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不是他者,它已是你生命深处的一部分。这一次,冯骥才讲述自己的“文革”十年。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冯骥才1977年至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借调式写作”,从此走向“新时期文学”的种种难忘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借调式写作
  • 二、一屋子作家
  • 三、后楼的生活
  • 四、一个诗人的自我拷问震动了我
  • 五、搁浅
  • 六、“冯骥才是反革命了!”
  • 七、坚硬的冰面在头顶上裂开
  • 八、凶猛的凌汛
  • 九、文代会后离开了朝内大街166号
  • 十、又短又长的尾声
  • 附文
  • 祝红灯
  • 冯骥才与严文井的通信
  • 关于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的一封信
  • 记韦君宜
  • 风景里的山峰
  • 后记
  • 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发表作品目录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初入文坛

    冯骥才文化五十年的自传体回忆录的第二册,真情实感,作者属于业余写作者,文学爱好者非科班出身,恰逢其会成为文坛风云人物,本书应是回忆人民出版社的感念之作,可闲看。过来人的经验,越是乱世越要沉住气,对年轻人来说喜欢立一年的目标,觉得 5-10 年太长,但如果以现在平均寿命 80 岁来看,1 年太短干不成什么事,以 5-10 年为期立目标合宜,文革后那些每天追热点的人茫然若失,而当时的逍遥派和狗崽子,在那 10 年还读些书,学外语,作者坚持写作,等到机会来临喷薄而出,老三届的一班人出了不少人才,现在抬头看的领导人都是那时候默默读书的,大浪淘沙,做自己热爱的事才是真幸福,作者从一介草民,抓住当时人才的空窗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文联副主席,算是造化弄人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走出冰河

      人、事、物,在那个不容易的年代。今天的人已经无法想象,那时的作者们面对的困难。好像顺理成章的事在当时经历时其实都没那么容易。那些有骨气的,上年纪的文化人,爱惜人才,帮助年轻人的长者们,跃然纸上,让人心存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忆人生事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