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6 年开始,我就对增长黑客是做什么抱有很大的兴趣,这本书也算是增长黑客这一学问发光发热的原点,今天又再次重复,强烈推荐。
做了一些简单的
note,抛砖引玉了。
Chapter1 组建一只增长团队:
* 增长负责人 要由公司具有比较高级别的资源调度能力, 因为增长团队要从公司不同职能部门抽调角色: 产品、设计、数据、研发
* 每周开一次例会, 由增长负责人主持会议
* 汇报机制
* 初期的挑战 - 与职能部门经理面临资源之争, 用成功化解冲突。 【万事开头难】也需要上级的支持,如果阻力过重, 会严重影响增长团队的心气。
Chapter2 好产品是增长根本
* 不宜过早增长: 比如
Facebook 的分享例子, 好分享量虽然上去了, 新用户数量也在三个月产生了激增, 但问题很明显── 大批用户来了就走(我称之为 “蜻蜓点水”)
在我看来, 每天流失用户数量占
MAU 的比例超过 3% 是危险的一条线
* 没有产品 毋谈增长, 这里我对好产品的理解:
拥有让用户产生 “
Aha-
moment” 的能力;
拥有让用户快速达到 “
Aha” 的能力;
拥有用户 “
Aha” 过后还愿意留下来的能力;
* 了解用户的想法是必经之路:
* 运营代表的是自己, 身边种子用户也只是一部分想法; 应该收集更广大(
Thousands) 的群体想法: 对产品的感受, 与重度用户深入访谈; 使用方式和内部理解是否一致?
*
*
* 构造数据仓库的必要: 存储所有用户的能够收集到的行为与业务数据, 深入挖掘用户在表层数据背后的细节。
* 想法
boom: 最熟悉使用得到
App 的前 1 万人与平均用户的表现差异。 在使用
App 上最大的 5 大特征是什么?
Chapter3 确定增长杠杆
理解增长杠杆, 通过 “前车之鉴”
Everpix 的悲剧了解增长杠杆的必要性: 何时重视产品,何时重视收入。 下面了解一些基础的增长公式(各公司不一样)
*
eBay: 发布物品的卖家数量・发布物品数量・买家数量・成功交易数量 = 总商品增长数量
*
Amazon 的增长公式: 垂直扩展 × 每个垂直市场的产品库存 × 每个产品页的流量 × 购买转化量 × 重复购买行为 = 收入增长
确定核心指标,要明确与用户对产品核心价值的体验最直接相关的行为。 比如, 对微信来说,可以是用户关系的添加数量 ` 会话次数、附加功能:朋友圈发布数量、支付笔数和金额。
不过在短期内, 增长团队最好选择一个 “唯一重要的指标”(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 北极星指标。 这个指标是因时而变的。
数据非常重要, 任何增长报告离不开数据。 可如何组织成一简洁明了的数据报告可是一门学问。
Chapter4 快节奏试验
我的过往感受, 给我一种北京互联网在增长方向是基本上学习的硅谷文化, 但也许最大的表现差异就在时间节奏上 -- 硅谷企业的小公司往往能在 1-2 个月完成分析目标,试验确认到执行与复盘的一轮或多轮试验, 而国内中型企业可能要花上 3 倍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机制与文化原因, 在一开始并没有重视增长, 因此增长团队的话语权导致最终只能在开发的夹缝之中实施自己的想法, 我想再好的想法与人员也不能在这种 “拥挤牙膏” 的节奏中让增长的火花大放光芒。
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第五章之后基本上围绕着经典的
AAARR 模型进行逐步拆解。
这里就作为一个整体, 做一个简单的
note。
获客, 通过渠道优化减少自己的获客成本。
激活, 让用户真正使用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只要一个注册成功的
userNo.
P205 页: 福格的行为模型 行为 = 动机 + 能力 + 触发物
我觉得所有的产品经理与增长人员都应该深入理解这个模型。
另外, 这里作者推荐的书, 我也非常喜欢 《上瘾: 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留存, 靠什么留下用户?
我认为最大的就是让用户找到满足自己预期并能持续交付的产品或者服务。 随着这最近 10 年, 中国互联网的打开以及网民的付费愿意在软件服务上花钱了 (以前的以前, 我们盗版横行的年代, 这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这才有了所谓的 “消费升级” 时代。
因此要将用户留存到流失(休眠)这一过程分阶段处理,找到自己产品的留存状态变迁时刻(摇摆到忠实的分界点) , 比如之前我觉得我们的产品让用户购买了第一次 300 元以上的明星产品, 是付费用户的真正愿意把时间和钱交给了平台。
与留存相对的就是 “唤醒” 休眠用户。
变现, 提高每位活跃用户带来的收益, 即将广义
ARPU 作为团队的北极星。这里
toB 与
toC 业务还有非常大的差异, 要区别考虑。
变现这一章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是
Pricing 产品定价, 比如我想到有个产品叫 “多抓鱼” 是提供用户卖二手书的产品。 那个旧书定价的多少取决于平台: 定价低了,用户不卖; 高了, 利润就少了。 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动态定价和寻求动态平衡的学问。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
Chapter 9 良性循环
驱动增长的动力一定是源源不断的, 否则很容易产品就会了陷入 “增长停滞” 陷阱。
新渠道, 新的衍生产品,新的视角, 引入新的用户客群都是值得的尝试。
好了这是我用了 3 个小时的第一次简单掠读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收获。
我想对每个互联网或者其它行业的人都能有所收获的一本书。
我愿意 5 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