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反应创伤医学发展的大型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近年来创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加强创伤防控,治疗和宣传教育十分重要。近十年来,创伤医学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大陆和台湾在创伤医学某些方面各有特色,而以前大陆和台湾在这方面的交流比较少,合作出版的能够反应两岸在这个领域成就的专著基本没有。所以,集中两岸著名创伤医学专家,共同编写这样一本大型学术专著,对于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和促进两岸创伤医学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 前言
  • 主编简介
  • 第一篇 创伤医学概论
  • 第1章 创伤医学概述
  • 第一节 创伤概念
  • 第二节 创伤医学发展简史
  • 一、国外创伤医学发展简史
  • 二、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史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台湾地区外伤医学发展史与两岸外伤医学交流
  • 一、台湾地区外伤医学发展史
  • 二、两岸外伤医学交流
  • 第二篇 两岸创伤医学特点
  • 第3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急救系统
  • 第一节 创伤分级救治
  • 一、分级救治发展简史
  • 二、国外分级救治主要模式
  • 三、中国大陆创伤分级救治发展策略
  • 第二节 大陆创伤急救系统
  • 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
  • 二、创伤院内急救系统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国际医疗空中紧急外伤救护及转送
  • 一、台湾地区医疗服务国际化之缘起及现况
  • 二、两岸直航医疗产业与相关法律问题
  • 三、空中环境的医疗问题
  • 四、空中紧急伤员后送作业
  • 第5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数据库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创伤数据库的发展简史
  • 一、中国创伤评分与数据库论坛
  • 二、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的成立
  • 三、《创伤数据库系统》 V3.0的研究
  • 四、5·12大地震与地震伤数据库
  • 五、专科创伤数据库的研究
  • 六、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 第二节 《创伤数据库系统》 V3.0
  • 一、《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设计目标与定位
  • 二、《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主要字段内容
  • 三、《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软件(网络版)
  • 第三节 地震伤情数据库
  • 一、地震伤情数据库的需求与目标
  • 二、地震伤情数据库内容
  • 三、地震伤情数据库登录与管理分析软件平台研制
  • 第四节 难治性骨折治疗临床数据库
  • 一、数据库内容
  • 二、数据库软件平台与应用
  • 第五节 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
  • 一、概述
  • 二、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内容
  • 三、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软件的编写
  • 第六节 创伤数据库在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研究中的应用
  • 一、“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简介
  • 二、创伤数据库在临床创伤救治规范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台湾地区外伤登录与外伤数据库
  • 第一节 外伤登录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
  • 一、台湾地区外伤登录推行概况
  • 二、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登录内容
  • 三、参与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的医疗院所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防控教育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不同创伤的防控教育
  • 一、交通事故伤的防控教育
  • 二、坠落伤的防控教育
  • 三、灾难的防控教育
  •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创伤防控教育
  • 一、儿童创伤防控教育
  • 二、老年人创伤防控教育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台湾地区创伤和意外伤害急救系统与教育
  • 一、院前创伤急救系统
  • 二、院后创伤急救系统——照护医院
  • 三、院后创伤急救系统——急诊室
  • 四、台湾地区的创伤教育——急诊外伤医学
  • 五、台湾地区的创伤教育——ATLS引进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面治疗中心建设
  • 第一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前身
  • 第二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发展
  • 一、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起步
  • 二、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发展
  • 三、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模式
  • 四、创面治疗培训项目、相关会议和组织
  • 五、大陆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局限
  • 第三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典范和展望
  • 一、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典范
  • 二、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台湾地区创伤和意外伤害保险
  • 一、前言
  • 二、医疗费用
  • 三、意外伤害保险
  • 四、全民健康保险给付
  • 五、民间保险公司伤害保险
  • 第三篇 创伤预防与入院前处理
  • 第11章 创伤预防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创伤预防科学的发展历史
  • 第三节 创伤预防的基本构建及影响因素
  • 第四节 各类创伤预防
  • 一、道路交通事故伤的预防
  • 二、其他交通伤的预防
  • 三、烧、烫伤的预防
  • 四、坠落伤的预防
  • 五、故意伤害的预防
  • 六、灾害致创伤的预防
  •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创伤预防
  • 一、小儿创伤预防
  • 二、老年人创伤预防
  • 三、自杀的预防
  • 第六节 创伤的三级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12章 院前救治
  • 第一节 院前急救
  • 一、概述
  • 二、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术
  • 第二节 创伤院前急救
  • 一、创伤现状
  • 二、创伤死亡三个高峰
  • 三、创伤院前急救的任务
  • 四、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 第三节 创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 一、出血与止血
  • 二、包扎
  • 三、固定
  • 四、搬运
  • 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转运技术
  • 一、陆地转运
  • 二、水上、海上和空中转运
  • 第五节 灾难性事故和大批量伤员的院前急救
  • 一、健全政府领导机构
  • 二、保障通讯联络
  • 三、医疗救护的组织与任务
  • 四、卫生防疫
  • 五、后勤保障
  •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的创伤现场急救
  • 一、头部损伤
  • 二、胸部损伤
  • 三、腹部损伤
  • 四、挤压伤的现场急救
  • 五、高原地区创伤现场急救
  • 六、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的现场急救
  • 参考文献
  • 附一 2011版徒手心肺复苏术指南操作步骤(ABC→CAB)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 第13章 灾害现场救治
  • 一、灾害现场救治
  • 二、创伤性呼吸心搏骤停与复苏
  • 三、创伤院前急救“金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14章 伤情评估与拣伤分类
  • 一、准备
  • 二、初步评估
  • 三、拣伤分类
  • 参考文献
  • 第15章 外伤的初始评估与处置——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前言
  • 二、首要评估(primary survey)的 ABCDE与急救(resuscitation)
  • 三、首要评估的辅助
  • 四、次要评估(secondary survey)
  • 五、次要评估的辅助
  • 六、最终照顾(definitive care)
  • 参考文献
  • 第16章 呼吸道管理
  • 一、呼吸道的重要性与呼吸道管理的紧迫性
  • 二、气道评估
  • 三、气道管理技术与器材
  • 四、面罩通气
  • 五、气管内插管
  • 六、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的辅助处理
  • 七、插管中监护和插管后确认
  • 八、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7章 休克的处理
  • 第一节 失血性休克
  • 一、临床表现
  • 二、处理
  • 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
  • 一、固定骨折
  • 二、补充血容量
  •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 四、镇痛和镇静
  • 五、抗生素的使用
  • 第三节 梗阻性休克
  • 一、临床表现
  • 二、处理
  • 第四节 心源性休克
  • 一、临床表现
  • 二、处理
  • 第五节 神经源性休克
  • 一、临床表现
  • 二、处理
  • 第六节 脓毒性休克
  • 一、临床表现
  • 二、处理
  • 参考文献
  • 第18章 复苏(输液、输血和血液代用品)
  • 第一节 液体复苏
  • 一、复苏溶液的种类
  • 二、液体复苏方法
  • 第二节 输血
  • 一、输血的适应证、途径和注意事项
  • 二、紧急输血
  • 三、大量输血
  • 四、自体输血
  • 五、红细胞成分血
  • 六、血小板成分血
  • 七、血浆成分血
  • 八、凝血因子制品
  • 第三节 血液代用品
  • 一、无基质血红蛋白
  • 二、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
  • 三、全氟碳化合物
  • 参考文献
  • 第19章 院前转运与途中处理
  • 一、决策患者转运
  • 二、现场急救报告
  • 三、转运工具和人员
  • 四、现场搬运及注意事项
  • 五、转运途中观察与处理
  • 六、空中转运的特殊问题
  • 七、转运后交接
  • 八、记录和法律文书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创伤院前急救护理
  • 第一节 概述
  • 一、创伤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 二、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内容
  • 三、创伤院前急救技术
  • 四、护士在创伤院前救治中角色要求
  • 第二节 院前伤情评估与护理
  • 一、创伤等级
  • 二、院前创伤评分的应用
  • 三、护理评估与救护
  • 第三节 创伤后呼吸道管理
  • 一、创伤后呼吸道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 二、促进呼吸顺畅的护理措施
  • 第四节 休克与复苏的护理
  • 一、概述
  • 二、病情评估
  • 三、休克与复苏护理要点
  • 第五节 转运与途中监护
  • 一、常用的搬运方法
  • 二、常用的转运工具与特点
  • 三、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
  • 第六节 创伤院前心理护理
  • 一、创伤后心理反应特点
  • 二、心理护理
  • 三、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创伤医学总论
  • 第21章 创伤急救原则
  • 一、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原则
  • 二、创伤急救的整体性原则
  • 三、创伤急救的损伤控制原则
  • 四、创伤中心的建设与完善的创伤救援体系保障
  • 参考文献
  • 第22章 创伤重症救治系统
  • 第一节 重症医学与创伤
  • 一、重症创伤患者的管理模式
  • 二、重症创伤救治中的多学科协作
  • 三、重症创伤患者的管理
  • 第二节 重症创伤监护
  • 一、制订与实施合理的监护方案
  • 二、临床常见的监测内容
  • 第三节 重症创伤救治
  • 一、镇痛镇静治疗
  • 二、创伤控制性复苏
  • 三、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管理
  • 四、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 五、应激性高血糖控制
  • 参考文献
  • 第23章 创伤损伤控制技术
  • 第一节 损伤控制技术理念的形成历史
  • 第二节 严重损伤后的致死三联症
  • 一、低体温
  • 二、凝血障碍
  • 三、酸血症
  • 第三节 损伤控制技术的概述
  • 一、初期简化手术
  • 二、重症监护室复苏治疗
  • 三、液体复苏
  • 四、确定性修复和重建手术
  • 五、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适应证和排除标准
  • 第四节 损伤控制后的转运和后送
  • 第五节 各部位损伤控制性技术和确定性处理技术
  • 一、颅脑损伤的处理
  • 二、颈部损伤处理
  • 三、胸部损伤处理
  • 四、腹部损伤
  • 五、四肢、脊柱和骨盆的损伤
  • 第六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24章 创伤急救技术
  • 第一节 开放气道和通气
  • 第二节 液体复苏
  •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
  • 第四节 创伤的院前急救
  • 一、创伤的现场伤情估计
  • 二、创伤的现场急救
  • 三、伤员的搬运和后送
  • 参考文献
  • 第25章 创伤性休克
  • 第一节 创伤休克的发病因素与临床类型
  • 第二节 创伤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 一、休克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 二、创伤休克后心脏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 三、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及其机制
  • 四、休克后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生机制
  • 五、休克后器官功能障碍特点
  • 第三节 创伤休克的临床表现
  • 一、一般情况及意识变化
  • 二、皮肤
  • 三、脉搏和动脉血压
  • 四、尿量
  • 第四节 创伤休克的早期诊断与程度判定
  • 早期诊断
  • 第五节 创伤休克的预防及现场急救
  • 一、预防
  • 二、现场急救
  • 第六节 创伤休克的早期救治
  • 一、容量复苏
  • 二、输血
  • 三、抗休克药物使用
  • 参考文献
  • 第26章 创伤补液
  • 第一节 体液平衡的生理基础
  • 一、水平衡
  • 二、电解质的平衡
  • 三、渗透压平衡
  • 四、酸碱平衡
  • 五、肾脏在维持体液平衡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创伤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 一、水、钠代谢紊乱
  • 二、钾代谢紊乱
  • 三、钙代谢异常
  • 四、磷代谢异常
  • 五、镁代谢异常
  • 第三节 创伤后酸碱平衡紊乱
  • 一、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 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 四、严重创伤患者酸碱平衡失调特点
  • 第四节 创伤补液原则
  • 一、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专家共识
  • 二、酸碱失衡调节
  • 三、电解质失衡调节
  • 参考文献
  • 第27章 创伤补液——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晶体输液的演进
  • 二、胶体溶液的演进
  • 三、血液制剂(浓缩红细胞输液、血浆及血小板)的使用
  • 四、失血量与输液的评估
  • 五、休克及过度输液后产生之致命并发症
  • 六、高级创伤救命术及损害控制
  • 七、可允许的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sion)
  • 八、输液策略
  • 九、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 十、复苏的终止
  • 十一、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28章 创伤输血——大陆专家经验
  • 第一节 临床输血基础
  • 一、血液的组分及生理功能
  • 二、血型与临床输血
  • 第二节 全血输注
  • 一、全血输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全血输注的缺点
  • 第三节 成分输血
  • 一、成分输血的优点
  • 二、主要血液成分制品的临床应用
  • 第四节 临床自体血回输
  • 一、储存式自体血回输
  • 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
  • 三、稀释性自体血回输
  • 第五节 输血不良反应
  • 一、输血不良反应
  • 二、输血传播疾病
  • 第六节 临床安全用血
  • 一、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 二、向血库申请用血
  • 三、输血过程中的监护
  • 四、临床安全用血
  • 第七节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原则
  • 一、交叉配血前的输血原则
  • 二、不宜大量输注全血
  • 三、合理搭配成分输血
  • 四、损伤控制复苏
  • 五、制订合理有效的大量紧急输血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29章 创伤输血管理——大陆专家经验
  • 第一节 创伤输血的用血管理
  • 一、创伤输血的审批与接收
  • 二、创伤输血的告知与适应证
  • 三、创伤输血的输血前检查和风险规避
  • 四、创伤输血的应急配血流程
  • 五、创伤输血的核查、发放与记录
  • 六、创伤输血的反应反馈
  • 第二节 创伤救治的输血治疗
  • 一、创伤后凝血紊乱
  • 二、大量输血时血液制品的选择
  • 三、关于急诊情况下的输血前检测和O型血的使用
  • 第三节 创伤输血治疗新策略
  • 一、常规输血策略
  • 二、预设大剂量输血模式的提出
  •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 第五节 创伤救治相关的通用血液制品
  • 一、通用型红细胞
  • 二、通用型血浆
  • 第六节 创伤救治中的单采治疗
  • 一、血浆置换
  • 二、红细胞置换术
  • 三、全血置换
  • 四、细胞单采术
  • 五、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
  • 六、干细胞治疗
  • 第七节 创伤输血的信息化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30章 创伤输血——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前言
  • 二、何时该给予输血治疗
  • 三、输血的给予方式
  • 四、大量输血
  • 五、伤害控制复苏原则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31章 创伤麻醉
  • 第一节 创伤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特点
  • 一、现代创伤的特点
  • 二、创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 第二节 创伤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急救
  • 一、伤情的评估
  • 二、麻醉前急救
  • 第三节 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 一、麻醉前用药
  • 二、麻醉方法选择
  • 第四节 术中监测及并发症
  • 一、术中监测
  • 二、并发症的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32章 外伤非手术疗法
  • 一、前言
  • 二、适应证
  • 三、腹部钝伤
  • 四、介入性放射治疗
  • 五、穿刺伤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3章 创伤急救手术学
  • 第一节 呼吸道急救手术
  • 一、环甲膜穿刺、切开术
  • 二、气管切开术
  • 第二节 体腔穿刺、引流术
  • 一、胸腔穿刺术
  •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
  • 三、心包穿刺术
  • 四、腹腔穿刺术
  • 五、腹腔灌洗术
  • 第三节 血管切开及有创监测技术
  • 一、静脉切开、插管及有创监测技术
  • 二、动脉穿刺、插管及有创血压监测技术
  • 第四节 部位创伤手术
  • 参考文献
  • 第34章 创伤代谢
  • 第一节 能量代谢的有关概念与测定
  • 一、能量消耗的有关概念
  • 二、能量测定的方法及分类
  • 第二节 严重创伤引起的能量代谢改变
  • 一、严重创伤患者的能量代谢特点
  • 二、严重创伤时的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反应
  • 第三节 创伤后物质代谢改变
  • 一、糖代谢改变
  • 二、脂肪代谢改变
  • 三、蛋白质代谢改变
  • 四、创伤后维生素代谢的改变
  • 五、创伤后微量元素的代谢改变
  • 第四节 脓毒症的代谢改变
  •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改变
  • 二、糖代谢改变
  • 三、脓毒症时的脂肪代谢
  • 参考文献
  • 第35章 创伤营养学——大陆地区专家经验
  • 第一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需要
  • 一、创伤患者的能量需求
  • 二、氮的需求
  • 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
  • 四、三大营养素的分配
  • 第二节 创伤患者营养途径的选择
  • 一、肠外营养
  • 二、胃肠内营养
  • 第三节 创伤后器官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
  •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营养支持治疗
  • 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
  • 三、急性肝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
  • 四、心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
  • 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评价
  • 一、人体测量
  • 二、临床检查
  • 三、实验室检查
  • 四、免疫功能检查
  • 五、综合营养评定
  • 六、营养风险与筛查
  • 参考文献
  • 第36章 外伤营养学——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外伤的病理生理
  • 二、营养改变外伤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 三、创伤营养支持的基本施行原则
  • 四、不同种类的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7章 创伤感染及防治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感染(infection)
  • 二、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
  • 三、菌血症(bacteremia)
  • 四、毒血症(toxaemia)
  • 五、败血症(septicemia)
  • 六、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 七、脓毒症(sepsis)
  • 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 一、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演变
  • 二、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及入侵途径
  • 三、菌量计数的临床意义
  • 第三节 创伤后化脓性感染
  • 一、临床表现
  • 二、诊断
  •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 第四节 创伤后非芽胞厌氧菌感染
  • 一、病因
  • 二、临床特点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五节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
  •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防治
  • 第六节 创伤后破伤风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 三、预防
  • 四、治疗
  • 第七节 创伤后气性坏疽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 三、治疗
  • 四、预防
  • 第八节 创伤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 一、给药时机
  • 二、抗菌药物选择
  • 三、剂量
  • 四、疗程
  • 五、给药途径
  • 六、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38章 创伤微生物学
  • 一、创伤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
  • 二、创伤后微生物侵入人体的影响因素
  • 三、创伤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39章 创伤诊断学
  • 第一节 腹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实质性器官创伤
  • 二、腹部空腔器官创伤
  • 第二节 胸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 一、心脏及胸部大血管创伤
  • 二、血气胸及气管、肺创伤
  • 第三节 软组织、外周血管和外周神经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 一、软组织损伤
  • 二、周围血管损伤
  • 三、外周神经损伤
  • 第四节 骨折和关节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 一、骨折
  • 二、关节创伤
  •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 一、创伤性脑出血
  • 二、脑挫裂伤及脊髓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40章 分子创伤学
  • 第一节 分子创伤学概论
  • 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创伤学的概念
  • 二、分子创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三、分子创伤学研究有关的几个基础问题
  • 四、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在分子创伤学研究中的意义
  • 第二节 创伤反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一、创伤反应和创伤耐受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 二、创伤反应分子在创伤后的变化和作用
  • 三、创伤反应分子的表达和调控
  • 四、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
  • 第三节 创伤后细胞因子等在创伤预警和诊断中的意义
  • 一、细胞因子
  • 二、急性期蛋白
  • 三、miRNA
  • 四、其他分子
  • 第四节 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
  • 一、基因工程概念
  •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方法
  • 三、基因工程产品在创伤中的应用
  • 四、创伤的基因治疗
  • 第五节 创伤的医学预防
  • 一、创伤医学预防的基础
  • 二、创伤医学预防的措施
  • 三、创伤医学预防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41章 创伤护理概述及创伤护理基本原则
  • 第一节 创伤护理概述
  • 一、创伤护理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 二、创伤护理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 第二节 创伤护理的基本原则
  • 一、一体化原则
  • 二、时效性原则
  • 三、有序性原则
  • 四、动态性原则
  • 五、整体性原则
  • 六、个体化原则
  • 七、早期康复原则
  • 八、信息化管理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42章 创伤后心理障碍问题
  •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
  • 一、临床表现
  • 二、诊断
  • 三、鉴别诊断
  • 四、治疗
  •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一、临床表现
  • 二、诊断
  • 三、鉴别诊断
  • 四、治疗
  • 第三节 创伤相关的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一、应激源
  • 二、个体的易感性
  • 三、生物学基础
  • 参考文献
  • 第五篇 创伤医学各论
  • 第43章 交通伤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交通医学
  • 一、交通医学的定义
  • 二、交通医学内容简介
  • 第三节 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
  •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与定义
  • 二、道路交通伤的分类
  • 三、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简介
  • 第四节 铁路交通伤流行病学
  • 一、铁路交通事故概述
  • 二、铁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危险因素
  • 三、铁路交通伤的特点
  • 四、铁路道口事故
  • 第五节 航空交通伤流行病学
  • 一、空难原因与航空飞行安全
  • 二、航空交通伤特点
  • 第六节 水运交通伤流行病学
  • 一、水运交通事故的定义
  • 二、水运交通伤
  • 参考文献
  • 第44章 烧伤
  • 第一节 热烧伤
  • 一、烧伤的临床过程
  •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 三、现场急救
  • 四、烧伤的早期处理
  • 五、烧伤创面的处理
  • 六、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 七、常见内脏并发症的防治
  • 第二节 电烧伤和化学烧伤
  • 一、电烧伤
  • 二、化学烧伤
  • 参考文献
  • 第45章 多发伤
  • 第一节 多发伤的概论
  • 一、多发伤的定义
  • 二、易与多发伤混淆的其他相关的损伤概念
  • 三、多发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 四、创伤的发生机制
  • 五、多发伤病理生理反应
  • 六、多发伤的临床特征
  • 第二节 创伤严重度评估和评分系统
  • 一、院前评分
  • 二、院内评分
  • 第三节 多发伤的评估及救治
  • 一、现场评估
  • 二、多发伤的救治
  • 第四节 多发伤救治中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
  • 一、多发伤救治中的损伤控制手术理念
  • 二、损伤控制的理论基础
  • 三、损伤控制手术的适应证
  • 四、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手术策略
  • 五、损伤控制中的计划性再手术
  • 参考文献
  • 第46章 复合伤
  • 第一节 概论
  • 一、复合伤的定义
  • 二、复合伤的复合效应
  • 三、临床特征及诊断
  • 四、救治原则
  • 第二节 特殊复合伤
  • 一、烧伤复合伤
  • 二、烧冲复合伤
  • 三、化学性复合伤
  • 四、放射性复合伤
  • 五、创伤复合伤
  • 六、瓦斯爆炸复合伤
  • 参考文献
  • 第47章 颅脑创伤
  • 第一节 颅脑损伤受伤机制和伤情分类
  • 一、损伤方式
  • 二、损伤机制
  • 三、伤情分类
  • 第二节 原发性和继发性颅脑损伤
  • 一、头皮伤
  • 二、颅骨骨折
  • 三、脑损伤
  • 四、诊断要点
  • 五、治疗
  • 第三节 颅脑损伤并发症及后遗症
  • 一、颅骨骨髓炎
  • 二、脑膜炎
  • 三、脑脓肿
  • 四、脑膨出
  • 五、颅骨缺损
  • 六、外伤性癫痫
  • 七、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八、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
  • 九、脑创伤后综合征
  • 参考文献
  • 第48章 头部外伤病患之神经重症加护照顾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神经监测
  • 一、神经学检查及生理监测
  • 二、颅内压监测(ICP monitor)
  •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
  • 四、颈静脉窦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oxygen saturation,SjvO2)
  • 五、神经电生理监测(neurophysiology monitoring)
  • 六、脑部氧饱和度(brain oxygen saturation monitoring,rSO2)
  • 七、脑内氧分压(PbO2)、二氧化碳分压(PbCO2)及酸碱值(pH)的监测
  • 八、神经代谢监测(neurometabolic monitoring)
  • 第三节 颅内压及脑灌流压的操控
  • 一、脑灌流压的调控
  • 二、颅内高压之避免与处置
  • 第四节 处理颅内压升高的危急路径及步骤
  • 第五节 神经重症加护药物使用
  • 一、镇静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
  • 二、镇静剂
  • 三、止痛剂
  • 四、戒断症候群
  • 五、神经肌肉阻断剂
  • 第六节 严重头部外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49章 面部创伤
  • 第一节 诊断及评估
  • 一、病史及症状
  • 二、体格检查
  • 三、放射学检查
  • 第二节 面部创伤整形外科原则
  • 一、急诊生命支持
  • 二、急诊整形手术的原则
  • 第三节 面部创口处理
  • 一、麻醉
  • 二、局部冲洗
  • 三、清洗与消毒
  • 四、清创探查
  • 五、止血
  • 六、伤口闭合
  • 第四节 术后处理
  • 参考文献
  • 第50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处理
  • 一、窒息
  • 二、出血
  • 三、包扎
  • 四、运送
  • 五、防治感染
  •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 一、闭合性损伤
  • 二、开放性损伤
  • 三、特殊部位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特点
  •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
  • 一、牙损伤
  • 二、牙槽骨损伤
  • 三、上颌骨骨折
  • 四、下颌骨骨折
  • 五、颧骨、颧弓骨折
  • 六、颞下颌关节脱位
  • 参考文献
  • 第51章 眼部创伤
  • 第一节 眼外伤概述
  • 一、眼球结构的特殊性及眼外伤的严重性
  • 二、眼外伤的分类
  • 三、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 四、眼外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 五、眼外伤的防治
  • 第二节 机械性眼外伤
  • 一、眼眶创伤
  • 二、眼睑创伤
  • 三、泪器创伤
  • 四、眼球创伤
  • 五、眼外肌创伤
  • 第三节 眼部化学伤
  • 第四节 眼部热烧伤
  • 第五节 眼部辐射伤
  • 一、红外线损伤
  • 二、紫外线损伤
  • 三、电离辐射伤
  • 四、微波辐射伤
  • 参考文献
  • 第52章 耳部创伤
  • 第一节 概论
  • 一、病因及分类
  • 二、耳部创伤临床特点
  • 三、耳部创伤的处置
  • 第二节 外耳创伤
  • 一、应用解剖
  • 二、耳廓及外耳道外伤
  • 三、创伤后耳廓缺损的处理
  • 四、耳廓再造术
  • 五、外耳道狭窄
  • 第三节 中耳创伤
  • 一、应用解剖
  • 二、鼓膜外伤
  • 三、听骨链损伤
  • 四、中耳气压伤
  • 第四节 内耳创伤
  • 一、应用解剖
  • 二、内耳功能检查
  • 三、内耳气压性损伤
  • 四、声创伤
  • 第五节 颞骨骨折及面神经瘫痪
  • 一、颞骨及面神经解剖
  • 二、颞骨骨折
  • 三、外伤性面神经瘫痪
  • 参考文献
  • 第53章 鼻部创伤
  • 第一节 鼻应用解剖学
  • 一、外鼻
  • 二、鼻腔
  • 三、鼻窦
  • 第二节 鼻骨骨折
  • 一、临床表现
  • 二、检查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三节 鼻窦骨折
  • 一、上颌窦骨折
  • 二、额窦骨折
  • 三、筛窦骨折
  • 四、蝶窦骨折
  • 第四节 视神经管骨折
  • 一、临床表现
  • 二、诊断
  • 三、治疗
  • 第五节 脑脊液鼻漏
  •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
  • 四、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54章 咽喉部创伤
  • 第一节 咽部灼伤
  •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检查
  • 四、治疗
  • 第二节 喉部创伤
  • 一、闭合性喉外伤
  • 二、开放性喉外伤
  • 三、喉烫伤或烧灼伤
  • 四、喉插管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55章 颈椎损伤
  • 第一节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
  • 一、解剖特点
  • 二、损伤机制
  • 三、分型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二节 寰椎骨折
  • 一、解剖特点
  • 二、损伤机制
  • 三、分型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三节 齿状突骨折
  • 一、解剖特点
  • 二、损伤机制及骨折类型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
  • 五、治疗
  • 第四节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 一、解剖结构
  • 二、分类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
  • 五、治疗
  • 第五节 Hangman骨折
  • 一、解剖学特点
  • 二、受伤机制
  • 三、分类
  • 四、临床表现
  • 五、影像学表现
  • 六、诊断
  • 七、治疗
  • 第六节 颈椎爆裂骨折
  • 一、致伤机制
  • 二、临床表现
  • 三、治疗
  • 第七节 颈椎脱位与关节突关节骨折
  • 一、解剖特点
  • 二、损伤机制
  • 三、影像学表现
  • 四、临床症状
  • 五、治疗
  • 第八节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 一、发病机制
  • 二、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 三、影像学表现
  • 四、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56章 脊柱脊髓损伤
  • 第一节 脊髓与马尾神经损伤
  • 一、脊髓解剖特点
  • 二、脊髓损伤的分类及损伤机制
  • 三、脊柱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 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评定
  • 五、脊髓损伤的治疗
  • 六、脊柱脊髓损伤合并症的处理
  • 第二节 脊髓损伤的护理
  • 一、院前的急救护理
  • 二、入院后的护理
  • 三、手术前的护理
  • 四、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 第三节 脊髓损伤康复
  • 一、脊髓损伤与全身功能障碍的关系(表56-5)
  • 二、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的关系(表56-6)
  • 三、康复治疗时机
  • 四、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
  • 五、康复治疗方法
  • 六、康复治疗潜力
  • 七、康复治疗特色
  • 八、康复治疗展望
  • 第四节 颈胸段损伤
  • 一、解剖特点
  • 二、损伤机制
  • 三、分类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五节 胸椎损伤
  • 一、解剖特点
  • 二、损伤机制
  • 三、分类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六节 胸腰段损伤
  • 一、解剖特点
  • 二、致伤因素及机制
  • 三、分类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七节 骶尾椎损伤
  • 一、应用解剖
  • 二、损伤机制
  • 三、骶骨骨折
  • 四、尾骨骨折
  • 第八节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 一、病理生理
  • 二、症状与体征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九节 脊柱脊髓火器伤
  • 一、损伤机制
  • 二、分类
  • 三、临床特点
  • 四、诊断
  • 五、治疗
  • 六、脊柱脊髓火器伤预后
  • 参考文献
  • 第57章 胸部创伤
  • 第一节 肋骨骨折
  • 第二节 血胸
  • 第三节 气胸
  • 第四节 气管、主支气管损伤
  • 第五节 膈肌损伤
  • 第六节 肺损伤
  • 第七节 创伤性窒息
  • 参考文献
  • 第58章 胸腔镜手术在胸部创伤的角色
  • 一、简介
  • 二、在诊断上的应用
  • 三、在治疗上的应用
  • 四、并发症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59章 心脏外伤
  • 第一节 心脏及心包穿透伤
  • 一、心脏穿透伤的病理生理
  • 二、心脏创伤的诊断
  • 三、心脏创伤的治疗
  • 第二节 心脏钝性损伤
  • 一、心脏钝性损伤的病理生理
  • 二、心脏钝性损伤的诊断
  • 三、心脏钝性损伤的治疗
  • 第三节 胸部大血管损伤
  • 一、主动脉损伤
  • 二、锁骨下动脉损伤
  • 三、奇静脉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60章 肺损伤——大陆专家经验
  • 一、肺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二、肺损伤的治疗
  • 三、肺爆震伤
  •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五、空气栓塞
  • 点评
  • 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61章 食管及气管损伤
  • 第一节 食管损伤
  • 一、食管外伤
  • 二、食管腐蚀伤
  • 第二节 胸部气管及大支气管损伤
  • 一、气管及大支气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二、气管及大支气管损伤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62章 肝胆创伤
  • 第一节 肝脏损伤机制
  • 第二节 肝外伤的分类和分级
  • 第三节 肝外伤的影像学诊断
  • 一、肝外伤的超声检查
  • 二、肝外伤的CT检查
  • 第四节 肝外伤的治疗策略
  • 第五节 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
  • 一、非手术治疗
  • 二、远期处理
  • 第六节 肝外伤的介入治疗
  • 第七节 肝外伤的手术治疗
  • 一、肝外伤的手术指征
  • 二、损伤控制理论在肝外伤救治中的应用
  • 三、切口和控制出血
  • 四、肝周纱布填塞
  • 五、肝脏外伤确定性手术
  • 第八节 胆管系统外伤的处理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63章 脾脏损伤
  • 一、概述
  • 二、脾脏损伤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脾脏损伤分类、分级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鉴别诊断
  • 七、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64章 钝性脾脏外伤——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前言
  • 二、文献探讨
  • 三、钝性脾脏外伤
  • 四、脾脏血管栓塞术的争议
  • 五、脾脏血管栓塞术后并发症
  • 六、脾脏血管栓塞术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65章 胃及小肠损伤
  • 第一节 胃外伤
  • 一、概述
  • 二、分类及分级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
  • 五、治疗
  • 第二节 小肠及肠系膜外伤
  • 一、概述
  • 二、损伤原因和类型
  • 三、分级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66章 十二指肠及胰腺损伤
  • 第一节 十二指肠损伤
  • 一、十二指肠损伤概述
  • 二、十二指肠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 三、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症状
  • 四、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
  • 五、十二指肠损伤程度的判断
  • 六、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
  • 七、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八、十二指肠损伤的预后
  • 第二节 胰腺损伤
  • 一、胰腺损伤的分类
  • 二、胰腺损伤的临床表现
  • 三、胰腺损伤的诊断
  • 四、实验室检查
  • 五、胰腺损伤的严重度评估
  • 六、胰腺损伤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67章 结肠和直肠损伤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病因及检查
  • 一、损伤原因
  • 二、诊断
  • 第三节 手术处理原则
  • 一、手术方法选择
  • 二、腹腔内感染的防治
  • 第四节 结直肠不同部位损伤的处理
  • 一、结肠损伤
  • 二、直肠肛管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68章 泌尿系统损伤和男性生殖器损伤
  • 第一节 肾脏损伤
  • 一、肾脏的解剖
  • 二、肾脏损伤的机制
  • 三、肾损伤的分级与分类
  • 四、诊断
  • 五、治疗
  • 六、肾血管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 七、肾损伤的合并症处理及死亡率
  • 第二节 输尿管损伤
  • 一、病因
  • 二、病理生理
  • 三、诊断
  • 四、治疗
  • 五、预防
  • 第三节 膀胱损伤
  • 一、病因
  • 二、病理生理
  • 三、诊断
  • 四、治疗
  • 五、并发症
  • 第四节 尿道损伤
  • 一、病因
  • 二、病理生理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
  • 五、治疗
  • 六、并发症
  • 第五节 男性生殖器损伤
  • 一、阴茎损伤
  • 二、阴囊及内容物损伤
  • 三、前列腺、精囊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69章 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外伤病患
  • 一、前言
  • 二、急性肾损伤
  • 三、外伤与急性肾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70章 骨盆骨折
  • 一、概述
  • 二、应用解剖
  • 三、损伤机制
  • 四、骨盆骨折的急救流程
  • 五、骨盆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
  • 六、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技术
  • 七、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71章 体干穿刺伤的诊断与处置原则
  • 一、前言
  • 二、初步结果
  • 三、体干部穿刺伤病患紧急评估处置的原则
  • 四、急诊紧急开胸术
  • 五、穿刺伤或枪伤伤口的处置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72章 上肢损伤
  • 第一节 肩胛带损伤
  • 一、锁骨骨折
  • 二、肩胛骨骨折
  • 三、肩锁关节脱位
  • 四、胸锁关节脱位
  • 五、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
  • 第二节 肱骨近端骨折及盂肱关节脱位
  • 一、肱骨近端骨折
  • 二、盂肱关节脱位
  • 第三节 肱骨干骨折
  • 第四节 肱骨远端骨折
  • 第五节 肘关节创伤
  • 一、解剖
  • 二、尺骨鹰嘴骨折
  • 三、尺骨冠突骨折
  • 四、桡骨头骨折
  • 五、肘关节脱位
  • 六、肘关节恐怖三联症
  • 第六节 前臂骨折
  • 一、普通前臂骨折
  • 二、Galeazzi骨折
  • 三、Monteggia骨折
  • 第七节 桡骨远端骨折
  • 一、解剖
  • 二、骨折分类
  • 三、手术适应证
  • 四、非手术治疗
  • 五、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73章 手及腕部损伤
  • 第一节 手部开放性创伤急救原则
  • 一、现场处理和转运
  • 二、创伤的类型及特点
  • 三、手部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原则
  • 第二节 清创与创面闭合
  • 一、清创术
  • 二、皮片移植
  • 三、皮瓣修复
  • 第三节 特殊类型损伤
  • 一、皮肤撕脱伤
  • 二、高压注入伤
  • 三、热挤压伤
  • 四、人畜咬伤
  • 第四节 手部肌腱损伤
  • 一、概述
  • 二、肌腱修复技术
  • 三、自体肌腱游离移植
  • 四、腱鞘和滑车的修复重建
  • 五、同种异体肌腱移植
  • 六、屈肌腱损伤修复
  • 七、伸肌腱损伤修复
  • 八、特殊部位肌腱损伤及治疗方法
  • 第五节 手腕部骨折
  • 一、概述
  • 二、掌骨骨折
  • 三、指骨骨折
  • 四、腕舟状骨骨折
  • 参考文献
  • 第74章 下肢骨折与脱位
  • 第一节 髋关节脱位
  • 一、髋关节周围解剖
  • 二、髋关节后脱位
  • 三、髋关节前脱位
  • 第二节 股骨骨折
  • 一、股骨颈骨折
  •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
  • 三、股骨干骨折
  • 第三节 踝关节韧带损伤及关节不稳
  • 第四节 足部骨折
  • 一、距骨骨折
  • 二、跟骨骨折
  • 三、Lisfranc损伤(涉及跖跗关节复合体的骨性或韧带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75章 膝关节创伤
  • 第一节 膝关节周围骨折
  • 一、股骨远端骨折
  • 二、髌骨骨折
  • 三、胫骨平台骨折
  • 第二节 膝部韧带损伤
  • 一、膝部韧带损伤的分类
  • 二、膝部韧带损伤的检查、诊断和功能评定
  • 三、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 四、前交叉韧带损伤
  • 五、后交叉韧带损伤
  • 六、膝关节脱位
  • 七、治疗
  • 第三节 髌股关节不稳
  • 第四节 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的损伤
  • 一、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
  • 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 三、马赛克自体骨软骨移植成形术
  • 四、关节清理术和微骨折治疗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 五、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
  • 六、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缝合术
  • 七、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
  • 参考文献
  • 第76章 踝部骨折脱位
  • 一、踝关节骨折脱位概述
  • 二、踝关节的解剖
  •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 四、踝关节损伤分类
  • 五、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
  • 六、踝关节骨骺损伤
  • 七、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
  • 八、陈旧性踝关节骨折与脱位
  • 参考文献
  • 第77章 周围神经损伤
  • 第一节 概论
  •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
  • 二、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 三、神经损伤的分类
  • 四、神经损伤的致病因素
  • 五、临床表现与诊断
  • 六、治疗
  • 第二节 上肢神经损伤
  • 一、臂丛神经损伤
  • 二、桡神经损伤
  • 三、正中神经损伤
  • 四、尺神经损伤
  • 第三节 下肢神经损伤
  • 一、坐骨神经损伤
  • 二、腓总神经损伤
  • 三、胫神经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78章 体表软组织损伤
  • 第一节 软组织损伤的分类
  • 一、按伤口的致伤机制分类
  • 二、按伤口的污染程度分类
  • 三、按皮肤是否完整分类
  • 四、按软组织损伤的变化过程分类
  • 五、按伤情程度
  • 第二节 紧急处理措施
  • 一、初步评估伤情
  • 二、控制外出血
  • 三、保护伤口
  • 四、固定和转运
  • 第三节 特殊检查
  • 一、影像学检查
  • 二、实验室检查
  • 三、探查性手术
  • 第四节 诊断、评分和分型
  • 一、原发伤
  • 二、合并伤
  • 第五节 治疗
  • 一、控制出血
  • 二、抗休克治疗
  • 三、清创手术
  • 四、负压封闭引流术
  • 五、药物治疗
  • 六、伤口换敷
  • 七、其他治疗
  • 第六节 软组织损伤的并发症及防治
  • 一、休克
  • 二、感染
  • 三、挤压综合征
  • 四、骨筋膜室综合征
  • 五、MODS
  • 参考文献
  • 第79章 全身血管损伤
  • 第一节 血管损伤概述
  • 一、血管损伤的原因
  • 二、血管损伤的分类
  • 三、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
  • 四、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血管损伤的并发症
  • 六、血管损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七、血管损伤的救治
  • 第二节 腹部大血管损伤
  • 一、腹部大血管损伤概述
  • 二、腹膜后血管的Feliciano分区
  • 三、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 四、腹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断
  • 五、腹部大血管损伤的治疗
  • 第三节 四肢血管损伤
  • 一、主要伤型及致伤机制
  • 二、血管损伤病理分类及临床表现
  • 三、四肢血管伤的诊断
  • 四、四肢血管伤的救治
  • 五、肢体血管损伤的腔内治疗
  • 第四节 医源性血管损伤
  • 一、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 二、医源性血管损伤分类
  • 三、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
  • 参考文献
  • 第80章 现代战伤特点及早期救治
  • 一、前言
  • 二、现代常规武器概述
  • 三、现代常规武器致伤机制与特点
  • 四、现代战伤早期救治原则与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81章 (冷)冻(损)伤
  • 第一节 非冻结性冷伤
  • 一、冻疮
  • 二、战壕足和水浸足(手)
  • 第二节 冻结性冷伤
  • 一、冻结性冷伤对机体造成的影响
  • 二、局部冻结性冷伤(冻伤)
  • 三、全身冻结性冷伤(冻僵)
  • 四、治疗
  • 五、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82章 运动性损伤
  • 第一节 半月板损伤
  • 一、半月板的结构及功能
  • 二、半月板损伤机制
  • 三、半月板损伤的诊断
  • 四、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
  • 一、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与功能
  • 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
  • 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
  • 四、治疗
  • 第三节 后交叉韧带损伤
  • 一、后交叉韧带的解剖与功能
  • 二、后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
  • 三、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
  • 四、治疗
  • 第四节 膝内侧韧带损伤
  • 一、膝内侧韧带的解剖与功能
  • 二、膝内侧韧带损伤的机制
  • 三、膝内侧副韧带的诊断及分类
  • 四、治疗
  • 五、术后处理
  • 第五节 膝后外侧角损伤
  • 一、解剖与生物学功能
  • 二、损伤机制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六节 肩锁关节损伤
  • 一、解剖结构特点
  • 二、损伤机制
  • 三、肩锁关节损伤的分类
  • 四、治疗
  • 第七节 肩袖损伤
  • 一、肩袖的解剖及功能
  • 二、肩袖损伤原因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八节 尺侧副韧带损伤
  • 一、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和功能
  • 二、尺侧副韧带的损伤机制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九节 网球肘
  • 一、病因病理
  • 二、诊断
  • 三、治疗
  • 第十节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 一、解剖概述
  • 二、损伤的原因及分型
  • 三、诊断
  • 四、治疗
  • 第十一节 关节软骨损伤
  • 一、关节软骨的解剖与功能
  • 二、关节软骨损伤机制
  • 三、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
  • 四、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83章 突发灾害性创伤(地震,工矿事故等)
  • 第一节 突发灾害的定义及影响
  • 一、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 二、突发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口健康的影响
  • 第二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特点
  • 第三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应急救援体系概述
  • 第四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现场急救模式和原则
  • 一、各国突发灾害现场急救模式的特点
  • 二、突发灾害性创伤现场急救的原则
  • 第五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院内急救模式
  • 一、欧洲国家创伤院内急救模式
  • 二、北美地区创伤院内急救模式
  • 三、亚洲地区创伤院内急救模式
  • 第六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后勤保障
  • 参考文献
  • 第84章 毒蛇咬伤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五、诊断
  • 六、治疗
  • 七、预后
  • 八、预防与自救
  • 参考文献
  • 第85章 昆虫叮(螫)伤与动物咬伤
  • 第一节 昆虫叮(螫)伤
  • 一、蜘蛛咬伤
  • 二、蜜蜂和黄蜂螫伤
  • 第二节 动物咬伤
  • 一、哺乳动物咬伤(狂犬病)
  • 二、水生动物蜇咬伤
  • 参考文献
  • 第86章 台湾地区毒蛇咬伤与蛇毒蛋白的研究
  • 一、绪论
  • 二、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讨论
  • 三、台湾六大毒蛇分类与分布介绍
  • 四、蛇咬伤的医疗及急救处置原则
  • 五、台湾毒蛇蛇毒蛋白的生理生化研究
  • 六、台湾蛇毒基础研究成就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87章 自伤和自杀损伤
  • 第一节 自伤行为
  • 一、自伤的概念和分类
  • 二、自伤相关概念辨析和诊断
  • 三、自伤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 四、自伤者的身心特征和行为动机
  • 五、急诊急救处理
  • 六、创伤救治
  • 七、身心治疗干预
  • 第二节 自杀损伤
  • 一、自杀的概念及分类
  • 二、自杀的影响因素及鉴定方法
  • 三、自杀过程
  • 四、自杀方式
  • 五、自杀的救助
  • 六、自杀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六篇 创伤并发症
  • 第88章 失血性休克——大陆地区专家经验
  • 第一节 创伤引起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 第二节 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 二、微循环改变
  • 三、体液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改变
  • 四、细胞代谢改变
  • 五、内脏器官功能损害
  • 第三节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 一、休克代偿期
  • 二、休克抑制期
  • 第四节 失血性休克的分级
  • 第五节 失血性休克的监测
  • 一、一般指标
  • 二、血流动力学指标
  • 三、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 四、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
  • 五、动脉血气分析
  • 六、碱缺失
  • 七、动脉血乳酸
  • 八、胃肠黏膜内pH
  • 九、出凝血功能
  • 第六节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 一、控制出血
  • 二、维持气道畅通和吸氧
  • 三、补充血容量
  • 四、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 五、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 八、细胞保护药物
  • 参考文献
  • 第89章 出血性休克——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前言
  • 二、生理病理变化
  • 三、主要出血来源
  • 四、出血量的分级
  • 五、休克评估
  • 六、急救复苏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90章 出血和凝血
  • 第一节 出血
  • 一、出血的方式
  • 二、出血的原因
  • 三、常见并发症
  • 四、院前急救措施
  • 第二节 凝血
  • 一、正常凝血机制
  • 二、凝血途径
  • 三、创伤性凝血病
  • 第三节 出血和凝血的监测
  • 一、出血的监测
  • 二、凝血功能的监测
  • 三、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
  • 第四节 院内救治
  • 一、损伤控制理论
  • 二、病因治疗
  • 三、自体血回输
  • 参考文献
  • 第91章 脓毒性休克
  • 第一节 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第二节 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
  • 一、炎症反应失控
  • 二、免疫功能障碍
  •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 第三节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 一、液体复苏
  • 二、血管加压药物
  • 三、糖皮质激素
  • 四、活化蛋白C
  • 五、抗感染药物
  • 六、中药提取物
  • 参考文献
  • 第92章 创伤脓毒症
  • 第一节 脓毒症相关概念及定义
  • 一、概述
  • 二、概念及定义
  • 三、临床意义
  • 第二节 发病机制
  • 第三节 脓毒症诊断新标准及分阶段诊断系统
  • 第四节 脓毒症治疗新指南
  • 参 考 文 献
  • 第93章 中毒性休克
  • 一、发病机制
  • 二、病理生理
  • 三、中毒性休克的分期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七、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94章 心功能不全
  • 一、概念
  • 二、病理生理
  • 三、病因及诱因
  • 四、临床表现
  • 五、辅助检查
  •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七、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95章 创伤后腹腔高压症及腹腔间隙综合征
  • 一、创伤后腹腔高压症及腹腔间隙综合征相关概念及病因
  • 二、创伤后腹腔高压症及腹腔间隙综合征病理生理
  • 三、腹腔高压症及腹腔间隙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断
  • 四、腹腔高压症及腹腔间隙综合征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96章 呼吸功能不全
  • 一、病因及病理机制
  • 二、诊断
  • 三、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97章 急性肾功能不全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四、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98章 急性胃肠道功能不全
  • 一、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概念
  • 二、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断评分
  • 三、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 五、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99章 急性肝功能不全
  • 一、病因
  • 二、病理学改变
  • 三、发病机制
  • 四、实验室检查
  • 五、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 六、诊断
  • 七、鉴别诊断
  • 八、治疗
  • 九、预后
  • 参考文献
  • 第100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
  • 第二节 PTSD的发病机制
  • 一、神经生物学说
  • 二、脑结构学说
  • 三、基因学说
  • 第三节 PTSD的影响因素
  • 一、PTSD的影响因素
  • 二、创伤性因素
  • 三、创伤后因素
  • 四、创伤前因素
  • 第四节 PTSD的诊断和分型
  • 一、诊断及评估
  • 二、分型
  • 三、鉴别诊断
  • 第五节 PTSD的各个阶段
  • 第六节 PTSD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 一、早期评估
  • 二、早期干预
  • 三、治疗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101章 烧伤愈后严重瘢痕形成
  • 第一节 概述
  • 一、瘢痕概念
  • 二、皮肤瘢痕
  • 三、历史和现状
  • 四、临床特点
  • 第二节 组织修复与瘢痕形成的病理生理
  • 一、皮肤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过程
  • 二、皮肤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机制
  • 三、皮肤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微观影响因素
  • 四、皮肤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宏观影响因素
  • 五、瘢痕形成机制的真皮“模板缺损”学说
  • 六、瘢痕疙瘩发生的肿瘤源性学说
  • 七、皮肤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方向
  • 第三节 瘢痕的分类与诊断
  • 一、瘢痕的分类
  • 二、诊断要求、内容和模式
  • 三、诊断方法
  • 四、增生性瘢痕发展分期、增生程度评价
  • 五、增生性瘢痕挛缩程度分度
  • 六、瘢痕疙瘩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
  • 七、鉴别诊断
  • 八、常见瘢痕的诊断要点
  • 第四节 瘢痕的预防
  • 一、瘢痕形成前的预防
  • 二、瘢痕形成期的预防
  • 第五节 瘢痕的非手术治疗
  • 一、激光疗法
  • 二、冷冻治疗
  • 三、放射疗法
  • 四、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
  • 五、中医中药
  • 六、分子治疗
  • 第六节 瘢痕的手术治疗
  • 一、适应证
  • 二、手术时机
  • 三、手术方案制订原则
  • 四、瘢痕治疗常用手术方法
  • 五、各种类型瘢痕的手术治疗原则和方法
  • 第七节 瘢痕的综合治疗与动态综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102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 第一节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定义
  • 第二节 毛细血管解剖
  • 第三节 病因
  • 一、细胞因子介导
  • 二、血管内皮损伤
  • 三、继发性因素
  • 第四节 发病机制和过程
  • 一、参与介质
  • 二、发病过程
  • 第五节 临床表现
  • 第六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二、鉴别诊断
  • 第七节 治疗
  • 一、治疗原发病
  • 二、控制出血、积极抗休克
  • 三、早期积极控制炎症
  • 四、慎用血管活性药物
  • 五、CLS的液体治疗
  • 六、液体治疗中的循环监测
  • 七、分期治疗
  • 八、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 九、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药物
  • 十、呼吸支持
  • 十一、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第八节 预防
  • 一、特布他林(β2 受体激动剂)
  • 二、血浆
  • 三、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PDE4)
  • 四、蛋白酶抑制剂
  • 五、抗氧化剂
  • 六、前列腺素 E1(PGE1)
  • 七、嗜铬蛋白 A(CgA)
  • 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 九、干扰素 -β(IFN-β)
  • 参考文献
  • 第103章 创伤并发症的护理
  • 第一节 总论
  • 一、创伤的定义
  • 二、创伤的分类
  • 三、创伤的病理生理
  • 四、创伤的临床表现
  • 五、创伤复苏的临床路径
  • 六、创伤的并发症
  • 七、重症创伤患者的监护
  • 第二节 创伤并发症的护理
  • 一、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 二、脓毒症的护理
  • 三、ARDS的护理
  • 四、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 五、急性肾衰竭的护理
  • 六、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护理
  •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问题
  • 八、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 参考文献
  • 第七篇 创伤修复、重建与再生
  • 第104章 创伤修复基本概念
  • 一、概述
  • 二、创伤修复基本概念
  • 参考文献
  • 第105章 创伤修复的病理生理
  • 一、创面修复过程中经历的各阶段
  • 二、创面修复过程中相关系统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第106章 创伤修复的生化
  • 第一节 创伤修复的主要过程
  • 一、引言
  • 二、局部炎症阶段
  • 三、细胞增殖分化及肉芽组织形成
  • 第二节 细胞间质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 一、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
  • 二、细胞间质对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蛋白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 一、结构性糖蛋白与创伤修复
  • 二、蛋白聚糖与创伤修复
  • 三、胶原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 第四节 多肽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 一、多肽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和分化
  • 二、多肽生长因子与胶原的合成、分泌及更新
  • 第五节 溃疡创面组织及伤口液的生化测定
  • 一、激光多普勒技术测伤口血流量
  • 二、伤口液的收集及性质
  • 三、伤口组织活检
  • 四、小腿慢性溃疡生物化学参数的评估
  • 五、伤口活性因子测定
  • 六、伤口的抑制因子
  • 第六节 创伤修复生化类新药及研究
  • 一、烧伤治疗
  • 二、消化道溃疡的治疗
  • 三、多种难愈合创面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107章 创伤修复的营养及代谢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创伤后的代谢变化
  • 第三节 蛋白质与创伤愈合
  • 一、多肽类生长因子与创伤愈合
  • 二、氨基酸与创伤愈合
  •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与创伤愈合
  • 第五节 脂肪与创伤愈合
  • 第六节 维生素与创伤愈合
  • 一、维生素C与创伤愈合
  • 二、复合维生素B与创伤愈合
  • 三、维生素A与创伤愈合
  • 四、维生素K与创伤愈合
  • 五、维生素E与创伤愈合
  • 第七节 必需微量元素与创伤愈合
  • 一、锌与创伤愈合
  • 二、铁与创伤愈合
  • 三、铜与创伤愈合
  • 四、硒与创伤愈合
  • 五、其他微量元素与创伤愈合
  • 第八节 激素与创伤愈合
  • 一、糖皮质激素与创伤愈合
  • 二、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激素与创伤愈合
  • 三、生长激素与创伤愈合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108章 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
  • 一、创伤修复的基本分子活动
  • 二、调控创伤修复的重要生长因子
  • 三、创伤修复的基因学
  • 四、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内信号对相关基因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109章 影响创伤愈合的几种因素
  • 一、概述
  • 二、全身因素
  • 三、局部因素
  • 四、特殊条件对损伤修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110章 慢性难愈合创面
  • 一、难愈创面的概念
  • 二、创面难愈的发病机制、特点和诊断
  • 三、难愈创面的治疗原则和手段
  • 参考文献
  • 第111章 组织创伤与再生医学
  • 一、再生医学的概念
  • 二、再生医学的范畴
  • 三、再生医学的研究内容
  • 四、再生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五、中国大陆地区再生医学的主要进展
  • 六、中国大陆地区再生医学研究发展战略目标
  • 参考文献
  • 第112章 基因库
  • 第一节 基因库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 一、基因与基因库的相关概念
  •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基因库
  • 三、人类基因组数据库
  • 四、基因库对医学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基因库与创伤研究
  • 一、创伤基因表达谱数据库
  • 二、创伤相关基因多态性数据库
  • 第三节 基因多态性与创伤临床救治
  • 参考文献
  • 第113章 创伤治疗的用血管理
  • 第一节 输血科(血库)机构和制度
  • 一、输血科(血库)机构
  • 二、输血科(血库)设施、设备配置
  • 三、输血科(血库)制度建设
  • 第二节 输血科(血库)人员编配及业务范围
  • 一、输血科人员配置
  • 二、输血科人员构成
  • 第三节 临床用血管理
  • 一、临床用血管理的组织
  • 二、临床用血管理的职责
  •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内容
  • 第四节 输血科(血库)质量控制
  • 一、无偿献血宣传教育质量控制管理
  • 二、血液采集、运输及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 三、血液检测和配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四、血液发出后的质量控制管理
  • 五、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 六、强化血液质控管理实践
  • 参考文献
  • 第114章 用于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治疗的干细胞库
  • 第一节 对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
  • 一、美国对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
  • 二、欧盟对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
  • 三、我国对干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
  • 第二节 干细胞治疗产品的国际标准
  • 一、AABB细胞治疗标准
  • 二、FACT细胞治疗标准
  • 第三节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库
  • 一、组织和人员
  • 二、设施、清洁及环境监测
  • 三、设备
  • 四、细胞/组织供者及物料管理
  • 五、标准操作规程及文件控制体系
  • 六、质量体系
  • 七、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移植效果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115章 组织库(骨库、皮库、眼库等)
  • 一、骨库
  • 二、皮库
  • 三、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116章 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护理
  • 第一节 伤口敷料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伤口敷料特点
  • 一、理想伤口敷料的功能
  • 二、伤口敷料的分类
  • 第三节 敷料选择及应用的临床研究
  • 一、接触性敷料
  • 二、被动性敷料
  • 三、互动性敷料
  • 四、主动性敷料
  • 五、抗菌性敷料
  • 六、真空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 参考文献
  • 第117章 护士在伤口护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 第一节 伤口护士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结果
  • 第二节 伤口护士定义
  • 一、高级临床专科护士
  • 二、专科护士
  • 三、临床护理专家
  • 第三节 国外伤口治疗学术团体的概况
  • 一、欧洲慢性伤口管理委员会
  • 二、美国伤口管理学院
  • 三、造口及失禁护士协会
  • 四、美国压疮顾问协会
  • 第四节 国外伤口护理的工作模式
  • 第五节 国内伤口护理的工作模式
  • 一、护理部直接领导下的伤口工作模式
  • 二、挂靠在某一专科下的伤口工作模式
  • 三、以门诊伤口治疗中心为主的伤口治疗模式
  • 四、健康教育中心或专科护理中心下的工作模式
  • 五、三级阶梯式伤口治疗工作模式
  • 第六节 伤口护士在伤口治疗中的角色与作用
  • 一、临床伤口护理专家
  • 二、教育者
  • 三、研究者
  • 四、管理者
  • 五、顾问者
  • 六、评估者
  • 七、个案管理者
  • 八、沟通联络者
  • 九、变革者
  • 十、团队建设者
  • 十一、组织者
  • 第七节 我国伤口护士未来的发展趋势
  • 一、不断完善伤口护士教育体制
  • 二、清晰界定伤口专科护士角色和职能
  • 三、积极参与和协调多学科协作与发展
  • 四、建立伤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标准指标
  • 五、建立适合国情的伤口护士管理模式
  • 第八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18章 组织工程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一节 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
  • 一、组织工程学的建立与发展
  • 二、组织工程学基本原理及研究方向
  • 第二节 组织工程产品的临床应用
  • 一、组织工程皮肤
  • 二、组织工程软骨
  • 三、组织工程骨组织
  • 四、组织工程角膜
  • 五、组织工程肌腱
  • 六、组织工程血管
  • 七、组织工程黏膜
  • 八、其他组织工程器官
  • 九、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八篇 创伤康复
  • 第119章 创伤康复评定
  • 第一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
  • 第二节 肌力评定
  • 一、徒手肌力检查法
  • 二、等速运动肌力评定法
  • 第三节 平衡功能评定
  • 第四节 步态分析
  • 一、正常步态
  • 二、步态分析方法
  • 第五节 疼痛评定
  • 第六节 感觉功能评定
  • 一、浅感觉检查
  • 二、深感觉检查
  • 三、复合感觉检查
  • 第七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 第八节 关节功能的综合评定
  • 一、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
  • 二、HSS肘关节功能评分
  • 三、Cooney腕关节评分(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
  • 四、JOA髋关节评分
  • 五、HSS膝关节功能评分
  • 六、Phillips踝关节功能评分
  • 参考文献
  • 第120章 创伤康复技术
  • 第一节 体能康复
  • 一、营养及营养补充剂
  • 二、体能锻炼
  • 第二节 功能康复
  •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 二、肌力增强训练
  • 三、平衡能力训练
  • 四、步行能力和步态训练
  • 五、物理因子治疗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 六、矫形支具在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 七、作业疗法
  • 第三节 心理康复
  • 一、心理治疗的原则
  • 二、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 三、创伤残疾的心理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121章 骨关节功能康复
  • 第一节 骨关节创伤康复团队组织形式
  • 第二节 骨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 第三节 骨关节功能的中后期康复
  • 第四节 常见骨关节创伤的康复
  • 一、肩部创伤的康复
  • 二、肘部创伤的康复
  • 三、腰部创伤的康复
  • 四、膝部创伤的康复
  • 五、踝部创伤的康复
  • 第五节 骨关节创伤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
  • 一、静脉血栓形成
  • 二、异位骨化
  • 三、创伤后关节僵硬
  • 四、创伤性关节炎
  • 参考文献
  • 第122章 烧伤(愈合)功能康复
  • 一、烧伤康复的目的和内容
  • 二、康复宣教
  • 三、烧伤康复的综合疗法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123章 创伤康复护理
  • 第一节 四肢骨与关节创伤的康复护理
  • 第二节 周围血管伤的康复护理
  • 第三节 周围神经伤的康复护理
  • 第四节 断肢(指)再植的康复护理
  • 第五节 创伤性截肢的康复护理
  • 第六节 脊柱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
  • 参考文献
  • 第九篇 创伤医学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4章 救治器材
  • 第一节 包扎器材
  • 一、包扎器材的发展概况
  • 二、包扎器材的分类
  • 三、几种主要包扎器材
  • 第二节 止血器材
  • 一、止血器材的发展概况
  • 二、止血器材的分类
  • 三、几种主要的止血器材
  • 第三节 固定器材
  • 一、固定器材的发展概况
  • 二、固定器材的分类
  • 三、几种主要固定器材
  • 第四节 复苏器材
  • 一、复苏器材的发展概况
  • 二、复苏器材的分类
  • 三、几种主要复苏器材
  • 第五节 手术及配套器材
  • 一、手术及配套器材的发展概况
  • 二、几种主要手术及配套器材
  • 第六节 理疗器材
  • 一、理疗器材的发展概况
  • 二、几种主要理疗器材
  • 参考文献
  • 第125章 通讯器材——创伤急救通讯器材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创伤急救通讯器材的现状
  • 一、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
  • 二、iDEN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
  • 三、GoTa开放式集群架构系统
  • 四、GT800专业数字集群系统
  • 五、集群通信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三节 创伤急救通讯器材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远程医疗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
  • 一、远程医疗在灾害救护中的应用
  • 二、远程医疗在意外(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 三、远程医疗在战场救护中的应用
  • 四、远程医疗在社区家庭急救中的应用
  • 第五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126章 转运途径——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由现场至医疗院所
  • 二、医疗院所间互转
  • 第127章 微创外科学——大陆地区专家经验
  • 一、腹腔镜在外伤中的应用
  • 二、腹腔镜手术对外伤患者各系统的影响
  • 三、胸腔镜在诊治胸部外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128章 微创外科学——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简介
  • 二、手术适应证
  • 三、手术准备及步骤
  • 四、标准化的检查程序
  • 五、手术成效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129章 创伤疼痛医学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创伤疼痛的流行病学
  • 第三节 创伤疼痛的机制
  • 一、外周机制
  • 二、中枢机制
  • 第四节 创伤疼痛的危害
  • 第五节 创伤疼痛的分类
  • 第六节 创伤疼痛的评估
  • 一、问诊
  • 二、体格检查
  • 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 第七节 创伤疼痛的治疗
  • 一、创伤后疼痛治疗的基本问题
  • 二、创伤后疼痛的药物治疗
  • 三、神经阻滞治疗
  • 四、介入治疗
  • 五、物理治疗及替代疗法
  • 六、心理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130章 移植免疫学
  •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
  •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分子基础
  • 二、同种异体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学基础
  • 三、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 四、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的发展
  • 一、皮质类固醇
  • 二、抗代谢药物
  • 三、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
  • 四、mTOR抑制剂
  • 五、抗体及抗淋巴细胞制剂
  • 六、其他新型免疫抑制剂
  • 第三节 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治疗
  • 一、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 二、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 三、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 四、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 五、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 第四节 移植免疫耐受
  • 一、移植免疫耐受理论
  • 二、免疫嵌合理论
  • 三、诱导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131章 灾害医学概论
  • 第一节 灾害的定义
  • 一、灾害的概念
  • 二、灾害分类
  • 三、灾害的危害与分级
  • 四、灾害周期理论
  • 第二节 灾害医学的概念与特点
  • 一、灾害医学的发展史
  • 二、灾害医学的概念
  • 三、灾害医学的范畴与任务
  • 四、灾害医学救治的特点
  • 五、灾害医学救治的意义
  • 第三节 灾害医学中的能力建设
  • 一、灾害医学救治的组织与管理
  • 二、救灾医疗人员的能力建设
  • 三、其他能力建设
  • 第四节 灾害医学现场救治的原则与流程
  • 一、灾害医学现场救治的原则
  • 二、灾害医学救治的流程
  • 第五节 灾害医学的基本技能
  • 一、迅速对伤情作出正确判断与分类
  • 二、现场抢救的主要内容
  • 三、灾害医学急救常见基本技术规范
  • 第六节 灾害医学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第132章 灾害护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灾害护理的基本概况
  • 一、灾害护理的概念
  • 二、灾害护理的内容及主要任务
  • 三、灾害护理的特点及灾害护理的意义
  • 第二节 灾害护理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灾害护理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灾害护理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灾害护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一、发展灾害护理的必要性
  • 二、灾害护理的展望
  • 第四节 灾害护理的发展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133章 远程医学在灾难应急救治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灾难远程医学的必要性和应用需求
  • 一、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
  • 二、我国灾难医学救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三、灾难远程医学的必要性
  • 四、灾难远程医学的应用需求
  • 五、灾难远程医学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远程医学概念和作用
  • 一、远程医学定义与内涵
  • 二、远程医学发展历程
  • 三、我国远程医学发展现状
  • 四、远程医学服务的内容
  • 五、远程医学服务的特点
  • 第三节 灾难远程医学平台的构建
  • 一、平台建设原则
  • 二、平台功能结构
  • 三、平台总体架构
  • 四、关键技术
  • 第四节 灾难医学数据库的建设
  • 一、灾难医学数据库的建设目的
  • 二、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 三、灾难医学数据库的构建
  • 四、建设策略与建议
  • 第五节 灾难远程医学的应用
  • 一、应急组织管理与决策支持
  • 二、伤病员伤情信息采集与检伤分类
  • 三、远程会诊服务
  • 四、危重症患者现场远程监护
  • 五、转运途中的远程医疗服务
  • 六、灾后防疫和防病
  • 七、灾后远程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
  • 八、灾后远程医疗帮带
  • 第六节 灾难远程医学的组织与管理
  • 一、远程医学业务的开展
  • 二、临床会诊的开展
  • 三、远程影像会诊
  • 四、远程培训
  • 第七节 远程医学介入灾难医学救援的展望
  • 一、促进灾难医学救援装备的标准化和移动化
  • 二、推动灾难医学救治的专科化和业务的全覆盖
  • 三、推动国家级灾难医学数据库及数据中心建立
  • 四、提升灾难医学救援的智能化水平
  • 参考文献
  • 第134章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
  • 一、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的基本构成
  • 二、手术导航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 三、影像导航技术工作原理及过程
  • 四、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 五、微创化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必将是未来外科发展的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135章 处理外伤病员常见的法律问题——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 一、医疗契约与接受治疗与否之权利
  • 二、告知后同意法则与其例外
  • 三、当伤员未成年或意识昏迷时,谁可代签同意书?
  • 四、转诊之义务与流程
  • 五、外伤伤员之通报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