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5千字
字数
2010-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从哲学视角考察汉语与拼音文字差异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语言问题绝不仅是语言学科本身的问题。没有语言的思想是不可能的,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类型和思考习惯。
本书借助详尽的中外文第一手资料,以世界哲学的眼光分析汉语的优雅性,并重新理解中国思想,挖掘其精华,纠正一百多年来缠绕在国人心中的民族偏见暨在语言文字问题上潜在的民族自卑心理。
作者呼吁,回到汉语的纯粹性,也就追溯到了汉语本身的原创性,恢复汉语的典稚与创造性,开创一条崭新的汉语复兴之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上篇 中国古名家言或汉语中的语言哲学问题
- 引 言
- 第一章 《墨辩》
- 第二章 公孙龙子:好微眇之言,持无穷之辩
- 一
- 二
- 第三章 《齐物论》:吾之非吾
- 第四章 《荀子·正名》解
- 中篇 中西思想艺术:在汉语与拼音文字之间
- 第五章 中国式的“象形文字”思维传统
- 一 引子:广义上的象形文字
- 二 书、画、文、人
- 第六章 来自异域的形状与精神
- 一 不是一种语言”:“画诗”与拼音文字
- 二 继续:拼音文字的“形状化”与画面的“文字化”
- 三 德里达的书写空间
- 第七章 汉字读音中的“解释学”
- 一 转注与假借
- 二 训 读
- 第八章 汉语文章中的“声音美学”
- 一 黄侃由考“音”到考文,再到考经
- 二 诗歌与韵文
- 三 韵 声
- 第九章 “入”即“别出”:一样隐晦, 两样心声
- 一 “不能实证的音乐感”:乔治桑与肖邦
- 二 波德莱尔与瓦格纳
- 三 马拉美
- 四 普鲁斯特笔下记忆的音乐性
- 五 罗兰·巴特的幻觉
- 六 悼念德里达的音乐
- 下篇 是/不是/非
- 第十章 汉语中的系词
- 一 关于“为”字
- 二 关于“是”字
- 三 关于“非”字
- 四 其他结论
- 第十一章 “从中国言语构造上看 中国哲学”
- 第十二章 语言的任意性与确定性的迷宫
- 跋: “延异”与原始的语言活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