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著名乡村研究学者贺雪峰教授系统总结华中乡土学派的集大成之作,是对中国学术方法上的深刻反思,振聋发聩。

内容简介

其核心观点就是通过“饱和经验”,来培养研究者的“经验质感”,从而建立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而不再把中国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试验场。

本书从乡村问题入手,对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的整体定位与具体方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很大程度上从属于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体系,既不立足于中国社会本身的问题,也无法为中国社会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在方法上则属于从学术到实践又回到学术的“小循环”。

作者主张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回应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和挑战;在方法上采用从实践到学术再回到实践的“大循环”。

同时作者还主张改变中国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以经典阅读和饱和经验为核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模式。只有形成具有新理念的学术研究群体,中国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主体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知识在于解放思维
  • 第一编 学术方法
  • 饱和经验法
  • 论经验质感
  • 社会科学研究与饱和经验训练
  • 华中村治研究中的机制研究
  • 大循环:经验的本体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 第二编 学术立场
  • 建立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提纲
  • 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与主体性
  • 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 关于中国经验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强调中文发表
  • 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
  • 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
  • 第三编 学生培养
  • 大学文科教育的关键在于解放学生
  • 关于社会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 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不等式
  • 研究生培养中的集体读书与集体调研
  • 饱和经验与正向学习法
  •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 本科社会实践课是一门硬课
  • 社会科学研究生要读经典
  • 附录 我与《新乡土中国》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贺雪峰老师亲授研究新法

    贺雪峰老师是华中乡土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与前面的周其仁老师同样是从事真实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两人之前就农村土地制度也展开过隔空辩论(东南大学华生教授也参与其中),非常精彩。给我的感觉是贺老师更追求对乡土社会的秩序尊重与同情式理解,并以保护乡土的父爱主义扶助乡土建设,而周老师则是把农村特别是农村的资源如土地等看成是没有特殊性的产权保护对象,既然是产权,就可以流转,所谓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只是伪命题,土地要素流转了,农民权益才能得到改善。两位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但是这种观点的得出不是靠简单的逻辑推理(奥地利学派表示反对),还是应当回归乡土进行仔细观察。贺老师作为社会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很多都是人类学的,深入田野,驻地调研。本书是贺老师治学的经验总结,从学术方法到学术立场再到学术培养,较为清晰深刻的展现了贺老师从事学术研究的思路。饱和经验法、经验质感等概念的提出,其本质就是要让研究人员深入到一个基层单位,通过长时间与当地人员沟通交流,融入到这样一种秩序中去,不断地观察、提问、整理、总结,最初得出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华中乡土派有一批这样非常扎实的学者,深入到一个村、一个镇,细致地参与到当地生活中,并从中获得经验。这让人想起人类学家吉尔兹在太平洋小岛上的调研实践,在被当地群众包容吸收后,展开研究就顺利些、调研结论更扎实一些。很多人误认为贺老师不读经典,贺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基础研究方法、理论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读多少本书,形成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必须要为从事实践调研活动,没有调研反哺、检讨的理论不具有可信度,而没有理论支撑的调研则显得无的放矢。读罢深感法学也应该有类似的研究实践,这在国内主要表现为社科法学的方法,如苏力老师早期的研究便是如此,尽管贺老师认为苏力的送法下乡所做的基层研究并不扎实,但仍是我们法学领域的代表性实践活动了。当下最受瞩目的法学实践领域的专家应属陈柏峰老师,而陈老师正是贺老师的培养的学生,看来中国法学的实践研究之路在武汉啊。(狗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兴趣是锻炼出来的

      桂华老师的读书经验与贺雪峰老师的极为相似。从马克思、韦伯开始,一直读到现当代,差不多 100 本著作,有余力的,还可以读政治学、经济学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这个环节要持续三年左右,阅读过程以自己为主。前半年最艰难,坚持半年以上,就会找到自己的状态。日常的要求是 “8107”,就是早八晚十一周七天在图书馆,自己读,同学结伴读。每个月会开读书会,较少讨论知识,主要是指导方向和加油鼓励。阅读经典要靠自觉和内在积极性,读书会主要是解决积极性问题。有内在兴趣并组织起来一起读,才能坚持,能坚持的就会有内在兴趣。兴趣是锻炼出来的兴趣是个 “劳动” 过程,大部分人不是天然就有兴趣。(如何读书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读书,贺雪峰:《在野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