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8千字
字数
2021-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本书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坚实底色,全面深度解析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历史必然性。
内容简介
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发表社论《祝上海解放》,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为何这么说?
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讯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六大因素相互支撑,构成上海的独特性。本书视角新颖、史料扎实、图文并茂、文笔生动,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通俗读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上海,光明的摇篮
- 第一章 中国特大城市与工人阶级大本营
- 一、 上海,中国特大城市
- 二、 全国多功能经济中心
- 三、 上海工人阶级特点
- 第二章 庞大的交通与邮政电信网络
- 一、 水路交通优越
- 二、 陆路交通便捷
- 三、 市内交通发达
- 四、 邮电网络完备
- 第三章 政治缝隙与自觉利用
- 一、 租界设立与沿革
- 二、 “国中之国”形成
- 三、 畸形的安全“孤岛”
- 四、 自觉利用管理缝隙
- 第四章 移民社会与群英荟萃
- 一、 高度异质的陌生人社会
- 二、 同乡网络的有效利用
- 三、 华洋混处与复杂的国际联系
-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基地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盛况
- 一、 新型文化人集聚
- 二、 陈独秀与上海
- 三、 《新青年》吹响号角
- 四、 马克思主义传播盛况
- 第六章 为什么是法租界?
- 一、 法租界独特之处
- 二、 环龙路44号
- 三、 精英聚集区
- 第七章 从这里诞生
- 一、 共产国际高度重视上海
- 二、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
- 三、 中共一大召开
- 四、 毛泽东与陈独秀晤谈的历史意义
- 结语
- 附录 1919—1922年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