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调适,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慈悲”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慈悲”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慈悲”是开启历史中国意义世界的钥匙,也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砖石。

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和中国境内文物遗存,从思想、制度、伦理、风俗等方面梳理专题,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慈悲思想;从造像、壁画、音乐、文学等方面选取案例,发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慈悲精神。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传译与载道:慈悲进入中国
  • 第一节 中国礼乐文化中的“慈”和“悲”
  • 第二节 “慈心三昧”:安世高译经与小乘禅观
  • 第三节 哀鸾与悲声:支译等大乘经中的“佛音声”
  • 第四节 “大慈大悲”:《大智度论》与大乘慈悲思想
  • 第二章 救弊与明本:慈悲遭遇孝道
  • 第一节 慈悲即仁:《弘明集》与儒佛会同
  • 第二节 情而不情:《辅教编》与儒佛辨异
  • 第三章 戒杀与不害:慈悲再造礼俗
  • 第一节 蔬果以祭:戒杀对南朝祭祀制度的影响
  • 第二节 “皇帝菩萨”:梁武帝与汉传佛教慈悲传统
  • 第四章 一心与六度:走向人间的慈悲心
  • 第一节 “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
  • 第二节 “中道超越”和“心本觉说”
  • 第三节 “一心开二门”:中国佛教的“中道超越”
  • 第四节 “万法唯心,广行诸度”:永明延寿的慈悲观
  • 第五章 人间佛教:走向现代的慈悲行
  • 第一节 “以慈悲为本”
  • 第二节 慈宗的创立
  • 第三节 “兜率净土即是人间净土”
  • 第四节 “菩萨第一戒”与“慈心三昧”
  • 第五节 素食以护生,戒杀以弭战
  • 第六节 “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
  • 第六章 化声与化身:音声与佛像中的慈悲教化
  • 第一节 音声与六度
  • 第二节 “音声佛事”:以化声行慈悲
  • 第三节 二佛并坐像:“化无量身遍无量界”
  • 第四节 双头分身瑞像:“为破众生贫穷困苦”
  • 第七章 大舍:本生壁画中的慈悲之路
  • 第一节 “舍身饲虎”与“慈悲十义”
  • 第二节 本生图像的东传:从“悲观”到“悲济”
  • 第三节 菩萨的成佛之路
  • 第八章 大慈:石窟中的转轮圣王
  • 第一节 转轮圣王思想与大乘菩萨道修行实践
  • 第二节 佛教传入对东汉以降政教关系的影响
  • 第三节 从北凉到北魏:石窟中的“一佛一转轮圣王”
  • 第四节 为慈悲表法:北响堂“高洋三窟”中的转轮圣王形象
  • 第九章 平等:“七世父母”与庶民之祭
  • 第一节 “七世父母”与“现在父母”
  • 第二节 “七世父母”与“天子七庙”
  • 第三节 庶民何以为祭:写经题记和造像记中的“七世父母”
  • 第十章 报恩:从观念到艺术
  • 第一节 《大方便佛报恩经》:“报恩”与“方便”
  • 第二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文:说唱与偈赞
  • 第三节 “报恩经变相”:慈悲与观想
  • 第四节 “父母恩重经变相”:疑伪经中的慈与孝
  • 第十一章 大悲:文学与美术中的《观音传》
  • 第一节 观音成道类变文和变相
  • 第二节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菩萨与六度
  • 第三节 妙善成道变相:以大慧寺壁画为例
  • 第四节 妙善救父:“舍身”与“报恩”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