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学者深度考察非洲历史典范之作,为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非洲。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非洲研究专家李安山教授从中国视角观察和分析非洲现代历史的著作,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意义重大。一方面为中非交往提供了知识参照系,另一方面满足了广大民众对非洲历史的兴趣。

本书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四个部分,探讨了非洲政治,包括非洲早期发展与改革、遭受殖民统治与非殖民化进程、独立后的非洲政治、非洲民主化等;分析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包括早期经济困境、现代化起步、波折的经济发展、西方援助、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合作等;分析非洲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和面临的困难,包括文化源流、非殖民化文化实践、现代非洲历史学派、非洲哲学等;并对有关国家民族建构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个案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非洲现代史(上)
  • 前言
  • 绪论
  • 一、“现代化”理论、世界历史与非洲
  • 二、非洲文明:被人遗忘的历史
  • 三、被称为“奴隶”的非洲人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 四、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废除
  • 第一部分 政治
  • 第一章 历史的自觉:非洲早期发展与改革
  • 一、萨米尔·阿明的错误与非洲面临的变局
  • 二、中部非洲的刚果:姆本巴·恩津加及其开放政策
  • 三、奥约帝国的兴起与改革
  • 四、阿散蒂帝国与“克瓦多革命”
  • 五、未成功的早期改革尝试
  • 六、埃塞俄比亚的成功改革
  • 第二章 殖民主义统治与非殖民化进程
  • 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原因
  • 二、非洲噩梦的开始:殖民瓜分
  • 三、殖民统治的方式
  • 四、非殖民化
  • 第三章 独立后的非洲政治:曲折与前行
  • 一、非洲政治与国际局势的关联:苏伊士运河事件
  • 二、政治变迁与制度选择
  • 三、军事政变与军人干政
  • 四、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
  • 五、非洲的政治变迁:成就与问题
  • 六、小结
  • 第四章 非洲民主化与国家建构的互动
  • 一、对非洲民主化理论的理解
  • 二、国家建构:殖民遗产与整合类型
  • 三、非洲民主化与国家建构的悖论
  • 四、非洲民主的典范与尝试
  • 五、小结
  • 第五章 北非剧变:既非“之春”,亦非“革命”
  • 一、突尼斯与“茉莉花革命”
  • 二、从埃及的“七月革命”到“1·25革命”
  • 三、利比亚的“2·17革命”
  • 四、小结
  • 第六章 从非洲统一组织到非洲联盟
  • 一、非洲一体化:经久不衰的主题
  • 二、非洲联盟:一体化新阶段
  • 三、非洲次区域一体化的加快
  • 四、共享价值观战略与非洲一体化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经济
  • 第七章 张力与韧性:困境中的非洲经济
  • 一、奴隶贸易与地区经济变化
  • 二、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早期经济扩张
  • 三、欧洲商人的渗透与阻力
  • 四、贾贾国王与棕榈油垄断的转移权
  • 五、黄金海岸可可农的主观能动性
  • 六、小结
  • 第八章 非洲“现代化的虚拟起步”
  • 一、从奴隶贸易到“合法贸易”的转变
  • 二、不平等关系的制度化
  • 三、单一作物制的引进与确立
  • 四、三种经济区域与城市化
  • 五、殖民地开发与福利法案
  • 六、畸形的“现代化”因素
  • 七、小结
  • 第九章 非洲经济发展:波折与探索
  • 一、独立初期的困境与模仿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单一作物
  • 三、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
  • 四、非洲自主意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阻击
  • 五、小结
  • 第十章 非洲“失语综合征”:西方的援助
  • 一、国际援助的西方典型
  • 二、国际援助:质疑与批判
  • 三、有关西方援助的数量统计
  • 四、西方援助的目的与效益
  • 五、小结
  • 第十一章 “向东看”:非洲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合作
  • 一、新型经济体的出现
  • 二、非洲与巴西的发展合作
  • 三、非洲与印度的发展合作
  • 四、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
  • 五、非洲与中国的发展合作
  • 六、从坦赞铁路到蒙内铁路的技术转移
  • 七、小结
  • 第十二章 从“无望的大陆”到“非洲崛起”
  • 一、非洲在崛起:研究与判断
  • 二、非洲经济现实:发展与成就
  • 三、非洲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
  • 四、非洲经济发展的潜力
  • 五、非洲经济的问题与困难
  • 六、非洲自主性的振兴
  • 七、小结
  • 非洲现代史(下)
  • 第三部分 文化
  • 第十三章 现代非洲文化源流
  • 一、非洲启蒙思想及其哲学家
  • 二、近代以来的北非学术传统
  • 三、受基督教影响的非洲学术传承
  • 四、小结
  • 第十四章 非殖民化概念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实践
  • 一、“非殖民化”概念的提出与传播
  • 二、“非殖民化”之因的话语之辩
  • 三、非洲文化领域非殖民化的必要性
  • 四、非洲文化领域非殖民化的实践
  • 五、“非殖民化”概念的重新定位
  • 六、小结
  • 第十五章 现代非洲史学:什么历史?
  • 一、现代非洲历史学派形成之因
  • 二、非洲诸历史学派的形成
  • 三、现代非洲历史学派的贡献
  • 四、非洲史学与现实的关系
  • 五、小结
  • 第十六章 变化中的南非史学:谁的历史
  • 一、19—20世纪之交:南非官方史学的初建
  • 二、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史学与社会现实批判
  • 三、20世纪下半叶:种族隔离制下修正史学的兴起
  • 四、新南非的史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 五、小结
  • 第十七章 国际视野中的非洲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
  • 一、非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 二、现代非洲文学的发展
  • 三、非洲的教育与科技
  • 四、小结
  • 第十八章 非洲哲学、乌班图精神与“全球非洲”观念
  • 一、我觉我思故我在:作为价值观基础的非洲哲学
  • 二、乌班图的伦理精神
  • 三、全球非洲的观念及其实践
  • 四、“全球非洲”与“非洲中心主义”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民族
  • 第十九章 非洲国家的民族与民族政策
  • 一、非洲的民族和“部落”:主题与概念
  • 二、民族的概念与问题的产生
  • 三、“一个国家-多种民族主义”
  • 四、小结
  • 第二十章 坦桑尼亚的民族政策及其经验
  • 一、民族政策诸因素
  • 二、坦桑尼亚的民族政策
  • 三、乌贾马运动在国族建构中的作用
  • 四、小结
  • 第二十一章 卢旺达的民族政策与对大屠杀的反思
  • 一、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回顾
  • 二、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抑或“制造的共同体”
  • 三、卢旺达的民族矛盾:从继承到恶化
  • 四、民族政治与国家权力的互动
  • 五、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 六、卢旺达的民族和解:政策与措施
  • 七、小结
  • 第二十二章 南非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和解政策
  • 一、南非的民族与民族问题
  • 二、南非的民族和解政策
  • 三、民族和解的关键之举
  • 四、旨在全面消除种族隔离制遗产的社会政策
  • 五、小结
  • 第二十三章 津巴布韦的民族关系与土地问题
  • 一、津巴布韦文明史略
  • 二、津巴布韦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 三、津巴布韦独立后的民族政策
  • 四、土地:从民族问题到政治问题的转化
  • 五、津巴布韦与南非民族政策的比较
  • 六、小结
  • 第二十四章 部落因素、外来移民与卡扎菲的民族政策
  • 一、重视利比亚“部落”因素的原因
  • 二、利比亚政局动乱前的民族状况
  • 三、卡扎菲有关民族的思想及其政策实践
  • 四、利比亚与移民:严重依赖与相关政策
  • 五、小结
  • 第二十五章 国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 一、国族建构的6C理论
  • 二、国族建构的法律保证
  • 三、国族建构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分配
  • 四、国家政策的其他相关作用
  • 五、小结
  • 结论
  • 一、何为“自主性”?
  • 二、失而复得的自信
  • 三、作为历史记忆的2018年
  • 四、非洲怎么了:悲观与希望
  • 非洲历史大事简表(13世纪—2000年)
  • 附录 中国非洲研究和我的探索之路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纯粹——李安山老师印象

    屈指算来,与李老师交往 15 年了。15 年的编辑生涯不算短,是在伴随着编辑出版李老师重要学术著作中不知不觉度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部书:他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非洲卷》(2013 年)和独著的《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2019 年)、刚刚出版的 130 万字皇皇大作《非洲现代史》(上下册)。李老师著书,我编辑出版书,书是 15 年间与李老师讨论的唯一主题,李老师本人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纯粹 —— 一个纯粹的学者。与李老师结识,缘于钱乘旦老师的引荐。大概在 2007 年前后,钱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世界现代化历程》陆续完成,交予我出版,因为经费的原因,完成了总论、东亚、中东、西欧、北美、拉美六卷(这六卷随即获得了当时新闻出版总署 “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奖)。我斗胆向钱老师请示:既然名为世界现代化历程,六卷并不完全。钱老师鼓励我做全,他负责推荐人选,于是加上四卷:苏东卷、大洋洲卷、南亚卷、非洲卷。这四卷没有立项经费,也没有预支稿费一说,我分头联系后都如期编辑出版,十卷本《世界现代化历程》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其中非洲卷钱老师推荐的就是李老师。钱老师事先打过电话,李老师约我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他的研究室见面。我如约而至,经过长长走廊,两旁门牌显示都是知名的学者。李老师研究室并不大,四壁皆书。李老师比较瘦弱,戴副高度数的眼镜,给人一副儒雅的感觉。我对非洲历史所知甚少,担心见面后无话可谈,陷入尴尬。然而与李老师聊的时间并不短,请教的无非是关于非洲的常识性问题,但其中谈到关于按手印的话题印象十分深刻,多年来一直铭记于心。李老师说到自己坚持一个原则,经常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凡对象国签证时需要按手印的,一概不去。这源于发生在非洲华人中的真实的历史:近代大批华工到非洲做苦工,华工和移民南非的华人在当地受到的歧视令人发指。1906 年 8 月公布了《亚洲人法律修正法案》(即《亚洲人登记法案》),规定华人进行登记时须用十指按手印,这引起南非华侨的普遍抗议,有的华人因为误签登记表一事而自杀明志。李老师说到这个事例对他刺激很大,所以后来给自己定了这么个原则,当时就感到李老师柔弱外表却怀有一颗慷慨激昂的血性之心,颇感震撼。后来通过李老师的自述或采访得知,李老师浸润的是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人格,他选择研究非洲,也是出于民族主义的情怀:“我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哲学专业,却被录取在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的英语系。我当时在寢室桌上贴了一张条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忧国忧民,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自勉。当时,寝室的同学也都惜时如金,千方百计地希望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入学后,父亲建议我以英语为工具,选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所谓‘湘人好政’,我当时对中华民族的前途颇为关切,觉得民族主义值得研究,而非洲可作为研究起点。”2013 年,李老师组织一批学者写作的《世界现代化历程・非洲卷》如期出版,达 72 万字,在 10 卷当中篇幅最大。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出学者的纯粹人格。2019 年 11 月初,北京大学校园秋意浓郁,明晃晃的阳光透过高大银杏树的黄叶,一片金黄,清风拂过,似无数片金光闪耀。我们编辑出版的李老师第二部重要著作《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出版座谈会。该书由张晓薇女士担任责任编辑,她细致认真的敬业精神给李老师的印象极深,李老师冬天在海南度过,常从海南寄来热带水果,大家分而食之,甘之如饴。与这部书一同发布的还有李老师在其他出版社出版的两部著作,座谈会在国关学院咖啡厅举行,与会者中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华东师范学沐涛教授等知名学者,因有多位非洲学者参加,全场使用英文,我英文听说皆不行,自然没听出人家说什么,也成了全场是唯一用中文发言的人,非洲学者大抵也没听出我说什么。总之气氛热烈,尽兴而散。一场专业图书出版座谈会,没有惯常的主席台和议程,没有无谓的套话,尽显率性和纯粹。《非洲现代史》是我们出版的李老师第三部著作,全书 132 万字,是李老师非洲研究的总结性、代表性著作,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李老师把如此重要的著作交付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深感荣幸!李老师说到写作这部书的源起,是受到荷兰外交官维恩的《非洲怎么了》一书的刺激,这部书用 “失败” 一词总结独立后非洲 50 年的历史,沿袭西方对待非洲的傲慢与偏见。李老师觉得非洲现代史话语权不能由西方学者垄断,作为中国学者必须发声,于是就有了这部《非洲现代史》。书已面世,李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谦逊:“我觉得,一部著作的好坏最好还是由读者去评论较好。我在撰写过程中尽可能注意较全面地把握非洲历史,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外来,成就与缺陷,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知我罪我,其为春秋。图书是好是坏由读者去判断,这是由学术的纯粹性决定的。李老师对这部书的责任编辑朱晓莹女士的认真、专业精神赞誉有加,这部书出版后朱女士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在我社的思库公号上发表,被北京大学新闻网转载,李老师第一时间与我分享。李老师虽已退休,仍立在学术潮头,不时与我分享他的新见解与新成果,期待出版更多李老师的大作。本文作者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