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7千字
字数
2018-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汇集了张澍军教授二十余年来悉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理论的主要见识见解。
内容简介
全书分十八章,提出并阐释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等基本理论;提出并阐述了关于立德树人、德育的前提性承诺、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及其教育、政治教育当量、理想信念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规律、理论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心得。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见识见解
- 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要义
- (一)历史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思想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传导”“承续”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
- (二)运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行状态是“自上而下”的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中“政治”概念的含义
- 三、“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规约作用
- 四、新时期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 (一)新时期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逻辑支点
- (二)新时期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体现为一系列基本原则
- (三)新时期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重大指导作用
- 第二章 关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三重本质的见识见解
- 一、德育的工具性本质
- (一)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德育工具理性
- (二)社会需求、教育普及与德性进步的互动效应
- 二、德育的目的性本质
- (一)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德育目的性本质
- (二)德育的目的性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三、德育的载体性本质
- (一)德育:人类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
- (二)德育载体性本质的解读
- 第三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认知与构建的见识见解
-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认知与构建的基本观念
- (一)本课题研究的概况和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的认知与界定
- (一)载体的概念
- (二)思教载体的内涵和外延
- (三)思教载体设计历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地位和作用
- (一)思教载体设计与实施的客观规定性
- (二)思教载体作用的决定性意义
- (三)思教载体的功能作用
- 四、思教载体设计构件研究
- (一)活动主体的确定
- (二)明确、恰当和科学的教育目的指向
- (三)社会性时空设计
- (四)场景氛围设计
- (五)必备设施筹划及投入
- 第四章 关于新时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视角转换的见识见解
- 一、什么是德育思维
- 二、现代德育思维的逻辑支点
- 三、新时期德育思维视角转换及其深层依据
- (一)社会进入常规性稳态运行时期
- (二)确认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 (三)人类生活的全球化趋势
- (四)大众传媒飞跃式发展
- 四、新时期德育目标的思维视角转换
- (一)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德育价值的凝结状态
- (二)德育目标是其自身前提性条件的整合统一
- (三)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中的价值枢纽
- (四)德育目标层次间、域分间的辩证联结
- (五)社会体制转型期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统一度
- 五、新时期德育效益的思维视角转换
- (一)德育活动质量的价值评估依归
- (二)德育的长期效益与近期效益的辩证关系
- 第五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中国认识与认识中国的见识见解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研究中的几个矛盾性问题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中国认识”与“认识中国”
- 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化把握问题
- 第六章 关于“专业学术槽”与“学科梦”的见识见解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槽”的拓深拓宽问题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价值问题
-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梦
- (一)设置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的可能性
- 四、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 第七章 关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建构的见识见解
- 一、哲学修养与德性修养
- 二、德育哲学的切近基础:德育社会化、本真化和深邃化的走势
- 三、德育哲学的边界、对象和任务
- 四、德育哲学的价值现实
- 附:“德育哲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 二、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突破性进展及研究方法的特色与创新
- 三、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 第八章 关于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见识见解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
- (一)全面把握作为根本任务的“立德树人”的深邃内涵
- (二)“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的内在链接
- 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学习和贯彻“六个结合”原则的着眼点和着重点
- (三)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全面把握和贯彻“六个结合”原则
- 三、关于儒家的“德治、德育”理论的几点思考
- (一)德育教化的治国安邦作用
- (二)德育教化的安身立命作用
- (三)德育教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九章 关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前提性承诺的见识见解
- 一、德育何以可能:德育前提性承诺的哲学底蕴
- 二、德育的前提性承诺之一:德育真善观的主体性确认的理念
- 三、德育的前提性承诺之二:德育需求的客体性确认的理念
- 四、德育的前提性承诺之三:德育匡正的指向性确认的理念
- 五、德育的前提性承诺之四:德育价值的社会性确认的理念
- 附:王逢贤《德育哲学引论》序
- 第十章 关于社会思潮及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期某些文化氛围的见识见解
- 一、社会思潮的含义指向
- 二、社会思潮的一般特点
- 三、社会思潮的意识本性
- 四、社会思潮的一般社会倾向
- 五、社会思潮的发生机制
- 六、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走向探析
- 七、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念波动
- (一)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的交互作用
- (二)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导向的波动
- (三)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某些负面文化氛围
- 第十一章 关于价值和价值观念及其教育意义的见识见解
- 一、厘清哲学价值概念必须注入唯物史观精神
- (一)价值历史运动的中介环节
- (二)“价值▲xian▲F*3/5▼xian▼效应说”的客观依据
- (三)关于价值的社会文化本性
- 二、价值观念生成和运行中的基本矛盾
- (一)价值与价值观念
- (二)价值关系现实与理想价值目标期待之间的矛盾
- (三)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与个人的价值观念选择之间的矛盾
- 三、人类全部实践是事物价值的“实际确定者”
- (一)确定事物价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 (二)价值的确定性与实践的人文特性
- (三)价值的确定性与评价的实践标准
- 四、价值观教育与价值观选择的原则
- (一)价值理论在哲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价值观选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十二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当量的见识见解
-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政治意义及其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 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相互观照的辩证思考
- (一)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概念
- (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历史演进
- (三)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内在联结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实施原则
- (一)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 (二)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 四、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及其政治战略性质
- (一)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政治意义
-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政治战略意义
- 第十三章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见识见解
- 一、德育的人学承诺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层根据
-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哲学基础
- 二、党的思想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
- 三、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 四、真理标准与旗帜文化
- 第十四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见识见解
- 一、德育与人类对自身素质发展的探索和追求
- (一)关于西方社会人的素质发展的人文传统
- (二)马克思主义新人理论
- (三)近现代以来中国先进人们的探索与实践
- 二、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一)理想目标的社会前提
-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
- (三)《讲话》的创新发展
- 三、人性的弱处及其社会矫治
- 四、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
- 第十五章 关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见识见解
- 一、论说德育基本规律
- (一)德育规律与教育规律
- (二)德育规律:德育要素的本质关系及其稳定形态
- (三)德育规律的行为实践属性和意识运动属性
- (四)德育规律的解读路径
- 二、德育过程的内化机制(规律)
- (一)教化和内化机制
- (二)体验体认机制
- (三)情境机制
- (四)固化机制
- 三、德育过程中的直觉顿悟及其效果的辐射性增益规律
- 第十六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见识见解
- 一、关于学校德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
-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角色视野问题
- 三、关于增强理论工作说服力和战斗力的几点思考
- 第十七章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见识见解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互支撑的实现形式问题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路
- 三、论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
- 四、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蕴涵
- 第十八章 关于唯物史观教育教学的见识见解
- 一、关于唯物史观原理总体把握的几点认识
- (一)关于《原理》教材第三章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原理》第三章整体框架安排的“潜在”逻辑思路
- (三)把握唯物史观理论构架需要高度关注的两个论点
- 二、关于唯物史观若干基本范畴的深度解读
- (一)关于生产力范畴的深入理解问题
- (二)关于经济基础概念的深度解读
- (三)关于社会形态概念内含的几个问题
- (四)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前提性概念
- 三、关于唯物史观若干基本原理的拓展把握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思想延伸问题
- (二)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和深层根据问题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的几个细节问题
- (四)关于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若干理论观点问题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