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写给当代人的数字化笔记指南。

内容简介

如果你感觉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进步有限,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概念,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收藏了许多文章,记了很多笔记,却想不起、也用不上,读过一些“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的文章,却不知道怎么做,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

本书是一本有关“如何有效记笔记”的实用工具书,内含“四大系统模块+三大核心方法+两大底层心法”,以及11条具体建议和40多个真实的笔记案例。

无论你是教师、律师、医生、HR、公务员,还是互联网运营、产品经理、自媒体人、创业者、作家、编辑、记者……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可以借助这本书,找到“有效努力”的好方法,让你的笔记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让未来的自己,用上今天的笔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
  • 推荐序 好笔记是智慧的土壤
  • 自序 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 # 记笔记,从入门到放弃
  • # 我们都误解了什么才是“记笔记”
  • # 记笔记不是收集,而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
  • # 如何更好地对信息进行“预处理”
  • # 认清明日去向,不忘昨日来路
  • PART ONE 第一部分 应用篇 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 # 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 # 给“线索”,为你提供新方向
  • # 给“依据”,让你行动有支撑
  • 小结
  • PART TWO 第二部分 记录篇 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 #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 必要难度,帮你想起记过的笔记
  • 提前思考,帮你理解记过的笔记
  • 小结
  • # 建议一:开始吧,记录你自己的想法
  • 时刻一:这个灵感太棒了
  • 时刻二:这个信息很有用
  • 时刻三:这种感觉真美好
  • 小结
  • # 建议二: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 误区一: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 误区二:记录之后,缺乏自我提问
  • 小结
  • # 建议三:记录反直觉的信息
  • 什么是反直觉的信息
  • 如何捕捉反直觉的信息
  • 技巧一:主动逆向思考
  • 技巧二:用好奇心挖掘
  • 小结
  • # 建议四: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
  • 记录情绪,理解自己
  • 如何开始记录情绪
  • 记录情绪的两个要点
  • 要点一:诚实面对内心,如实记录想法
  • 要点二:不仅记录情绪,还要记录环境
  • 小结
  • # 建议五: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 为何记录实战经验
  • 如何记录实战经验
  • 小结
  • # 建议六:精炼核心内容
  • 为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 如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 先了解主干,再从中挑选
  • 记一部分也无妨
  • 反复删减,减少冗余
  • 反复整理,避免臃肿
  • 小结
  •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 #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 用标签分类的好处
  • 没有标准答案,不必束手束脚
  • # 案例一:以精进领域为导向的I.A.P.R法
  • I.A.P.R是什么
  • 四大标签相辅相成、结构稳定
  • 以精进领域为导向
  • 小结
  • # 案例二:以辅助决策为导向的分类方法
  • 内功心法
  • 招式套路
  • 实战经验
  • 小结
  • # 好用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特征
  • 特征一:不是机械照搬的,而是相对主观的
  • 特征二: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动态生长的
  • 小结
  • # 建议一: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 借鉴时,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
  • 改造时,从实际需求出发
  • 小结
  • # 建议二:标签越来越乱?两步维护知识网络
  • 第一步,制作说明书,设置缓冲区
  • 第二步,定期梳理,维护网络
  • 小结
  •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 # 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 对抗遗忘曲线,帮你想起曾经的笔记
  • 推动知识内化,让记过的知识属于你
  • 第一,去肥增瘦,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 第二,发展新知,知识连接不断增加
  • 第三,影响现实,把笔记里的知识用起来
  • 不必那么严肃,和过去的自己相遇
  • 小结
  • #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 步骤一:投入时间
  • 步骤二:同步思考
  • 步骤三:保持互动
  • 小结
  • PART THREE 第三部分 收集篇 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 #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 避免信息成瘾
  • 打破信息茧房
  • 小结
  • # 三项原则,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 不必成为全能专家
  • 以具体问题为牵引
  • 主动监控,保持质疑
  • 小结
  • # 建议一: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 我们不缺信息,而是缺乏注意力
  • 三个方法,帮你评估削减哪些信息源
  • 削减利用你情绪的信息源
  • 削减让自己过于舒适的信息源
  • 削减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
  • 小结
  • # 建议二: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 书本之外也有黄金屋
  • 方法一:把他人作为信源,听实践者言
  • 方法二:把自己作为方法,下场去实践
  • 小结
  • # 建议三: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 方法一:考察概念
  • 方法二:寻找范式
  • 方法三:顺藤摸瓜
  • 小结
  • PART FOUR 第四部分 心法篇 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 以我为主
  • # 知识那么多,究竟该积累什么
  • 别人的地图,没有自己的航向
  • 墙头草,是因为“我”不够强
  • 以我为主,增援未来
  • 小结
  • # 以我为主,审视知识
  • 生有涯,知无涯
  • 知识虽好,莫要错配
  • 知行合一,高效学习
  • 小结
  • #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
  • 什么是提问机器
  • 提问机器消失的危机
  • 如何重新设计提问机器
  • 小结
  • 持续不断
  • # 持续不断的价值
  • 打破知识管理的神话
  • 持续不断的重要性
  • 小结
  • # 打造持续不断的系统
  • 想要持续不断,你需要一套系统
  • 设计系统的三个要素
  • 一、控制主观意愿
  • 二、设计客观环境
  • 三、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
  • 小结
  • 附录 工具篇
  • # 用flomo积累你的知识财富
  • flomo是什么
  • 用自己的话写卡片
  • 善用多级标签分类
  • 持续不断回顾
  •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是一场“慢直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得到图书

得到图书是思维造物旗下业务线,通过得到App独有的结构化生产方式,为终身学习者提供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产品。产品线包括得到讲义,前途丛书、通才丛书、前沿报告、详谈丛书、方法丛书等,覆盖学科、职业、组织、人物、前沿课题等多领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