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4千字
字数
2019-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研究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必读作品,也是详细阐释深度解释学的力著,在方法和理论上都很有借鉴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如何通过现代文化的传媒化,建立和支持了统治关系,从而建构意识形态,由此延伸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内容简介
在这部内容涵盖广泛的著作中,约翰·B. 汤普森对意识形态的初始叙述进行了扩展,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大众传播联系起来。对于马克思、曼海姆、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汤普森给予了简洁而批判性的评价。他认为,这些思想家,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论述大众传播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不足,汤普森对大众传播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并勾勒出一种大众传播及其影响的独特社会理论框架,从而延伸并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前言
- 导论
-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理论
- 现代文化的传媒化
- 解释的方法论
-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
- 意识形态与观念学家
-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 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
- 对意识形态的再思考:一个批判性概念
- 对某些可能反对的回答
-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一些理论论述的批判性分析
- 意识形态与现时代
- 意识形态与社会复制
- 对文化产业的批判
- 公共领域的转型
- 第三章 文化的概念
- 文化与文明
- 文化的人类学概念
- 对文化的再思考:一种结构性概念
- 象征形式的社会背景化
- 象征形式的评价
- 第四章 文化传输与大众传播:传媒产业的发展
- 文化传输诸方面
- 书写、印刷与新闻贸易的兴起
- 广播的发展
- 传媒产业的近期趋势
- 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
- 第五章 走向一种大众传播的社会理论
- 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
- 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
- 重构公私生活之间的界限
- 介于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大众传播
- 重新思考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
- 第六章 解释的方法论
- 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解释学条件
- 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
- 意识形态的解释
- 分析大众传播:三重观点
- 大众传媒化产品的日常占用
- 解释、自我反思和批判
- 结语 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