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十余年SI工程设计经验和科研成果的系统梳理,首本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深度剖析信号完整性设计理论基础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工程设计和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笔记基础上,选取对工程设计极其重要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着重阐述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信号完整性基础知识。本书主要讲述了数字信号特征、传输线等理论基础,反射、串扰等基本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以及s参数、差分互连、阻抗不连续性、抖动、均衡等高速串行互连设计的必备知识,最后介绍了工程设计中必备的电源完整性入门知识。

本书内容选择源于实际工程设计的需要,论述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烦琐复杂的数学推导,侧重于直观形象的讲解,符合工程师的学习习惯。本书可作为硬件设计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系统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工作者的培训教材及工程设计参考书,同时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及教师的参考书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概述
  • 1.1 什么是信号完整性
  • 1.2 SI问题的根源
  • 1.3 新的设计方法
  • 1.4 SI设计的难点
  • 1.5 SI设计的误区
  • 1.6 关于经验法则
  • 1.7 SI设计与SI仿真
  • 1.8 SI设计的特点
  • 1.9 基础的重要性
  • 1.10 小结
  • 第2章 数字信号频谱与带宽
  • 2.1 周期信号的单边谱
  • 2.2 周期信号的双边谱
  • 2.3 单边谱与双边谱的关系
  • 2.4 理想方波信号的频谱
  • 2.5 方波信号的频谱特征
  • 2.6 信号带宽与上升时间的关系
  • 2.7 梯形波的频谱特征
  • 2.8 信号带宽0.35/Tr是如何得到的
  • 2.9 信号带宽0.5/Tr指的是什么
  • 2.10 关于信号带宽的补充说明
  • 2.11 小结
  • 第3章 传输线
  • 3.1 什么是传输线
  • 3.2 信号的传输方式
  • 3.3 传输线的返回电流
  • 3.4 传输线的分布电容
  • 3.5 单位长度电容
  • 3.6 介电常数、等效介电常数
  • 3.7 传输线的分布电感
  • 3.8 回路电感
  • 3.9 单位长度电感
  • 3.10 波传播的LC参数表示
  • 3.11 瞬态阻抗与特性阻抗
  • 3.12 影响特性阻抗的因素
  • 3.13 参考平面
  • 3.14 返回电流的分布
  • 3.15 传输线的延时
  • 3.16 理想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
  • 3.17 耦合传输线模态分析
  • 3.18 模态对阻抗的影响
  • 3.19 线间距对阻抗的影响
  • 3.20 有损传输线
  • 3.21 趋肤效应
  • 3.22 直流电阻、交流电阻、传导损耗
  • 3.23 邻近效应
  • 3.24 表面粗糙度
  • 3.25 介质损耗
  • 3.26 复介电常数
  • 3.27 有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延时
  • 3.28 小结
  • 第4章 信号的反射与端接
  • 4.1 反射是怎么形成的
  • 4.2 使用反弹图计算反射波形
  • 4.3 正反射和负反射的含义
  • 4.4 有限上升时间信号的反射波形
  • 4.5 容性阻抗不连续
  • 4.6 互连线末端容性负载的反射
  • 4.7 互连线中间容性负载的反射
  • 4.8 容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
  • 4.9 容性负载对传输线阻抗的影响
  • 4.10 感性阻抗不连续
  • 4.11 互连线末端感性负载的反射
  • 4.12 互连线中间感性负载的反射
  • 4.13 感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
  • 4.14 残桩与分支的影响
  • 4.15 临界长度
  • 4.16 多长的走线需要端接
  • 4.17 如何估计驱动器的输出阻抗
  • 4.18 端接方法
  • 4.19 拓扑结构
  • 4.20 串联端接中的桩线
  • 4.21 并联端接位置
  • 4.22 分支结构中阻尼电阻的应用
  • 4.23 TDR阻抗测量
  • 4.24 小结
  • 附录4.1 线路末端的电容
  • 附录4.2 线路中间的电容
  • 附录4.3 线路末端的电感
  • 附录4.4 线路中间的电感
  • 第5章 串扰
  • 5.1 串扰形成的根源
  • 5.2 耦合长度
  • 5.3 容性串扰
  • 5.4 感性串扰
  • 5.5 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 5.6 近端串扰的饱和
  • 5.7 远端串扰的饱和与模态分解
  • 5.8 边沿耦合与宽边耦合的串扰
  • 5.9 影响串扰的因素
  • 5.10 串扰对信号的影响
  • 5.11 串扰与时序
  • 5.12 蛇形走线与信号的延迟
  • 5.13 保护地线
  • 5.14 端接与串扰
  • 5.15 减小串扰的常用方法
  • 5.16 小结
  • 附录 远端串扰两种解释的等效性证明
  • 第6章 S参数
  • 6.1 网络分析基础
  • 6.2 S参数定义
  • 6.3 从频域的角度理解S参数
  • 6.4 S11的含义
  • 6.5 S11与输入阻抗
  • 6.6 使用S11提取特性阻抗
  • 6.7 S11与瞬时阻抗
  • 6.8 S21的含义
  • 6.9 S21相位与传输延时
  • 6.10 S21与通道响应
  • 6.11 S参数对称性及能量守恒
  • 6.12 S参数中的纹波
  • 6.13 多端口S参数
  • 6.14 S参数与串扰
  • 6.15 小结
  • 第7章 互连线中的阻抗不连续
  • 7.1 分支结构
  • 7.2 参考平面的宽度
  • 7.3 互连线跨分割
  • 7.4 过孔
  • 7.5 小结
  • 第8章 差分互连
  • 8.1 差分传输
  • 8.2 差分对的返回电流
  • 8.3 差分信号抗噪声原理
  • 8.4 差分互连中的阻抗参数
  • 8.5 差分互连的反射与端接
  • 8.6 差分互连的串扰
  • 8.7 差分与共模的相互转化
  • 8.8 差分S参数
  • 8.9 差分对的等长等距
  • 8.10 松耦合还是紧耦合
  • 8.11 小结
  • 第9章 抖动
  • 9.1 抖动的含义
  • 9.2 Jitter描述方法
  • 9.3 Jitter统计特性
  • 9.4 Jitter、BER、眼图之间关系
  • 9.5 Jitter分类及产生原因
  • 9.6 Jitter分离
  • 9.7 CIock Jitter与相噪
  • 9.8 小结
  • 第10章 均衡
  • 10.1 互连中的信号畸变
  • 10.2 码间干扰
  • 10.3 码间干扰与带宽
  • 10.4 离散系统的码间干扰
  • 10.5 均衡原理
  • 10.6 均衡分类
  • 10.7 无源CTLE
  • 10.8 有源CTLE
  • 10.9 离散时间线性均衡
  • 10.10 使用ZFS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
  • 10.11 使用MMSE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
  • 10.12 反馈判决均衡
  • 10.13 小结
  • 第11章 电源完整性
  • 11.1 为什么要重视电源噪声问题
  • 11.2 PDN系统的噪声来源
  • 11.3 电容去耦的两种解释
  • 11.4 理想情况的去耦电容量
  • 11.5 实际电容的特性
  • 11.6 安装电感与自谐振频率
  • 11.7 目标阻抗的设计方法
  • 11.8 相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 11.9 不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 11.10 容值差对谐振峰的影响
  • 11.11 ESR对谐振峰的影响
  • 11.12 安装电感对谐振峰的影响
  • 11.13 去耦网络电容的配置方法
  • 11.14 阻抗曲线形状与电源噪声
  • 11.15 在多大频率范围内去耦
  • 11.16 去耦电容的摆放
  • 11.17 去耦电容的安装
  • 11.18 PDN系统的直流压降
  • 11.19 小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