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汉语言语行为动词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语义到句法再到语用,由内而外全面对汉语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语义学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等多种语言学理论,考察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与句法、语用的接口情况,重点探讨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框架语义分类、基于框架语义分类下的汉语言语行为动词与汉语一些特殊构式的选择限制关系、言语行为动词的人际功能以及言语行为动词的句类地位,从而建立起一个相对全面的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框架和一个相对完整的汉语句类系统,以推动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视角研究和汉语言语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的范式及特点
  • 1.2.2 存在问题分析
  • 1.3 本书的理论框架
  • 1.3.1 言语行为理论
  • 1.3.2 构式理论
  • 1.3.3 框架语义学
  •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 1.5 本书的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言说动词、言语行为动词与施为动词
  • 2.1 研究现状
  • 2.2 言说动词
  • 2.3 言语行为动词
  • 2.4 施为动词
  • 第三章 言语行为动词的框架语义分类
  • 3.1 框架语义学
  • 3.1.1 框架和框架元素
  • 3.1.2 框架和词语
  • 3.1.3 凸显—框架和语义值
  • 3.2 汉语言语行为交际框架
  • 3.3 言语行为动词的框架语义分类
  • 第四章 言语行为动词的构式功能(上)
  • 4.1 构式理论
  • 4.1.1 构式
  • 4.1.2 动词和构式的关系
  • 4.2 言语行为动词与相关论元结构构式的关系
  • 4.2.1 几种主要的论元结构构式
  • 4.2.2 言语行为动词的基本层次范畴
  • 4.2.3 言语行为动词与论元结构构式的关系
  • 第五章 言语行为动词的构式功能(下)
  • 5.1 显性施为式的构式资格
  • 5.1.1 言语行为理论和生成语义学理论关于显性施为式的研究
  • 5.1.2 基于构式视角的新观察:显性施为构式
  • 5.2 显性施为构式的认知理据
  • 5.3 显性施为构式的性质:句法—语用的接口
  • 5.3.1 句法上的限制
  • 5.3.2 和语用的关联
  • 5.4 言语行为动词与显性施为构式的关系
  • 第六章 言语行为动词的人际功能
  • 6.1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
  • 6.2 言语行为与人际功能的关系
  • 6.3 言语行为动词的人际功能
  • 6.3.1 语力及语力指示成分
  • 6.3.2 言语行为动词的人际功能——完整全面地标示句子的语力
  • 6.3.3 言语行为动词的语力等级
  • 第七章 言语行为动词的句类功能
  • 7.1 汉语句类研究的历史概况
  • 7.1.1 早期句类研究
  • 7.1.2 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研究
  • 7.1.3 以“暂拟系统”为代表的教学语法的句类“语气说”
  • 7.1.4 80年代句类“功能说”的提出及发展
  • 7.2 汉语句类观的演进方向
  • 7.3 对传统句类研究的检讨和反思
  • 7.3.1 语气句类观的严重缺陷
  • 7.3.2 句类与语气、句子功能的关联
  • 7.3.3 句类与语气、句子功能的差异
  • 7.4 言语行为句类观的科学性
  • 7.5 言语行为动词的句类功能
  • 7.5.1 言语行为动词与言语行为的关系
  • 7.5.2 言语行为动词(施为动词)视角的句类划分
  • 7.5.3 施为动词的句类分布
  • 第八章 言语行为动词的名词化
  • 8.1 言语行为动词的自指和转指
  • 8.2 转喻和转喻链
  • 8.3 言语行为动词名词化的连续转喻机制
  • 8.4 言语行为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特点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