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5千字
字数
No.9
年度书单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罗辑思维·启发俱乐部」推荐,学者金冲及细节披露毛泽东与蒋介石如何应对三大战役。
内容简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是一个经过精密设计和策划的整体。
什么是战略决战?那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三大战役规模空前,紧密衔接,直接决定中国的命运。像这样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不多见。
在战争史上,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又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引言
-
第一章 两种战略指导方针的对立
-
蒋介石的方针
-
毛泽东的方针
-
对战争局势变化的不同判断
-
第二章 战略决战的前夜
-
战争发展的大趋势
-
蒋介石面对的全面危机
-
国共双方的两次重要会议
-
第三章 决战前奏:济南战役
-
决战序幕的揭开
-
切断济南的对外交通线
-
解放济南
-
第四章 辽沈战役
-
东北战局的简要回顾
-
锦州和长春的解放
-
辽西会战和沈阳解放
-
第五章 淮海战役
-
双方在战前的筹划
-
首歼黄百韬兵团
-
再歼黄维兵团
-
全歼杜聿明集团
-
第六章 平津战役
-
华北的战前状况
-
从西线打起
-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
蒋介石宣告下野
-
北平和平解放
-
“绥远方式”
-
第七章 综论
-
关于毛泽东
-
关于蒋介石
-
结束语
-
征引文献
展开全部
组织能力决定战斗力
1946 年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蒋介石就下定决心要 “剿匪”,他把共产党看作是心头大患。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场大战,国民党彻底崩溃,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这本书里金冲之老师详列了非常多的珍贵史料和细节。不过我读完以后,第一感觉是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把商业领域的各种商战总结出好像全新的规律,但其实同样的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战斗不止是军事能力上的对抗,本质是两种组织形式的对抗。在战斗初期,双方实力差距大到能一眼看到结果。国民党总军力有 430 万人左右,军事器械先进,占据了全国的大中型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背后还有美国的支持。共产党这边总兵力只有 200 万多一点,武器不太跟得上,而且主要是在农村根据地。这样的局面蒋介石开始是很有信心的,他让蒋经国的幕僚写方案,方案很谨慎,还咨询了岗村宁次,说要两年能打下来;这时陈诚的方案说 6 个月就行,深得蒋介石心意,委派陈诚做总参谋长。战争从东北、山东,达到徐州、淮海,最后到平津,每一场战役都是在优势的情况下最后被全歼,有个特别搞笑的细节,辽沈战役期间,山东的一场战斗国民党在 3 天被歼 5 万人,有个山东省级的领导说,“3 天被杀五万人,怎么可能,我放五万头猪在那,让共产党杀,3 天也杀不完啊”。从中折射出的是国民党战斗力的低下,这背后我认为是组织水平的不足。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军队,这不是口号,事实就是解放军主要是从农村动员的,目标就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全新的社会,简单说就是自己能有地有粮,所以他们是为信念和家族战斗的。国民党这边军心本来就不齐,蒋介石对嫡系和非嫡系分的很清楚,遇到危急情况先牺牲非嫡系部队,而且这个取向也被大部分军官所知,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如何有战斗力;而且整个国民党官僚积弊过重,也有个故事,蒋经国为了整顿吏治,在上海 “打老虎”,打到杜月笙儿子头上时,杜月笙将他军说,为什么孔家的扬子公司不打。蒋经国没办法就一起查扬子公司,遇上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也就是宋美龄的侄子,孔令侃去告状,宋美龄就给蒋介石打电话。蒋介石正是在北京指挥战斗的关键时刻,还是连夜飞回上海,把蒋经国臭骂一顿,说他 “搞事搞到自己家里来了”,能看得出他还是把国家看成是他蒋家的天下。最后蒋经国也就没办法继续打虎了。对比共产党与国民党,有点像现在一家创业公司攻击传统巨头公司的感觉,双方的组织能力、心态和战斗力不在一个量级,巨头公司资源多但问题更多。如何保持不断奋斗的精神和状态,非常重要。另外,这本书金冲及老师主观上就已经预设了立场,所以很多内容的描述能读出偏主观,甚至材料也选取了有利于共产党的内容,能理解不可避免,读的时候多关注客观事实就好。
这本《决战》是我看得最认真仔细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金冲及,为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对中国革命史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本书主要对比了毛泽东和蒋介石应对大决战的过程中的思想,决策,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唯一的不足是不只是有意还是无意,完全没有提及情报工作方面的影响。从大决战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于情报工作完全失察,包括军事情报,人员情报;而共产党这边把国民党政府渗透得像筛子一样,要情报有情报,要队伍就能拉出来起义。具体的战略战术在书中有很多详细介绍,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从中学到很多。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赢得解放战争?历史的趋势、人民的力量,这都是现成的答案。但是《决战》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双方统帅部的视角,我们再来看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赢的。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在解放战争全局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所在。这本书从双方统帅全局性作战指导方面,分析共产党为何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毛泽东和蒋介石不同的战略指导方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蒋介石的方案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然后逐个击破。这个方案听起来很有道理,并且当时国民党兵力比共产党多出 2 倍多,这样的策略感觉没啥问题。但是,这个方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 “根据地”。国民党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得投入资源去统治。宝贵的野战军队,变成了守备军队,一旦守备,各地军事力量被分散,就变成了孤子,特别好被集中力量吃掉。回顾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三大战略决战中的作战指导,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都是实实在在地分析战场的实际情况,既要知己,又要知彼,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看清局部,又要放眼全局,既要看到这一步,也要看到下一步或下几步,经过反复衡量利弊得失后作出判断,紧紧抓住作战时机和能够用来打开新局面的主要环节,确定行动决心。这种决心绝不轻易改变和动摇,但如果情况发生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新的变化,或者听到来自第一线将领提出的确实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又不固执原有看法,能够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努力使主观适应并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蒋介石作战指导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很多,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主观同客观相脱离:不全盘而细心地研究实际情况,不认真听取第一线将领的意见,一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意志办事。由于对战场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心中无数,往往说许多空话,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平时忙于一大堆枝节问题,一旦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时又只是被动应付,或者轻率地一再改变主意,使第一线将领无所适从或虽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出,硬着头皮照办。这样的仗怎么能不败呢?
- 查看全部715条书评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