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论文集,是连续两项北京市教委与在京高校共建教改项目的成果。

内容简介

本文集中的文章涉及教学理念、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国外外语教育新动态等,共收录教改论文30余篇,代表了近年来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的新动态和新看法,可供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改革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时期、新视野
  • 1. 新时期面向国际视野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一、引言
  • 二、改革背景
  • 三、建设与实施
  •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 五、教材建设
  • 六、教学模式
  • 七、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建设
  • 八、改革效果
  • 参考文献
  • 2. 大美北京,美美与共:大学英语文化课程“英语话北京”的美育内涵
  • 一、引言
  • 二、以美育人:“英语话北京”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内容
  • 三、传递北京之美:“英语话北京”课程的美育内涵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3. 通识公共课“中国语言文化与翻译”课程建设研究
  • 一、导言
  • 二、课程改革:“中国语言文化”双语课程建设
  • 三、相辅相成:“中国典籍英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的必修课程
  • 四、教材建设:《中国典籍英译析读》编撰理念与选材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4. “英汉翻译”教学中思政的融入探索
  • 一、引言
  • 二、“英汉翻译”课程特点及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 三、“英汉翻译”课程思政融入策略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5. 渗透式思政教学探索实践
  • 一、引言
  • 二、课程思政重难点之价值塑造
  • 三、渗透式思政教学
  • 四、“高级商务英语读写”课程概况
  • 五、渗透式思政教学目标
  • 六、渗透式思政教育融入点
  • 七、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
  • 八、教学成效与考核方式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理念、新技术
  • 6. 文化传承方式的变迁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 一、引言
  • 二、前塑文化传承方式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 三、前塑文化中传统教师角色亟待转变
  • 四、前塑文化中教师角色的特征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7. 慕课建设中教师身份的多维重构
  • 一、引言
  • 二、多重时空中的教师身份
  • 三、网络平台空间的新身份
  • 四、翻转课堂上的身份转换
  • 五、作为观众的自我认知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8. AR技术在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中的应用
  • 一、引言
  • 二、立体化教材的两种形式
  • 三、AR技术应用的优势
  • 四、AR技术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应用探索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9. 基于移动技术的“文字+图像”非动态注释 和文字动态注释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10. 新国标下农林类院校日本文学课教学刍议
  • 一、引言
  • 二、新国标下的专业课程方向
  • 三、农林类大学日语专业
  • 四、教材选用
  • 五、新国标下的课程设置
  • 六、本课程创新和改革的举措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
  • 11. 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课程开设的启示
  • 一、课程开设背景
  • 二、课程定位
  • 三、课程设计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12.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探析
  • 一、引言
  •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涵义
  •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 四、课程思政在“英语话北京”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13. 以文化为依托、以价值做引领
  • 一、引言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与具体实践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14.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学术论文中的运用
  • 一、模糊语与模糊限制语
  • 二、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 三、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15. 清远市语言态度调查
  • 一、前言
  • 二、调查设计
  • 三、调查过程
  • 四、清远市民语言态度状况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16. 外媒报道中关于新冠疫情的概念隐喻解读
  • 一、引言
  • 二、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 三、新冠疫情相关外媒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 四、外媒报道中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文学研究
  • 17. 易安词之意象选择与主题表达
  • 一、引言:“易安”其人其词
  • 二、易安词之“愁情”
  • 三、奇巧雅丽的意象
  • 四、情境的浑然交融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18. 当代“她力量”的“女魔”特质书写
  • 一、引言
  • 二、“女魔”及其周围人物的构建
  • 三、权力的实施
  • 四、“女魔”的助理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19. 生态女性主义关键词:女性自然隐喻
  • 一、女性自然隐喻与本质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 二、女性与自然隐喻的潜在风险
  • 三、苏珊·格里芬的《女人与自然》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20. “侍奉”与“孤独”
  • 一、从冷门小说到传世杰作
  • 二、坂口安吾及其文学
  • 三、樱花林的意象解构
  • 四、山贼与孤独主题
  • 五、侍奉者的号泣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21.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色彩隐喻探析
  • 一、引言
  • 二、理论框架
  •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色彩隐喻探析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22. 微观权力视域中的《别让我走》
  • 一、引言
  • 二、权力运作的场所:全景敞视监狱
  • 三、权力规训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
  • 四、权力的观看:凝视
  • 五、权力关系的流动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翻译研究
  • 23. 新世纪翻译研究:宏观与微观
  • 一、引言
  • 二、国际译学研究
  • 三、中国译学研究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24. 机器翻译之编外心得与课堂实践
  • 一、引言
  • 二、机器翻译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三、机器翻译在课堂实践中的设计环节
  • 四、机器翻译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 五、机器翻译在课堂实践中综合评价与反思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25. 杨宪益版《红楼梦》中“阿弥陀佛”的英译
  • 一、“阿弥陀佛”的词源及语用意义演变
  • 二、《红楼梦》中“阿弥陀佛”的语义及翻译分析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26.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莫言《红高粱》葛译本英译策略分析
  •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 二、莫言及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与译者葛浩文
  • 三、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红高粱家族》葛译本中的应用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27. 美国作家何伟中国主题作品中的“硬译”研究
  • 一、引言
  • 二、对人物称谓的“硬译”
  • 三、对专有名词的“硬译”
  • 四、对中文发音的“硬译”
  • 五、对中式幽默的“硬译”
  • 六、对一般名词的“硬译”
  • 七、对成语、歌词等的“硬译”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 28. Applicability of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ory to the MTPE Process of Content- focused Texts—Take China and Europe on the New Silk Road as an example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教改的动态思考
  • 29. 国外二语课堂教学干预研究动态及其教学启示
  • 一、引言
  • 二、国外二语课堂教学干预研究动态
  • 三、国外二语课堂教学干预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30. 对比法在日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一、引言
  • 二、从中日文的共通性入手
  • 三、中日语言类型的差异性对比
  • 四、中日语音的差异对比
  • 五、中日词汇使用差异的对比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31. 课堂教学的境与情
  • 一、引言
  • 二、根据课程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学习情境
  • 三、使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课堂教学
  • 四、结语:学习情境与师生关系的密切联系
  • 参考文献
  • 32. 结合BJT考试的“商务日语会话”课教学探索
  • 一、引言
  • 二、关于BJT商务日语能力考试
  • 三、基于BJT考试的评分标准对商务日语会话能力进行评价
  • 四、基于BJT考试的“商务日语会话”课教学案例探索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33. 基础外语教育帮扶实践探究
  • 一、引言
  • 二、高校教育帮扶行动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调查结果
  • 五、基础外语教育帮扶路径选择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