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探讨幸福与哲学关系,分析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是一本从追寻幸福的视角探讨中国哲学史的书。作者力图从追寻幸福的角度,重新系统地阐发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论述的是自由、秩序、完美和幸福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发现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分成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从理论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即物与心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而从现实性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秩序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即中国哲学史中所说的治与乱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把哲学家分为秩序派哲学家和自由派哲学家。中国的秩序派哲学家力图通过平定人心来平定天下,从而让人在自觉地选择公正的秩序的同时的同时拥有精神上的幸福。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作者简介
  • 让卷舒自在之仁回到我们的生命里
  • 其他
  • 全书的宇宙大全逻辑串梗概
  • 前言 以逻辑串的方式探寻真理
  • 上卷
  • 第一篇 导论:在秩序与自由中追寻幸福
  • 一 儒家的宇宙大全的人生意义逻辑串
  • 二 儒家的科学与价值融为一体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 第二篇 儒前的圣典时期——追求至善的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建设
  • 第一章 知行合一的仁德(德)建设体系
  • 第一节 知仁德的教育
  • 一 仁德教育的内容
  • 二 从事六艺之教的儒师
  • 三 仁德教育的设施
  • 第二节 行仁德的礼仪
  • 一 礼仪的社会整合功能
  • 二 礼仪的不同形式
  • 第二章 平均主义的礼制(位)建设体系
  • 第一节 经济制度的建设
  • 一 宗法封建制
  • 二 农兵合一的井田制
  • 三 工商制及其他
  •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建设
  • 一 官仕举贤制
  • 二 刑法
  • 第三节 文化制度的建设
  • 一 敬德保民的仁义恩爱制
  • 二 一孝通天的宗教孝敬制
  • 第三章 天下的得失与德位之配与不配
  •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期的权力流变
  • 第二节 三王时代的权力流变
  • 第四章 时运和命运中的吉凶祸福
  • 第一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依据是《易》
  • 第二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方式
  • 一 圣人对天数的筮法
  • 二 君王对天意的占卜
  • 三 民的求福消灾的巫术
  • 第三篇 儒前圣典时期的危机——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败落
  • 第一章 礼制体系的败落与天下大乱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流变
  • 第二节 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庸俗之风的盛行
  • 第三节 礼治及礼崩乐坏
  • 一 礼乐的文雅生活方式
  • 二 礼治的分封体系
  • 三 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
  • 第二章 仁德的重要性的凸显
  • 第一节 祭祀观和鬼神观中强调的仁德
  • 一 不仁之君的祭祀是无效的
  • 二 有仁德的鬼神才有享
  • 第二节 经典和引证中强调的仁德
  • 一 仁德的重要性
  • 二 具体的德性
  • 三 德政中的文德
  • 四 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仁德方式
  • 一 对天道的信仰
  • 二 对占筮的质疑
  • 三 对星象的质疑
  • 第四篇 儒家的春秋战国子学时期——对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系统阐释
  • 第一章 百家争鸣中的儒家
  • 第一节 子学渊源中的儒家
  • 第二节 与儒家争辩的各家
  • 第二章 儒家的子学代表人物
  • 第一节 儒家道统中的圣人孔子
  • 一 孔子的生平及立论宗旨
  • 二 孔子的思想脉络
  • 三 孔子的《易大传》对圣典的系统阐释
  • 四 孔子后学中的仁德思想
  • 第二节 儒家道统中的亚圣孟子
  • 一 孟子的生平及立论宗旨
  • 二 孟子的思想脉络
  • 第三节 儒家道统外的荀子
  • 一 荀子的生平及其立论宗旨
  • 二 荀子的思想脉络
  • 第三章 子学各家与儒家的不同
  • 第一节 法家与儒家的不同
  • 一 法家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 二 韩非子的严酷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 第二节 道家与儒家的不同
  • 一 道家的道德洁身养生体系
  • 二 道家的子学代表人物
  • 第三节 名家中的儒家与道家之分
  • 一 惠施的反对名位的平等的道家观
  • 二 公孙龙的名位仁爱的儒家观
  • 第四节 墨家与儒家的不同
  • 一 墨子的兼爱思想
  • 二 后期墨家的兼爱思想
  • 第五节 农家与儒家的不同
  • 一 农家:君主应该与民同耕而食
  • 二 孟子对农家思想的反驳
  • 第五篇 儒家子学在秦朝的危机——法家开启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 第一章 秦朝的权力流变:强大者因失仁德而失天下
  • 第二章 用什么学派来统一思想
  • 第一节 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礼的客观性
  • 一 儒家的《大学》之道:止于仁的至善
  • 二 儒家的《中庸》中的思想:进退符合时中
  • 三 儒家的《礼记》中的思想:仁礼的混乱、仁礼的小康和仁礼的大同
  • 第二节 阴阳家的流行:强调道德的客观性
  • 一 阴阳家的缘起:以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道德立论
  • 二 阴阳家的思想脉络
  • 第三节 罢黜百家而独尊法令:强调思想的统一性
  • 一 儒家与道家的学术正统之争
  • 二 通过焚书坑儒的凶的方式统一思想
  • 第六篇 儒家的西汉经学时期——用圣王之制维护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 第一章 西汉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权力的流变过程:权力的得失依然与仁德的得失相配
  • 第二节 疆域的扩大与中国版图的大定
  • 第三节 西汉繁荣后的贫富分化及王莽新政
  • 第二章 西汉儒家今文经学的独尊
  • 第一节 汉初与阴阳家合流的道家的流行
  • 一 在道家和儒家中都出现了折中主义的趋势
  • 二 申韩之术与黄老之道学的并行
  • 三 汉孝惠高后之时采用了道家的无为之治
  • 第二节 儒家经学登上国学正统之位
  • 一 儒家科举制度的先声:不按家庭出身的贵贱来划分人的高低
  • 二 儒家经学大一统的开启
  • 第三章 儒家道统外的董仲舒
  • 第一节 董仲舒的生平及其立论宗旨
  • 第二节 董仲舒的思想脉络
  • 一 天人合一的方式:天的五行与人的五德的合一
  • 二 人天生就具有性的仁气和情的贪气
  • 三 天与人通过阴阳相互感应
  • 四 王者如何施行仁政?
  • 第七篇 儒家经学在东汉的衰落——古文经学用自然清理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产生的迷信
  • 第一章 东汉的权力流变:失仁德者失天下再次应验
  • 第二章 西汉今文经学的危机
  • 第一节 阴阳家的五行与《易》的象数之学的合流
  • 一 易是没有形畔的可用象数呈现的能量
  • 二 阳的能量运行之九为阳的气体能量所变之究
  • 三 八卦之气终之时就是四正四维分明之时
  • 四 六十四卦都可以配入四时来说明仁德
  • 五 《易》的纬书和谶书的流行
  • 第三章 西汉今文经学的清理者
  • 第一节 儒家古文经学的兴起:力图消除阴阳家的消极影响
  • 第二节 引道入儒的魏晋风度的开启
  • 一 扬雄的清净无为的自然观
  • 二 王充的天道自然而然的无为观
  • 下卷
  • 第八篇 儒家三国至唐中的经学危机——新道家和佛家联手反对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的功利性
  • 第一章 三国至唐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权力的流转:无稳定的仁德之君则无大治的天下
  • 一 三国魏晋时期的征伐
  • 二 南北朝时期的军阀统治
  • 三 隋唐时期的权力流变
  • 第二节 功利仁德礼制体系的续建
  • 一 内官和外官的官制
  • 二 府兵制和反逆等刑罚
  • 三 户调、均田和租庸调赋税制
  • 四 教育制度和门阀的兴废
  • 五 儒、道、佛相容的学术和儒、道、佛三教的并立
  • 第二章 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
  • 第一节 新道家与名家和儒家的合流
  • 一 《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
  • 二 郭象首次把玄学和辨名析理的名家结合起来
  • 三 孔子已经修养到了没有无欲的欲望了
  • 第二节 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 一 何晏和王弼的无爵而贵观
  • 二 竹林七贤的放达和不守礼教
  • 三 《列子·杨朱》中的恣欲快乐观
  • 四 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中的无为而治观
  • 第三章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学
  • 第一节 中国佛学的缘起
  • 一 佛家与道家的哲学联盟
  • 二 中国佛学的立论宗旨
  • 第二节 中国佛学的思想脉络
  • 一 中道宗和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
  • 二 法相宗、华严宗和天台宗:去除不净的烦恼导致的心塞之病
  • 第九篇 儒家的唐中至清中的道学时期——道学用天理捍卫纯粹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 第一章 唐末至清中的历史状况
  • 第一节 天子权力的流转过程
  • 一 唐朝末期的衰落
  • 二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 三 宋朝的敛财奢侈现象
  • 四 元朝的兴起和衰亡
  • 五 明朝皇帝失去权力的过程
  • 六 清朝的兴起和治理状况
  • 第二节 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演变状况
  • 第三节 学术方面的演变状况
  • 第二章 道学在唐中期的萌发
  • 第一节 道学中的儒、道、佛三家的融会贯通的倾向
  • 一 道教中的天地交合时的阴阳造化之机论
  • 二 佛教中的止观智定论
  • 三 《易经》中的无虑无思的正思
  • 第二节 韩愈首倡的儒家的道统论
  • 一 朝廷应该强迫僧侣还俗
  • 二 儒家道统中的“道”的含义
  • 三 性和情之仁都是有上中下三品的
  • 四 用仁德治心的目的在作用于天下国家
  • 第三节 李翱的佛味浓重的儒家道学
  • 一 圣人的寂然不动之仁心是不往而到的
  • 二 寂然不动的仁的诚心能让行止语默都处于极
  • 三 动静皆离的至诚的仁之正心
  • 第三章 道学中的理学、心学和气学的分立
  •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儒家道学的创立
  • 一 用仁文以载仁道的体用反对淫丽华美的怪文章
  • 二 以儒道佛融会贯通的方式排佛老
  • 三 力图在宇宙论高度上让求仁心、求仁理与求仁用相统一
  • 四 努力让求仁的率性的风流与求仁的功用的名教相统一
  • 第二节 儒家道学的宗师级人物
  • 一 周敦颐创立的入淤泥而不染的仁的道学
  • 二 邵雍的无贫贱无富贵的仁的率性风流的道学
  • 三 张载的万物平等的民胞物与的仁的道学
  • 第三节 儒家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 一 儒家理学的主干人物
  • 第四节 儒家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 一 儒家心学的主干人物
  • 二 儒家心学的主要枝干人物
  • 第五节 儒家气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 一 儒家气学的主干人物:王夫之(王船山)
  • 二 儒家气学的主要枝干人物:罗钦顺、王廷相
  • 第十篇 儒家在清末和民国的危机时期——儒家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遭遇西方的科学与民主
  • 第一章 从清末到民国的儒家的仁的礼制的遇难过程
  • 第一节 政治状况:民主立宪与被当成专制的仁的礼制
  • 一 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关系
  • 二 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之争
  • 第二节 经济状况:向西方借债从而失去独立性的状况
  • 第三节 思想状况:儒家的礼制是专制而儒家的思想不是科学
  • 一 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 二 清朝和民国的儒家发展状况
  • 三 各种思想观念的激荡过程
  • 第二章 中、西、马三种思想和制度的融会更新的开启
  • 第一节 儒家的主要融会更新者
  • 一 儒家的仁的思想的主要更新者
  • 二 儒家的仁的礼制的主要融会更新者
  • 第二节 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支持者
  • 一 西方哲学的主要引入者
  • 二 孙中山:中国自由主义制度的主要缔造者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支持者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引入者
  • 二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缔造者
  • 结语 儒家的凤凰涅槃式的再生——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从共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走向共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共同的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
  • 一 “舌尖上的儒家”的连续之吃
  • 二 有主有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特征
  • 第二节 西方自由主义与共同的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
  • 一 机器人的进化与人的退化
  • 二 对于西方的冰冷的概念化语言的反思
  • 第三节 马克思的哲学与共同的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
  • 一 跳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治久必乱、乱久必治的怪圈
  • 二 力图实现中西马合璧的共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参考书目及阅读文献
  • 后记 努力成为用逻辑串书写太阳之仁的书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