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3位专家学者深度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同时,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的现实需要。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不确定性加剧的复杂形势,如何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本书收录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姚洋、黄益平、蔡昉、陆铭等知名学者专家的深刻论述,分析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特点,结合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企业出海等新技术、新趋势,详解当下的机遇与挑战,帮助读者理解、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理论的新动能
  • 理论的可靠性是化解经济挑战的关键力量
  • 如何理解经济学主流理论的演变?
  • 如何理解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 如何理解“亚洲四小龙”等创造的东亚模式?
  • 为什么称之为新结构经济学?
  •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减速?
  • 如何认知和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 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
  •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和必然选择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
  • 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地方政府角色转型与经济政策新导向
  •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新信号
  • 地方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历史作用与新挑战
  • 招商引资政策利弊
  • 进一步改革的新契机
  •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三个重点
  •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
  •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 第二章 开放的新动能
  •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对外开放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 正视产能过剩问题
  • 产业政策着力点要注重创新链前端
  • 中国“单边开放”下的国际新秩序
  • 中国开放政策的三个阶段
  • “单边开放”的必然性
  • 来自世界秩序的挑战
  • 重塑国际秩序“新动力”
  • 中国企业不要低估出海的挑战
  • 全新的国际环境
  • 压力重重的国际投资环境
  • 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参考
  • 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变化与现状
  • 非洲的成长曲线与投资空间
  • 中国企业“走出去”且“立得住”的关键要素
  • 对中国企业出海的三条建议
  • 第三章 产业的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
  • 生产力与工业化的关系:产业联系的演化视角
  • 从新质生产力到新型工业化: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方向
  • 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治理
  • 数字经济发展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 数字经济的收益与挑战同样突出
  • 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理念创新入手
  • 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
  • 医疗健康的经济学逻辑与改革方向
  • 卫生经济学与健康经济学之比较
  • 如何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 如何认识医疗健康产业的特征
  • 为什么医疗服务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哪些警示
  • 如何更好应对未来的疾病大流行风险
  • 个人行为与医疗技术,哪一个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 如何促进医药创新
  • 新药定价与医保购买如何平衡
  • 如何应对老龄化
  • 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 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因素与产业政策度量
  • 数字技术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相互作用
  •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现状
  •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度量
  • 详解低空经济产业链,开启万亿元产业新空间
  • 产业蓝海: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 基础层: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
  • 建造层: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游
  • 应用层:低空经济产业链下游
  • 低空经济:新质革命与场景变革
  • 三破三立:低空经济创新法则
  • 第四章 城镇化的新动能
  • 人口与城市空间的再分布
  • 人口与服务业向城市中心回归
  • 人群与城市空间分布
  • 近场服务业的兴起与平台经济的影响
  • 保障性住房政策与城市规划的挑战
  • 政策建议
  •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新旧动能的转换?
  • 房地产发展史上有哪些关键节点?
  •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
  • 如何破解房地产当前的困境?
  • 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 如何看待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如何提振消费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 未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机遇
  • 中国的城市化还能走多远?
  • 什么是城市化?
  • 如何界定城市化水平?
  • 我国城市化的历程
  • 近20年中国城市化的变革
  • 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 第五章 金融转型的新动能
  • 如何理解中国金融业规模较大的现象?
  • 驱动中国金融业增长的因素
  • 如何理解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上升:“风险”难以观测且未被核算
  • 中国的金融业:风险在哪里?
  • 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
  • 当前我国金融模式的四个典型特征
  • 新发展阶段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面临调整
  • 务实改革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
  •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立足比较优势
  • 金融结构顺应产业发展
  • 银行改革迫在眉睫
  • 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
  • 当前金融体系与创新之间的不匹配
  • 如何发展科技金融?
  •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 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 股票市场和公募基金如何有效支持科技创新?
  • 碳中和与转型金融
  • 转型金融的背景
  • 绿色低碳投资需求
  • 转型金融的意义
  • 转型金融框架及其五大支柱
  • 中国转型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转型路径
  • 第六章 人力资本的新动能
  • 教育、人力资本与长期发展
  • 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典型事实
  • 从模型角度探讨教育的作用
  • 如何评估教育回报
  • 教育的其他非经济影响
  • 教育与技术的竞赛问题
  • 中国教育与跨国比较
  •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跨国比较
  • 教育与用工需求
  • 教育选择与个人终生收入
  • 大学的国家属性
  • 建立自主的学术和人才体系
  • 大学的国家属性
  • 教育的个人属性
  • 尊重教育的个人属性
  • 学术的人类属性
  • 推动大学变革的力量
  • 结语
  • AI时代的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的必要改革
  • 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传统人才需求必然下行
  • 新质技术和产业强势崛起,人才需求倍增
  • 为什么要改革教育体系?
  • 为什么应该优先废除中考分流?
  • 为什么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更符合时代需求?
  • 中国经济的“一老一小”问题
  • 就业优先与人口支持政策目标要一致
  • 中国人口结构的U字形与就业匹配度的倒U字形
  • 应对之策: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人力资本培养和公共就业服务
  • 第七章 经营管理的新动能
  • 如何正确理解企业家精神?
  • 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核?
  • 为什么企业家要拥抱不确定性和未定性?
  • 为什么市场经济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
  • 如何理解企业家创新与科学家创新?
  • 为什么企业家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 企业家最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 变局之下,企业如何稳健经营?
  • 稳健经营
  • 有效创新
  • 强化管理
  • 开拓市场
  • 培育队伍
  • 大变局下的企业战略选择
  • 如何认识当下环境?
  • 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管理者能做什么?
  •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 如何面对竞争与合作?
  • 如何看待一把手和战略的关系?
  • 一把手的关键品质是什么?
  • 领导者如何打造执行文化?
  • 如何创造性地执行,而非机械地执行?
  • 选接班人的原则与标准是什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