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探索儿童如何更好的和智能技术相处,更好地成长。

内容简介

智能手机进入家庭,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它与家庭成员、社会现实相互勾连、彼此型构,实践出一个多元、复杂、互构的数字家庭场域,对儿童成长和亲子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智能手机与日常生活深度交织,家长无法依赖自己的童年经验来教育子女,他们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在数字时代“做父母”,儿童也需要在智能手机的陪伴下不断地“学成长”。

每个中国父母总是希望能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条件与支持,然而,城市与乡村的地域差异背后,是中国城乡家庭在符号价值、物质资源以及社会结构中占有资本的区隔,这些差异投射到智能手机的驯化实践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文化痕迹的不同“惯习”,影响着智能手机的驯化实践路径和父母中介策略的选择,推动了家庭关系的再生产,由此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新家庭”“新父母”“新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智能手机时代的儿童
  • 第二节 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如何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
  • 一 从技术社会形成论视角出发,打破积极/消极的技术决定论框架
  • 二 从场域理论出发探讨手机、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三重勾连
  • 三 打破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尊重儿童主体性
  • 四 从实践层面出发,理解智能手机参与的儿童成长过程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理论转向
  • 一 单向归因: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
  • 二 双向奔赴:关系视角下的动态场域共生
  • 三 交织与互构:媒介技术、行动者与场景空间的连接
  • 第二节 媒介与儿童
  • 一 媒介—儿童:效果研究
  • 二 儿童—媒介:媒介使用研究
  • 第三节 驯化理论
  • 一 驯化理论:媒介技术如何进入、参与、重构家庭生活?
  • 二 媒介技术的家庭驯化实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家庭与亲子关系
  • 一 父母中介理论(parental mediation theory)
  • 二 理解家庭场域:布尔迪厄的理论
  • 第五节 媒介技术与数字区隔
  • 一 媒介技术与数字鸿沟
  • 二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区隔
  • 三 亲子关系与媒介技术
  • 四 父母中介策略与数字区隔
  • 第三章 作为田野场域的中国城乡图景:西安市与海则滩村
  • 第一节 西安市的区位与背景
  • 一 西安的教育历史:重学之风源远流长
  • 二 西安市家庭结构流变:从大型化家庭到核心家庭
  • 第二节 海则滩村的区位与背景
  • 一 海则滩村基本情况
  • 二 海则滩村家庭结构与人口流动
  • 三 海则滩村的教育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前期调研
  • 二 研究参与者
  • 三 非参与式观察
  • 四 深度访谈
  • 五 研究伦理
  • 第四章 中国城乡家庭的手机驯化实践
  • 第一节 占有:技术采纳与个人决定
  • 一 占有动机:“育儿工具”还是“学习工具”?
  • 二 占有情况:富媒体与穷媒体家庭
  • 三 占有之后:控制与抵抗
  • 第二节 客体化:手机在家庭空间的嵌入
  • 一 家作为物理空间:无处不在的手机
  • 二 家作为社会空间:以手机为连接的互动实践
  • 三 割裂还是连接?
  • 四 延伸:中国城乡家庭的空间再生产
  • 第三节 并入:中介化协商的家庭时间
  • 一 作为工具的时间:高度规划与自由生长
  • 二 他们的一天:智能手机中介下城乡儿童的家庭生活
  • 三 作为感知的时间观念:智能手机对亲子时间的建构
  • 四 作为权力的时间:亲子之间的权力博弈
  • 五 时空背后:驯化实践与家庭权力关系
  • 第四节 转化:手机实践方式与家庭驯化痕迹
  • 第五节 去驯化:智能手机的再驯化过程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一 智能手机中介下的家庭传播场域
  • 二 不同家庭中智能手机的驯化实践差异
  • 第五章 新家庭:中国城乡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
  • 第一节 共在还是区隔:数字时代下的家庭传播场域
  • 一 作为家庭连接工具的智能手机
  • 二 智能手机作为微协调手段构建家庭沟通新模式
  • 三 虚拟与现实的双重隔绝
  • 四 家庭“私域”空间的再生产
  • 第二节 数字家庭中权力关系的变迁
  • 一 权力的解构与再分配
  • 二 数字反哺与亲子关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父母:智能手机中介下的亲子关系
  • 第一节 智能手机时代的父母中介策略
  • 一 限制中介策略:从“父母限制”到“技术限制”
  • 二 积极中介策略:基于具体媒介内容的双向沟通
  • 三 从共同使用到参与式中介策略
  • 第二节 父母中介策略的影响因素
  • 一 个体差异
  • 二 媒介素养
  • 三 父母教养效能感
  • 四 育儿理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儿童:智能手机高度参与的数字童年
  • 第一节 痕迹显现与技术投射:儿童的赛博书写
  • 第二节 氪金选手:蛋仔世界的诱惑
  • 第八章 中国城乡家庭场域的数字差异与区隔
  • 第一节 城乡家庭的数字差异与区隔
  • 一 城乡数字鸿沟: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
  • 二 数字时代的驯化鸿沟
  • 第二节 不平等循环
  • 第九章 结语
  • 一 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中国城乡家庭阶层差异与儿童的数字化成长
  • 二 数字区隔:一样的手机,不一样的童年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