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杨春贵马克思主义研究作品:历史变革、人生足迹。

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杨春贵,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本书反映了作者在历史变革中的人生足迹和人生生涯。书中收入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大家萧前、黄楠森等人物的评论性文章,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定阶段的发展历程。

目录

  • 目录
  • 历史大变动中的人生足迹和哲学生涯
  • 一 少年时期(1936—1950)
  • 二 中学时期(1950—1955)
  • 三 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期(1955—1962)
  • 四 在南开大学任教和下放广西基层工作时期(1962—1978)
  • 五 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室)工作时期(1978—1993)
  • 六 在中共中央党校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时期(1993—2001)
  • 七 退出领导工作岗位之后(2001— )
  • 八 永远的追求:学好用好讲好马克思主义
  • 九 面向实际的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和体会
  • 十 论著目录
  • 记者访谈:说人生论哲学
  • 一 潜心读经典 业精哲思深——访中共中央党校杨春贵教授(《人民日报》)
  • 二 哲学与人民共命运——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杨春贵(《光明日报》)
  •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大众的哲学——杨春贵同志访谈录(节录)(《学习时报》)
  • 四 哲学家的思想 政治家的胸怀——记阜新籍著名哲学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阜新广播电视报》)
  • 五 学以致用 不断探索——访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
  • 六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访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
  • 七 把握体系 抓住精髓 突出主题——就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访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教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
  • 八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访中央党校杨春贵教授(《人民日报》)
  • 九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人民日报》)
  • 十 战略思维与领导艺术——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
  • 十一 阅读原著 把握体系 解决问题——就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理论视野》杂志)
  • 思想理论界的良师益友
  • 一 向李瑞环同志学习“学哲学用哲学”(两则)
  • 二 艾思奇:人民的哲学家——在《人民日报》纪念“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诞辰100 周年笔谈会上的发言
  • 三 黄森:我心中做学问的一面旗帜(两则)
  • 四 肖前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研讨会暨肖前教授八十华诞纪念会”上的讲话
  • 五 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是一本优秀的“新大众哲学”——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暨纪念韩树英教授从事党校教育五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 六 龚育之在哲学上的三大贡献
  • 七 袁贵仁主持编写的“马工程”哲学教材是一本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 八 吴仁宝:中国杰出的农民思想家
  • 九 张江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一位领军人物
  • 十 张式谷:一位执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 十一 金春明教授对“文革”史研究的贡献
  • 十二 赵剑英的一部接地气有新意的哲学文集
  • 附录 本人作品的学界评论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理论再现——《中国哲学四十年(1949—1989)》评介
  • 二 全方位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哲学家毛泽东》评介
  • 三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一书的专家鉴定意见(2000年10月20日)
  • 四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开拓——《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评介
  • 五 一套反映干部教育新要求的佳作——读杨春贵教授主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100 例”系列读物
  • 六 总结宝贵经验 弘扬优良学风——读“重大理论与实践100 例”系列丛书
  • 七 一部研究党校教学的力作——《党校教学论》评介
  • 八 实现“步步高”要求的可喜成果——《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评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