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9.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63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中国首部《红楼梦》整理本纪念版,国学大师启功注释,收录彩插百余幅。
内容简介
1953年,新中国首部《红楼梦》整理本面世,以程乙本《红楼梦》为底本,由俞平伯、华粹深、李鼎芳、启功注释。1957年新版时,由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校点,启功重新注释。此后直到1981年,这个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整理本,是广大读者阅读欣赏这部伟大著作的直接途径。
今天,我们将其重新推出,既希望大家再次了解程乙本《红楼梦》独到的学术价值;也是对这个在近三十年时间里,沾溉了千万读者朋友的整理本的纪念。本书的底本程乙本,经过清代学者、出版人高鹗、程伟元的整理,解决了前后文的一些矛盾之处,阅读更加顺畅。
本书由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注释,启功先生是满清皇族后裔,他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掌故十分熟悉,更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于满清贵族家庭,书中体现的清朝皇家贵族礼制、文化,满族的语言、民俗等,正是启先生熟稔的内容,所以启功先生的注释准确而不繁琐,很适合大众阅读。
此外,还精选孙温绘《红楼梦》彩图132幅作为全书插图,全彩印刷,图文并茂。
另一个角度看红楼: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红楼梦》这本书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诚可谓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写于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代,从这本书里可以详尽看清封建专制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首先,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本身的非理性化。这个制度本身就是错误的、扭曲的,它不是为国家或者人民来进行服务的,相反,它是用于奴役民众来为一小撮特权阶层服务的 -- 甚至不是为所谓的 “统治阶级” 服务的 -- 这个制度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制度,它的核心是压迫和专制,目的是为特权阶级提供全套的腐朽没落的服务。在《红楼梦》里最明显的就是封建专制的特权分明、森垒壁严。上用、内造等等字眼处处写明了这种专制与特权的荒唐与腐朽。贾府几百口人丁,以元妃为金字塔的顶峰,一层层向下铺展开来,一级压一级,每一级都有其分明的特权,不得丝毫逾越。每一级又以能享受这种特权为荣耀,并且誓死捍卫自己的特权,为了扩大自己的特权,他们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往上爬,升官发财。其次,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专制制度下大多数人的人生目的已经异化,他们活着的唯一希望就是爬入特权阶层,升官发财,封妻荫子,享受糜烂的特权阶级的生活。袭人,是典型的代表。这个女人,最不贞洁(暂且不论她对宝玉是否真有爱情、她和宝玉的关系是否是两厢情愿),却以封建卫道士自居。她自小就做高级奴隶,耳濡目染下,她的人生第一目标就是爬入贾府的主子行列里,成为特权阶级的一员。她所奉行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卖身求荣、诬陷、打压、排挤其它丫头等等方式,争取自己坐上宝玉 “小老婆” 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个道德上极其败坏,表里不一的小人,却被王夫人等特权头子看作是 “贤良淑德” 的典范,可见,在封建专制与特权的腐烂制度里,人性与品德也根本就是颠倒与黑白混淆的。第三,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知道,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窒息与误导下,大多数人(特别是掌握了权力的特权基层)并没有为国家和社会、民众服务的意识,也没有为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去进行思考和规划的意识。在这种制度下,人的一切行动都以牟取私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哪怕是任何一桩表面上似乎是为 “公家”、“服务”、“奉献” 的事情,背地下无一不是为了牟取私利,而打着的冠冕堂皇的招牌。贾府为了贵妃省亲而修大观园,园子落成,就需要进行维护和管理。这时候,手中握有人事和经济实权的贾琏夫妇就成为众人献媚的对象。这些人,要从贾琏和凤姐那里谋得一个差事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对园子的管理可以中饱私囊,而不是真正的为了管理大观园 --- 相反的,对大观园的维护只是一个幌子,只有在他们的私利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这个园子才可能得到维护。这种心态和行为,造成的实际的恶果就是整个社会陷入功利和私欲的沉沦之中。封建统治者无所作为,各级官吏无所作为,社会矛盾日积月累,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的整体崩溃。第四,在《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特权制度的延续,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政治、思想的高压和愚民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大众思想压抑、束缚和空虚、心理愚昧、万马齐喑。没有人可以有方法和思路去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同时由于思想的束缚和愚昧,不知不觉的成为这种制度的维护者和牺牲者。薛宝钗作为书中的女二号,与争取个性自由的林黛玉相反,她进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进宫侍奉皇上,二是做宝玉的太太。她的人生目的清晰的显示了她是特权阶层的拥护者与维护者。她的思想与言行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典范。这个女人听到一句西厢记、牡丹亭的言辞,就可以知道人家看了什么书 --- 可见她私底下并没少看,但她表面上却要大力的去鞭挞西厢记、牡丹亭一类的书 “移了性情”,身体力行的去做卫道士 --- 可见这类所谓的卫道士都是多么的虚伪,内心都是多么的灰暗。她费尽心机做了宝玉的太太,最后却因为贾府被抄、宝玉出家而落得个凄凉孤单的结局,成为了她所拥护的制度的牺牲品。薛宝钗为封建专制思想所教育,为这种思想所左右,又成为这种思想的殉葬品。第五,《红楼梦》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经济生活的不公,经济分配的倒置。刘姥姥一家 4 口,一年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他们一年只用 20 两银子,只相当于贾府特权阶层的一顿饭钱!在封建专制制度与特权制度下,经济命脉垄断于一小撮特权阶层。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生活都是为特权阶层服务的,这一小撮人,霸占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与此相反,如海洋般的普通民众,却挣扎在生存的底线 --- 特权阶层作为上层建筑不劳而获,广大民众从事经济生产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 他们的经济成果完全被压榨一空 --- 食不果腹,这种经济生活与经济分配的不公平,必然产生连锁的反应,直接导致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最后,从《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封建专制制度的内部改良都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长久的,不能最终挽救封建专制制度灭亡的命运。在贾府内外交困的危局下,探春等人试图进行改良,以挽救覆亡的命运。但是她们的 “新政” 只是在短期内取得了一点实质的效果,不久就遭到各种非难而夭折。因为这种改良,必然会触及、影响到各级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而各级特权阶层不会也不可能哪怕对自己的特权做任何一点点的退让 --- 相反的,他们的任何行动都是为了攫取更多的特权。另外,这种改良都是局部的,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而也是目光短浅的。所以,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试图通过改良来延续这种腐朽制度生命的人,往往都得不到好下场,而这种也改良注定会失败。通过一本《红楼梦》我们不仅仅可以领略到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而且会看到更多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知道,封建专制制度作为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终将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而封建特权和封建特权阶层,也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
Tran·sfer呼延在后
2021-12-30 编辑
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我是呼延在后。"清寒小雪夜围炉",节气「小雪」刚过,让我们手捧《红楼》,进行一场冬日里的 "围炉夜话"。-0- 围炉夜话在立冬的领读中,咱们聊了集体系统与世界的关系。"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今天的 "围炉夜话",我想借 "红楼之情" 来聊一聊个人系统与世界的关系。-1- 对酒当歌:才情 "不过是大梦一场空,不过是孤影照惊鸿。不过是白驹过隙一场梦,梦里有一些相逢。……"(《空》)对酒当歌,自然先从酒,从水开始谈起。"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仔细数来,金陵红楼十二钗里,确实只有史大姑娘湘云的名字,是挟云伴水而来。谁最爱水?自古道家最爱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湘云正是这样一个如水般循善不争、温暖纯良的女子。论起才情,湘云足以与钗黛媲美:第三十七回,海棠组诗,湘云夺魁。黛玉和宝钗的诗各有千秋,宝玉喜欢黛玉的" 风流别致 ",李纨喜欢宝钗的" 含蓄浑厚 "。却众口一词,称赞湘云的诗《咏白海棠》。无怪乎脂砚斋曾在评价香菱时,说到" 风流不让湘、黛 "等话,在文采风流上将" 湘黛 "并提。但是湘云不争。比起诗社里苦心孤诣争个高下,湘云更醉心于自己的别出心裁、妙手偶得。对于诗,她似乎比" 诗魂 "黛玉更加痴迷。但她只为诗而痴,只沉醉于自己的满腹才情与锦绣天地之间的和谐融容。世俗纷争,与她何干。"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如梦令》)论起情缘,湘云依旧可以与黛钗争辉:第三十一回:"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直接写到了湘云和宝玉之间的天缘巧合。换言之,相比宝・钗之间的" 金玉良缘 "和宝・黛之间的" 木石姻缘 ",宝・湘之间也存在着天赐的" 麒麟姻缘 "。再加之宝玉与湘云之间从小便耳鬓厮磨、志趣相投,两人之间的情谊,或较之宝钗、黛玉更加深厚。但是湘云不争。温暖纯良的湘云,比起争情试意的纠结,她更流连于" 魏晋风度 "的自由洒脱。" 割腥啖膻闺阁野趣 ";"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湘云的志趣,早已超越儿女情长,投身于自然天地之间," 是真名士自风流 ",此趣怎许世俗私情能比?她不争,自然不执,亦不嗔。难道湘云真就一直如此这般无忧无虑吗?当然不是。她有着家族中落、孤苦贫寒、寄人篱下的童年。但是" 魏晋之风 "的天赋,赐予她豁达胸怀与乐观态度。如水这般温暖纯良的湘云,当苦楚向她奔涌来袭,于她撕心裂肺却仍悄无声息,她不愿让别人和她一同伤感悲戚。她默默咀嚼苦难,融解凄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就是这样一个对酒当歌的湘云,这样一个上善若水的湘云,这样一个名士风流的湘云,"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个似,霁月光风耀玉堂。"足以超越男女,超越红楼,超越时代,与锦绣天地同行,与自然精神并存。纵使"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那也是" 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湘云天生的豪情,升华了她的才情。湘云如水如云般的才情,成就了她在自然天地间的大爱与自由。湘云天赋其道法自然,能与之相配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有道是万物皆虚空,有道是苦海最无穷。有道是人生得意须尽欢,难得最是心从容。"(《空》)-2- 同声一歌:深情 "万古奔苍狗,海驰云跃不得借。何计我这,蜉蝣一掠。……"(《人间浮游》)豁达乐观的湘云身旁,有一位同样富有开阔坦荡胸襟的 "情种",那便是贾家三小姐探春了。清朝评点家西园主人有一个的 "探春・黛玉并列论":"以一家言,此书专为黛玉;以家喻国言,此书首在探春。" 湘云如水,探春则恰如一团烈火,是连王熙凤都忌惮五分的人物。"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末世多舛、世道悲凉,也难掩一颗炽热的心向往一个滚烫的人生。探春敢想敢为、高效实干,一手创立海棠诗社,任红楼裙钗们一展才情,成为大观园中的精神乐园:"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孟子・尽心上》有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儒家不在于愤世嫉俗和随波逐流,君子更在经世致用和成人之美。儒之恢弘大气,君子兼修济世,尽显其中。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主持大观园改革,探春雷厉风行,做的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纵然遭遇多方阻力和巨大变故,也不怨天尤人,继续在怡然自得的生活中陶冶性情,等待机会,为贾府事务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更不会像邢夫人、凤姐那样谋求私利,作威作福。凤姐在病榻上听闻探春的果决行事后,也不禁连声喝彩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金陵红楼内王熙凤和探春可担此名。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此数来,或许唯有探春了。若论"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春之心,探春之才,探春之志,探春之德,当仁不让。难道探春就一直如此这般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吗?当然不是。她有着一个庶出的身份,身处一片权力纷争、利益交错的家族战场,更身逢贾府堕落衰败的大势之下。探春对自己庶出身份的自卑,恐怕也是万千寒门儒士对自己门第低微的自卑。凤姐在连赞探春三声" 好 "之后,紧接着的话便是:" 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日边红杏倚云裁",这确实是她的命,也是她的局限,更是她的苦痛。因为探春生而就是一只本应自由翱翔九天的凤凰啊!纵然如此,那又如何!大观园中,如水的湘云不怕鬼神,如火的探春更不信命。也正如万千寒门儒士一般,他们唯一深信着的始终是自己。决心以自身的品德和自尊,以肩上的春秋道义和手中的中正之笔,消解自卑,为自己搏得自信,搏得高贵,搏得壮志豪情,搏得青史留名。一个人可以完全不相信神的存在,但依然对爱和正义充满了热忱和担当。因为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全世界。只有你,才能赋予自己无限的自由。中秋之夜,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上文这一段,上次聊的是贾母,这次看的是探春。她是在那次中秋晚宴上和贾母一样久久不肯离去的人。以探春的智慧和卓识,同样也早已看穿贾府 "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的悲兆。但是她依旧不肯离去。她依旧深爱着贾家,深爱着这片曾经承载过梦想与美好的土地。人和现实世界,或许正就是这样的关系:谁不是一边痛恨着,一边热爱着,一边抱怨着,一边捍卫着。托尔斯泰说:"没有痛苦,人就不会了解他的局限,也不会了解自己。" 那么在痛苦之后,了解之后呢?又该如何自处?如何处世?中国人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纵使最终还是失败了,倒下了,那也足称为一位伟大的失败者。远嫁海疆,探春的深情与热爱,留在了金陵,留在了贾府,哪怕家破人亡,哪怕物是人非,亦无悔,无尤。"山河巍巍,水何苍苍。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然秉生天地间,何敢退却。三尺微命也,留名一页。千峰丛云,泼墨里挥毫写。落笔肝胆语冰雪。且醉放北斗,点指天阙。身世寸微中,甲第名列。万尺河山,危仞千叠。风雨处,肝胆照冰雪。"(《人间浮游》)-3- 长歌当哭:温情" 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话到此处,想必读者也已看出,红楼中的道与儒之外,不得不再就势聊一笔" 释 "(佛)。红楼中的" 释 ",我不选超凡入圣的茫茫大士,也不选身在佛堂的妙玉,亦不是看破红尘的惜春,更不是御赐" 文妙真人 "的贾宝玉。我想选的是薛家千金宝钗(对,就是这么任性)。达摩东来,佛入中国,以成禅宗。在我看来,中国的佛家,不在隐世,而在修行;不在撒手,更在渡人。印度的佛教,虽不予深究,但其在造成印度数千年来政治软弱与民族尊严尽丧的问题上,难辞其咎。道家在自然天地之间的坦然,儒家在世道人心中的毅然,似乎还缺一味佛家于苦乐虚实间的泰然。行僧有言:" 世间的苦有定数,我多苦修一分,世间的苦就少一分。"道家识得天地精神,儒家寻得世道人心,而佛家渡得轮回往复。红楼裙钗都是只贾府中短暂的过客,只有宝钗,就是泰然赴红尘,特此渡贾家而来的。黛玉离开了,宝钗还在;探春离开了,宝钗还在;凤姐离开了,宝钗还在;宝玉离开了,宝钗还在。终有一天她也不得不逝去,她的孩子还在(兰桂齐芳)。宝钗,是那个特此而来,泰然赴身将倾颓的贾家渡入兴衰轮回的人。于世间贾家而言,她的温情与大爱,就是佛。心可以忧苍生,身更须渡眼前人。"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六祖坛经・班若第二》)-4- 庄生晓梦:幻梦立冬和小雪,聊完贾府、金陵、中国,总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再闲聊两句别的什么,趁机在围炉中再添一把新柴,全当后辈对于红楼及曹公的敬意。思来想去,《战争与和平》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或许可以拿来与曹公《红楼》较之玩味,我愿在此插入一支楔子,仅此。都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既没有开端和高潮,也没有结尾。它似乎徜徉在过去,又将无限地延续下去。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超越了小说的限制,完成了史诗性的任务。话到此处,我不禁又把目光转向《红楼》。《芬尼根的守灵夜》,讲述的也是一个夜晚的梦。而这个梦境近似于死亡,所以总是让人胆战心惊。书评人说:" 睡梦是良知和欲望的一大片沼泽。这不是一个人而是浑浑噩噩的人类的梦。"话到此处,我不禁又把目光转向《红楼》。《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芬尼根的守灵夜》,似乎都是在讲述各自的梦境,一个堕落倾颓的梦。庄生晓梦,这梦中似有轮回。生活是一个梦影,而" 苏醒 "成为了人类唯一要祷告的事情。乔伊斯坚信沉睡之后必然醒来,但这绝不是用摇旗呐喊来实现的。那么,在偏安中沉睡,又在沉睡中死去的红楼会不会苏醒?或者何时苏醒?至少托尔斯泰给出的答案是:《复活》。乔伊斯在字里行间追求着艺术与精神的自由,同时也深爱着故乡的热土:都柏林。曹雪芹、托尔斯泰何尝不是如此,道、儒、释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祖先前往后世的进程途中,在热爱,在捍卫,在创造,在欣忧喜乐,在往复轮回。尽望长路漫漫,又怅想岁月悠悠,总能倍感莫名心安。向人类永恒不变的历史致敬,为了一切已经做出的、将要做的和需要再次去做的。一切都说了,一切都做了,还有一切在等人去做。" 河流,经过夏娃和亚当的河流,从河岸的拐角弯向海湾,又经过一个大幅度的环绕,把我们带回霍索城堡和郊野。"(《芬尼根的守灵夜》)- 后记 - 今晚" 围炉夜话 "的末尾,我想和读者同声诵读穆旦先生的一首长诗:《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节选)"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木格的窗纸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 —— 呜 —— 呜 ——…… 风从屋顶传过屋顶,从屋顶传过屋顶。风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1941 年 2 月)祝各位:小雪好梦!2021.11.24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内容特别丰富的书,它不单单内容丰富,情感也特别的丰富。看了《红楼梦》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分很多的层次,很多的层级,这个世界有细节可以细节中孕育出非常伟大的复杂的事物,非常伟大复杂的事物终究也是非常简单的,一条规律,一个道理,《红楼梦》他是一本文学书,是一本杂家大典,同时也是一本哲学书。我家五岁儿子特别爱看。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