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讲透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

内容简介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人民”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

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人民”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救世主”的信仰,“救世主”不仅可以直接与“人民”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本书中,知名经济历史学家巴里·埃森格林聚焦于研究全球民粹主义的历史。他将当今世界时局与19—20世纪早期的民粹主义浪潮进行对比,认为民粹主义思潮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更为兴盛,那时更易让民众认为,精英是邪恶的。然而,尽管部分银行家、金融家和政客对西方经济社会的混乱负有责任,民粹主义者的解决方案往往过于简单,并且在经济上适得其反,民粹主义者经常堕落为煽动者,并具有仇外心理。

解决民粹主义者所提出的担忧并无单一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埃森格林认为,支持和改善国家福利与社会保险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经济中受冲击更大的群体提供缓冲与保障,是一个可行的出发点。

本书于当下而言,颇具前瞻视野与宏大格局,它清晰地解释了历史上民粹主义的吸引力和危险性,对于任何不仅想要了解民粹主义的现象与本质,而且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全球性经济危机与民粹主义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的读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一 比较历史分析:英、美、德如何应对民粹主义的挑战
  • 导读二 民粹主义的前世今生
  • 导读三 民粹主义的历史结束了吗
  • 导读四 为何西方更容易形成民粹主义浪潮
  • 中文版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民粹本原
  • 第二章 美国纵览
  • 第三章 卢德派与工人
  • 第四章 俾斯麦模式
  • 第五章 走向联合
  • 第六章 直面失业
  • 第七章 调和时代
  • 第八章 物是人非
  • 第九章 特朗普的“成功”
  • 第十章 断裂边缘
  • 第十一章 围堵遏制
  • 第十二章 欧洲再见
  • 第十三章 前景展望
  • 注释
  • 译后记 民粹主义如何成为理解当今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民粹主义的背景、经济根源与应对策略

    作者在深入探讨欧美近现代史中,将历次民粹主义潮流置于其复杂多变的经济与历史背景之下,进行了既客观又精准的剖析。这一分析深刻揭示了经济衰退作为民粹主义兴起的最根本驱动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中低阶层劳动者往往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工资停滞、失业风险加剧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这些群体首当其冲,遭受重创,从而倾向于将自身困境归咎于 “精英阶层” 的过失,民粹主义的温床由此滋生。更令人警醒的是,民粹主义不仅擅长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还巧妙地煽动起对外部力量的仇恨,如国际资本、外来移民及全球化进程,将这些因素塑造为民众 “厄运” 的根源。这种策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与对立。然而作者指出,尽管银行家、金融家及政治精英们对经济衰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粹主义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往往显得片面而缺乏深度。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政治纲领,特别是在经济策略上,往往适得其反。例如,提高贸易关税的举措,虽看似能提振本国制造业,实则更多惠及了采用自动化生产的企业,而非亟需帮助的低技术工人。为有效对抗民粹主义的蔓延,作者在书末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措施,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确保增长红利得以广泛、平等地分配。构建完善的福利制度被视为关键一环,它能在经济衰退期间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减轻其生活压力,从而削弱民粹主义的吸引力。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实施全民基本收入计划、对依赖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公司征收 “机器人税” 等。此外,提升民众的教育水平也被视为抵御民粹主义煽动的重要防线。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判断力与理性思考能力,还能拓宽视野,减少盲目跟风的风险。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政治改革的路径,如权力下放、选举制度优化等,以期从制度层面为民主与理性对话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总之,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兴衰起伏与经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

      转发
      1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