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经典通俗中华通史,深入浅出、客观理性,培养历史思维,值得反复阅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大运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据翔实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与判断。如此等等,至足彰显他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编辑推荐:作为一个学过历史的文科生,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事儿并不陌生。即便如此,在阅读李定一教授的《中华史纲》时,我仍感到异常新鲜、惊喜连连。李定一在自序中说希望能撰写一部“一般人都能够阅读,而且愿意读下去的中国史书”。他做到了这一点。二十岁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等名师,二十七岁在英国跟随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阅读西方史书,李定一对于西方史书深入浅出的撰写方式印象深刻,所以他准备三十余年,近七十岁提笔撰写《中华史纲》时,力求“人人易懂”。他运用的语言很简洁,且有一种典雅的质感;叙述历史的方式颇似司马迁,精炼而犀利,常常只用几百字,便将一个王朝几百年的兴衰变迁择要勾勒,或将一个历史人物几十年的生平、多面复杂的个性传神道出。如此一来,即使是熟悉的历史,经由他的叙述,也变得别有味道。与动辄好几册的其他中国通史类图书不同,《中华史纲》篇幅适当,能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国历史”。虽为史纲,又“简得其当”,详略有致。冯友兰曾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史纲”不是事件和人物的简单罗列,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几千年的历史讲述得详略有致,需要著者运用史学家的智慧,对史实做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李定一坦言自己曾经因为某人或某事应该配置在何处而久思不决,甚至打麻将时也想着这件事。虽是笑谈,可见其用功之深。“一般人都能够阅读”,通俗加好看即可;“愿意读下去”,则非有打动读者的独到见解不可。《中华史纲》深深吸引我,并使我反复阅读的,便是遍布全书的独到见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两件事,且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和术士,而不是儒生”;六国的民族主义和复国主义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王莽是顺应民意登上帝位的而不是篡汉;引起隋朝民众叛乱的,不是修建大运河,而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失败;终北宋之世,耗竭宋廷人力、财力最甚者是西夏而非辽;“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寻找建文帝,而是寻找对付强大的帖木儿帝国的同盟;清代朴学兴起,不是因为文字狱,而是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李定一不是为故意吸引眼球而发哗众取众之论,也没有借用西方某种最新理论,做看似新颖实则牵强附会的分析。他不过是未受框架和窠臼的束缚,解除人为的遮蔽,用慧眼考察史事,所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他从独特的角度发他人所未能发之议论,于平常处见大功力。如从洪水对全球各民族的挑战谈大禹的地位,从西罗马帝国为蛮族覆亡论汉武帝大破匈奴的意义。秉持大格局的历史观高屋建瓴,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完全不一样。客观、理性,是《中华史纲》的书写特点。他写《中华史纲》,其叙述之客观,令人尊敬,也令人赞佩。尊敬他不偏不倚,即使在论述中外之事时,也不因民族立场而做狂妄自大之论;赞佩他面对人与事的纷繁枝叶,总能条分缕析,把握重点又兼顾全面,不似他人顾此失彼。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个性和作为复杂多变。当别人纠结于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用“好”与“坏”的道德概念去进行简单评价时,李定一只是客观、理性地将前因后果、好坏优缺、影响波及剖析得透透彻彻。与偏颇的争论相比,展现历史的全貌更为重要。李定一的书写是丰富而有温度的。他不仅写王朝更替、制度变迁,也写百姓生活。他说殷(商)人有吃狗肉的习惯,祀典中通常都有犬;又说唐代人生活很奢侈,一场喜酒,“动辄万计”。有人说李定一是抱着一颗阅历丰富的心来写《中华史纲》,这实在是精辟之论。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古稀老人,他对于历史的认知,自有其老辣之处。如他从人性的角度,对后汉外戚与宦官权力斗争的深刻分析就令人叹服。“外戚虽专擅,但多少有士大夫出身的背景,排斥异己,固不遗余力,而对舆论清议,却尚略有虑忌。”“宦官的来源不外是罪犯与贫穷者,或丧风败德无法容身闾里之无赖,原本殊少熏陶士大夫那一套道德操守,他们根本不在乎舆论清议,而清议却去反对他们,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通过他犀利的分析,我们读懂了人性,读深了历史。读《中华史纲》,培养和锻炼的是看待历史和思考历史的思维,如因果思维、现场思维、本质思维,等等。历史不是支离破碎的事件、人物,而是因果沿袭的积累,吕后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北魏近百年的均田制奠定了隋繁荣的基础;只有站在历史现场的角度,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如果对西汉人崇信“五德终始说”有所了解,我们便能认识到王莽代汉在当时是顺应民意的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汉武帝以布衣为丞相,并非在于破格用贤才,而是不满政治上丞相总揽天下庶政的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你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深刻,你看待历史的眼光,比别人更智慧。最后,关于如何阅读《中华史纲》,我有两个小小的建议。一是不易读得太快。读得太快,只会看到熟悉的历史,却错过了作者散落在各处的精辟论断。二是正如一首好曲子会有一段前奏,《中华史纲》也有几章的铺垫。性急的读者,可以从《第五章:“中华世界”的创始》开始阅读,直接体会更多的精彩。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编 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时期
- 第一章 蒙昧时期
- 神话:先民心目中的“历史”
- 五帝:传说时代
- 第二章 三代:历史的肇始
- 夏代(前2070—前1600)
- 殷商(前1600—前1046)
- 西周(前1046—前771)
- 第三章 春秋时代(前770—前481)
- 霸政的兴起
- 霸政的发展
- 各国的变化
- 第四章 战国时代(前481—前221)
- 战国变法图强
- 诡谲的国际斗争
- 社会的激剧变动
- 孔子:民间讲学的创始者
- 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 第二编 中华世界之创始与发展——秦汉三国与魏晋(前221—317)
- 第五章 『中华世界』的创始
- 秦王政时期(前246—前221)
- 秦始皇时代(前221—前210)
- 对秦始皇的评论
- 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前202)
- 第六章 中华世界的确立与发展
- 文景之治:大一统局势的奠定
- 武帝的兴革
- 中华世界的巩固
- 王莽兴起的背景
- 王莽时代:一个理想的破灭
- 第七章 衰颓时期(25—220)
- 光武帝的政策
- 黯淡迷惘的士风
- 外戚、宦官与名流
- 长期分裂的前奏
- 第八章 大分裂的序幕
- 曹操的志事
- 三国的人物
- 三国鼎立
- 西晋:统一的幻象
- 第九章 中华文化概述
- 农业情况
- 工商业发达
- 学术与科技
- 第三编 新陈代谢时期——『五胡乱华』与南北朝(317—589)
- 第十章 大动乱局势(304—439)
- 西晋边境的情势
- 匈奴称雄时期(304—350)
- 羌氐称雄时期
- 北魏的统一
- 第十一章 江南的开发与繁荣——东晋
- 南渡后的政局
- 东晋的北伐
- 南朝的政局
- 新天地中的旧文化
- 第十二章 旧文化的再生
- 孝文帝的华化
- 中原的分裂
- 新民族的旧文化
- 第四编 中华文化之定型——隋唐与两宋(589—1279)
- 第十三章 辉煌的唐代
- 大一统盛世的前奏
- 唐初的政局
- 由盛而衰的经过
- 唐代之衰亡
- 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 第十四章 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唐代的经济社会
- 唐代的文化
- 第十五章 国势式微时期
- 五代十国的概况
- 宋代开国的政策
- 变法图强
- 南宋的苟安
- 第十六章 两宋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宋代的经济社会
- 宋代的文化
- 第五编 中华文化之发展——元明清之长期统一(1279—1842)
- 第十七章 元明两代之大势
- 蒙古人统治中国
- 明太祖的开国政策
- 明初政局
- 明政之衰与张居正之改革
- 明成祖的海外发展
- 元明两代的文化
- 明代之衰亡
- 第十八章 大清帝国
- 一统中华
- 清初的统治
- 由盛而衰之历程
- 早期中外关系
- 中西文化交流
- 清代的文化
- 第六编 中华世界的没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2—1911)
- 第十九章 西方势力的入侵
- 鸦片走私问题
- 鸦片战争
- 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 大清帝国的解体
- 第二十章 全国大动乱
- 太平军的勃兴
- 太平军的政治策略
- 满汉政权的转移
- 第二十一章 自强运动
- “师夷之长”的发端
- 基督教再度传播
- 自强运动的阻碍
- 第一次中日战争
- 第二十二章 救亡运动
- 开民智运动与百日维新
- 义和团事件
- 辛亥革命
- 国民革命之顿挫
出版方
华章同人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隶属重庆出版集团,主要致力于经典图书和畅销图书的策划与营销,在文学、社科图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拥有一批中外的重量级作家、学者资源。公司倡导文化品味与市场效益相结合的宗旨,主张图书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和智慧源泉,强调图书的品质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