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2节动作觉察课,通过动作练习提升觉察能力,改善姿势,增进协调,优化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费登奎斯的核心观念,如自我意象、发展阶段、觉察与进化的关系等,并说明为何要从动作进入觉察。第二部分是十二节“动中觉察”实践课程,帮助读者在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发展更完整的自我意象及激发与生俱有的潜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读者
  • 第一部分 边做,边理解
  • 引言
  • 自我意象
  • 个人行为的动力学
  • 行为的四个构成要素
  • 将获得的改变逐渐固化为习惯
  • 自我意象如何形成
  • 社会与个体行为
  • 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 运动皮质上的自我意象
  • 新功能会改变意象
  • 每一个体运动皮质上的肌肉意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 肌肉意象的实证依据
  • 我们的自我意象小于我们的潜能
  • 实现基本/当务之急的目标会有负面影响
  • 教育大幅度受限于主流环境
  • 个体最低限制的发展就能满足社会需要
  • “不完全发展”和“成就满足”的恶性循环
  • 阻碍发展的生理过程
  • 依据个人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评判
  • 以成就来评价孩子的方式会剥夺他的自发性
  • 自我改善与自我价值认知有关
  • 行动是促进自我改善的关键
  • 改变早期行为模式的困难
  • 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没有被觉察
  • 完整的自我意象是一种罕见且理想的状态
  • 不同肢体所估算的尺寸会有不同
  • 平均值远未达到的最好程度
  • 个体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象行动
  • 系统性地完善自我意象比纠正单一行为更有效
  •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自然发展
  • 自然活动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 第二阶段:个别发展
  • 第三阶段:方法和专业
  • 习得的方法取代自然实践
  • 行为越简单,发展越迟缓
  • 阶段难以定义
  • 第三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 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
  • 自我完善的方法
  • 人类的存在状态
  • 清醒状态的组成要素
  • 只有在抽象分析时,才能将四个要素分开来谈
  • 不同方法体系在理论上的差异大过在实践上的差异
  • 改善过程,而非改善特性
  • 错误有助于我们的自我完善
  • 用动作进行自我完善是最好的方法
  • 结构与功能
  • 抽象思维是人类独有的
  • 大脑中一个严格独立的部分
  • 内在的周期性驱动
  • 学习能力的起始
  • 精细分化是人类独有的天赋优势
  • 个体经验与遗传
  • 对立的概念来源于结构
  • 反转与不可反转的现象
  • 思考和行动之间的延迟是觉察的基础
  • 知行难以合一
  • 经由觉察,动作与意图达成一致
  • 觉察不是生命所必需
  • 觉察是演化的新阶段
  • 发展的方向
  • 意识和觉察
  • 第二部分 边做边学:12节课
  • 引言
  • 能力提升
  • 能力与意志
  • 为了理解运作,我们必须去感受它,而非仅靠费力勉强去做
  • 增加分辨力
  • 习惯的力量
  • 边做边思考
  • 做不浪费能量的动作
  • 练习时的呼吸节奏
  • 动作速度
  • 学习提示
  • 练习时间的选择
  • 练习时长
  • 练习地点
  • 衣着
  • 如何进行课程
  • 第1课 什么是好姿势
  • 合理的站姿不是直的
  • 直,我们通常指垂直
  • 直是一个美学上的概念
  • 骨骼、肌肉与重力
  • 放松,常被误解的概念
  • 我们并没有觉察到反重力肌肉的活动
  •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如何站立
  • 神经系统中相对古老的部位负责人体直立姿势
  • 本能与意图
  • 人类的学习能力与动物的本能
  • 人类主要依自身经验进行学习,动物的学习主要来自于种群的经验
  • 个体经验
  • 人类巨大的调整能力
  • 姿势的动态性
  • 自动控制与随意控制
  • 感觉扭曲的原因
  • 随意动作的敏感性
  • 平衡的动力学
  • 坐与站的动态联系
  • 专注于目标会导致过度紧张
  • 将目标与方法分开可以提高表现
  • 缺乏选择使紧绷成为习惯
  • 第2课 什么是好动作
  • 有效率的动作提高行动能力
  • 随意动作具有可反转的特征
  • 好的动作是轻盈自如的
  • 避免困难的行为方式固化了个人的行为模式
  • 提高没有限度
  • 使用大肌肉进行繁重工作
  • 若力传递的方向上存在角度那么会导致损害
  • 理想动作线路
  • 第3课 动作的基本特征
  • 某些肌肉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仍在工作
  • 多余的用力使身体短缩
  • 第4课 分辨与呼吸有关的部位与功能
  • 真正对称的脊柱并不存在
  • 跷跷板动作如何影响呼吸
  • 第5课 伸肌与屈肌的协调
  • 第6课 通过虚拟钟表盘进行骨盆动作的分化
  • 主观与客观判断
  • 学习的继续深入:动作变化
  • 第7课 头的摆放如何影响肌肉的状态
  • 去旧迎新
  • 第8课 优化自我意象
  • 没有觉察的动作
  • 用语言描述可以替代感觉与控制
  • 改善无止境
  • 相较于机械性地重复,自我觉察的效果更好
  • 第9课 空间关系与动作协调
  • 我们做动作,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从健身操中学不到什么东西
  • 动作的趋同
  • 第10课 用眼睛的动作组织身体的动作
  • 除了看,眼睛还有其他功能
  • 眼睛的协调有助于躯干动作质量的提高
  • 用力并不会让动作做得更好
  • 第11课 用我们可意识到的部位去觉察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部位
  • 第12课 思考与呼吸
  • 吸入更多的氧意味着更有活力
  • 肺的结构
  • 呼吸系统
  • 膈肌
  • 胸腔
  • 正常呼吸与逆式呼吸时胸腔与膈肌的协调
  • 肺:被动的器官
  • 呼吸与姿势
  • 附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