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分析证券欺诈案例,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证券欺诈规制实证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统计和比较分析了2001年至2014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证券欺诈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尤其是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公布的自2001年以来至2014年5月31日的517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进行实证研究(期货案件除外),并按照欺诈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了拓宽视野,研究不再局限于我国大陆发生的案例,而是研究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案例,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大陆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违法行为之变迁——基于中国证监会577份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实证分析
  • 一、问题与界定
  • 二、证券违法行为类型与分布之变迁
  • (一)行为法律性质
  • (二)市场环节
  • (三)利益关系
  • (四)行为载体
  • 三、证券违法行为之交互分析
  • (一)市场环节与利益关系的交互分析
  • (二)市场环节与行为载体的交互分析
  • (三)利益主体与行为载体的交互分析
  • 四、总结、启示与对策
  • (一)我国证券违法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变迁规律
  • (二)宏观启示
  • (三)防范证券市场信息优势滥用类违法行为的一个建议
  • 第二章 中国证监会执法风格之实证研究——基于458份证券欺诈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
  • 一、执法均衡分析
  • (一)按年度划分的执法数量
  • (二)各年度与各种类的交互分析
  • 二、执法力度分析
  • (一)处罚的力度分析
  • (二)处罚的及时性分析
  • 三、执法效果分析
  • (一)同一违法行为再犯次数分析
  • (二)上市公司市场退出率分析
  • 四、风格与逻辑、启示与对策
  • (一)中国证监会执法的总体风格
  • (二)提高查处及时性的对策
  • (三)加重处罚力度
  • 第三章 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法律规制
  • 一、中美上市公司前十大财务欺诈案例处罚之比较
  • 二、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私人处罚
  • (一)冲破法院地方保护主义
  • (二)引入集团诉讼制度
  • (三)改进损失计算方法
  • 三、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公共处罚
  • 四、观念是关键(代小结)
  • 第四章 通过案例发展证券法——基于83件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件的实证分析
  • 一、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概况之实证分析
  • (一)年度处罚数量分布
  • (二)查处及时性分析
  • (三)违法行为人主体身份分布
  • (四)内幕信息类型分布
  • (五)违法盈利性分析
  • (六)违法规模分析
  • 二、内幕交易构成中的关键点实证分析
  • (一)内幕人范围
  • (二)内幕信息范围
  • (三)认定标准:知悉,利用还是其他?
  • (四)证明标准问题
  • 三、结论与启示
  • (一)中国证监会积极执法,通过案件发展了《证券法》
  • (二)《证券法》立法的粗疏亟待改进
  • (三)巨大成绩背后的一丝隐忧
  • 第五章 用事实说话——内幕交易民事诉讼实证研究与国际比较
  • 一、我国(大陆)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现状与困境
  • (一)三起案件基本情况
  • (二)主要困境
  • 二、美国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实证
  • (一)基本制度
  • (二)集团诉讼
  • (三)衍生诉讼
  • (四)美国证监会提起的民事诉讼与民事罚款
  • 三、我国台湾地区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实证
  • (一)案例概况
  • (二)因果关系与举证责任分配
  • (三)惩罚性赔偿
  • 四、我国香港地区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实证
  • (一)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对内幕交易的制裁
  • (二)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 五、我国(大陆)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诉讼制度的建构
  • (一)模式选择:台湾地区模式还是美国模式?
  • (二)如何破解内幕交易民事赔偿难题?
  • 第六章 内幕交易公平基金制度的构建
  • 一、公平基金的制度要素
  • 二、设立内幕交易公平基金的必要性
  • 三、内幕交易公平基金与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诉讼的关系
  • 四、公平基金的“循环困境”问题
  • 五、公平基金的补偿绩效问题
  • 六、结语
  • 第七章 新型证券欺诈法律处罚实证研究——以“老鼠仓”和“抢帽子”为例
  • 一、新型证券欺诈的界定
  • 二、我国对新型证券欺诈的处罚概况
  • (一)对于“老鼠仓”的处罚概况
  • (二)对于“抢帽子”的处罚概况
  • 三、新型证券欺诈特点之实证分析
  • (一)违法犯罪主体身份的特定化:全部是证券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
  • (二)违法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以3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
  • (三)违法犯罪手段的信息化:滥用信息优势
  • (四)违法犯罪手段的抢先化:先于所在证券中介机构的交易
  • (五)违法犯罪的暴利化:平均在500万元以上
  • (六)侵犯利益的公共化:侵犯了证券市场的公共利益或者广大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利益
  • 四、对新型证券欺诈进行处罚的法律适用问题
  • 五、余论:国外对抢先交易的定性与处罚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八章 金融法院与证券法治——“绿大地案”的启示
  • 一、金融法院为什么要设在首都?
  • 二、地方局部利益与市场整体利益的博弈
  • 三、设立“全国金融特别法院”的系列建议
  • 第九章 监管哲学转向与证券法的顶层设计——以信息披露制度为中心(代结论)
  • 一、监管哲学的转向
  • 二、系统确立信息披露制度的中心地位
  • 三、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信息识别工具之改革
  •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的信息甄别功能
  • (二)信誉中介的信息担保功能
  • 四、信息披露违法惩戒机制之改革
  • (一)赋予相关公共机构以法定诉权:法定诉讼担当机制之引入
  • (二)集团诉讼制度之引进
  • (三)奖励举报制度之改革
  • (四)做空机制之引入
  • 五、信息披露哲学的不足及其弥补
  • 六、结语
  • 附录:案例统计
  • 附录1:信披违规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 附录2: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 附录3:操纵市场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 附录4:短线交易行政处罚案例
  • 附录5:基金经理“老鼠仓”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 附录6:投资顾问欺诈客户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 附录7:证券公司挪用资金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 附录8:违规买卖股票案例统计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