结语
  • 第九章 让步类同语式评价立场的表达
  • 1 引言
  • 1.1 互动语言学视角
  • 1.2 汉语同语式的已有研究
  • 1.3 语料
  • 2 从会话序列看立场的表达
  • 2.1 话语立场
  • 2.2 会话序列结构及立场表达
  • 2.3 小结
  • 3 表达评价立场的各种形式
  • 3.1 沉默+同语式+转折句
  • 3.2 修复+同语式+转折句
  • 3.3 前言成分+同语式+转折句
  • 3.4 寻求确认+同语式+转折句
  • 4 表达评价立场的原则、动因和属性
  • 4.1 同语结构立场表达的语用原则
  • 4.2 同语结构与会话结构之关联的交际动因
  • 4.3 同语结构立场表达的互动属性
  • 5 结语
  • 第十章 引述类传信语“说什么”
  • 1 引言
  • 2 “说”的多功能性
  • 3 “说什么”的性质
  • 4 “说什么”的传信功能
  • 4.1 标句词与传信功能
  • 4.2 性质和功能
  • 4.3 历时演变
  • 5 其他语言的例证
  • 6 结语
  • 第十一章 表言者立场的“不是我说你”
  • 1 引言
  • 1.1 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2 句法语义特点
  • 2.1 A类格式的句法特点
  • 2.2 B类格式的句法特点
  • 2.3 C类格式的句法特点
  • 2.4 小结
  • 3 会话蕴含义与否定意义
  • 3.1 会话蕴含义
  • 3.2 否定意义
  • 4 从认知角度考察其语用推理
  • 4.1 认知域与语用推理
  • 4.2 语用推理模式
  • 5 语用含义的规约化
  • 5.1 语用含义的规约化
  • 5.2 “不是我说你”的规约化
  • 6 话语标记与主观性范畴
  • 6.1 “不是我说你”的性质
  • 6.2 作为一种主观性范畴
  • 7 语用原则与语义理解
  • 7.1 动因和机制
  • 7.2 语用原则与“去主观化”
  • 8 近代汉语的例证
  • 9 结语
  • 第十二章 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
  • 1 引言
  • 1.1 评价
  • 1.2 负面评价的词汇性表达
  • 2 词汇性评价解读的规约化
  • 2.1 句首分布
  • 2.2 复合构词
  • 3 负面评价构式
  • 3.1 构式特征
  • 3.2 词汇构式和语法构式
  • 3.3 理解动因
  • 4 评价解读与序列环境
  • 4.1 序列环境
  • 4.2 话轮内位置
  • 4.3 序列位置
  • 5 结语
  • 5.1 句法分布与话语分布
  • 5.2 构式化语境
  • 结语 立场表达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术语索引 (只标引术语在本书首次出现的章节)
  • 附 立场表达的三角
  • 1 引言
  • 2 立场的类别
  • 3 立场浮现的语境化
  • 3.1 谁是立场表达者?
  • 3.2 立场表达的客体对象是什么?
  • 3.3 立场表达者所回应的立场是什么?
  • 4 主观性和立场设置
  • 5 交互主观性和认同
  • 6 立场表达的三角
  • 7 讨论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转写体例
  • 术语索引(只标引术语在本文中首次出现的章节位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