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罗素的知识论作品集,首次汇编《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我的哲学之发展》三部作品,形成了代表著作、课程讲稿、毕生回忆录参照阅读的文本结构。

内容简介

生活中有不少问题,我们会很自然地从经验出发给出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无疑由此而来。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如果仔细地推敲一番,就会发现矛盾比比皆是。

如果感观可靠,那为什么同一张桌子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光影颜色?如果经验可靠,那鸡会不会困惑:为什么每天都来喂食的人最后却把自己送进屠宰场?我们的知识可靠吗?我们应如何从外界获得知识?哲学思考的意义是什么?本书中,罗素一一给出了回答。

阅读本书,可以了解知识获取的方法,欣赏逻辑推演的魅力,获得免于平庸、勇于质疑、持于求知的精神力量。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 哲学问题
  • 前言
  • 第一章 现象与实在
  • 第二章 物质的存在
  • 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
  • 第四章 唯心主义
  • 第五章 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
  • 第六章 论归纳
  • 第七章 我们对一般原理的认识
  • 第八章 先验知识如何可能
  • 第九章 普遍性的世界
  • 第十章 关于普遍性的知识
  • 第十一章 论直观知识
  • 第十二章 真理和谬误
  • 第十三章 知识、错误与或然性意见
  • 第十四章 论哲学知识的范围
  • 第十五章 哲学的价值是什么
  • 中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 自序
  • 第一章 当前的哲学发展趋势
  • 古典传统
  • 进化论
  • 第二章 逻辑:哲学的本质
  • 第三章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 第四章 物理学世界与感官世界
  • 第五章 论原因概念及其在自由意志问题中的应用
  • 下 我的哲学之发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我现在的世界观
  • 第三章 哲学家最初的努力
  • 第四章 唯我主义的短暂巡游
  • 论科学辩证法的理念(1898年1月1日)
  • 关于从几何学向动力学过渡的注释
  • 关于物质的一些定义
  • 动力学与绝对运动
  • 物质和运动
  • 关于绝对运动的矛盾的简述
  • 我们能否使点状物质向全体物质实现辩证的过渡
  • 论科学逻辑学
  • 第五章 在反叛中走进多元主义
  • 第六章 数学中的逻辑技巧
  • 第七章 《数学原理》:哲学的各个方面
  • 第八章 《数学原理》:数学的各个方面
  • 第九章 关于外部世界
  • 第十章 维特根斯坦的冲击
  • 第十一章 知识论
  • 第十二章 意识与经验
  • 第十三章 论语言
  • 第十四章 普遍性、特殊性与名称
  • 第十五章 关于“真理”的定义
  • 第十六章 非证明性的推理
  • 第十七章 告别毕达哥拉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小波精神导师眼中的哲学是什么样的?

    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这话经常和王小波捆绑在一起,除了它本身有道理外,也因为王小波与这话的作者联系颇为紧密。 这话出自罗素,王小波将其视为精神偶像。如果读王小波,不难发现在他的文章常会出现 "罗素先生说……" 这样的话术,在写作中王小波时常引用罗素,有人甚至说他 "不说罗素就会失语"。 不管是不是夸张,但罗素对王小波的影响之大不难窥见。 伯特兰・罗素,20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现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西方哲学史》在中国畅销四十多年,至今已经成为西方哲学史的代名词。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他那 4 次婚姻和无数情人的丰富情史便是成果和证明。而丰富的著作和无数的身份标签则证明了他对知识的热切追求。同样,作为最重要的身份 —— 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热情称赞同样佐证了他这一 "激情"。 在《哲学问题》的结尾,他这样热情地称赞哲学的价值: 除了在展示人们未曾怀疑过的各种可能性方面的功用,哲学还具有另一种价值,兴许还是它的主要价值 —— 通过沉思来获知客体的伟大之处,使人们从自私狭隘中获得解放。 另外,对数学和逻辑的热爱,让罗素成为一个冷静的人,也让他的哲学沉思显得自由而公正。 他号召人们打破固有的生活圈子,走进客观世界寻求知识,在哲学中探索稳定的观念。他希望以知识作为基础建立哲学世界,带领人们找到生活正确的道路: 我们必须扩大自己的利益版图,将整个外部世界收入囊中,如若不然,我们就像深陷围城的守军,心知无法逃脱,只得丢盔卸甲。 这样的生活毫无和平可言,只能在不忍放手的欲望和软弱无力的意志之间不断纠缠。 无论如何,如果想要活得既伟大又自由,就必须逃出这种樊笼与斗争。哲学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却能提供多样的可能性。—— 罗素 那么,罗素所赞扬的哲学能为我们指明正确的道路、人生的意义吗? 对此,不同的哲学家给出的回答也并不相同。 叔本华说,人生是欲望的囚徒,欲望无法满足就会陷入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则会走向无聊。 尼采说,人生本没有意义,需要人们重新评估价值,主动为人生创造意义。 海德格尔说,你确定生命有意义,那就去生活吧,让意义自然展现。 萨特说,人生注定受苦,我们注定要自由地追逐意义。 这些致郁的回答,显然无法让罗素认同。作为分析哲学的奠基人,罗素致力于让一般的哲学尽可能地亲近常识。他反对过度使用复杂概念和无用的术语,认为细致的语言分析和慎重的词语使用,便能够解决大多数问题。 当然,对罗素来说,人生意义的追求,要回到一个问题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追问世界的本质,成为罗素毕生的知识追求。 于是,罗素的哲学以下面的问题作为开端:"世界上有没有什么知识能确凿得让理性之人无法怀疑?" 他的思考开始于一张桌子: 这张桌子看上去是长方形的,棕色而有光泽;它摸起来很光滑,微凉且坚硬;当我轻轻敲击它时,它会发出一种木头的清脆声。 读到这里,相信任何人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这样一张桌子,但是仔细想一想,桌子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显然会产生或明或暗不同的效果;看似光滑的桌面,在显微镜下也会凹凸不平。所以,同一个客观存在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外部世界看似性质恒常,但是我们从中获得的知识只能基于个体经验。 那么,感官可靠吗?经验可靠吗?现实存在吗? 如果感官可靠,一张桌子就不会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如果经验可靠,就像今天太阳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也一定会升起,那么鸡会不会困惑,为什么每天都来喂食的人最后却把自己送进屠宰场? 如果现实一定存在,那 "缸中之脑" 的疑问如何解释?我们又如何分清梦境与现实,毕竟发生在梦中的海战,也如同现实一般真实? PS:缸中之脑: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你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让你产生一种幻觉:一切仍然正常如初。对于你来说,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身体的运动、感觉也都还在。你的大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输入你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你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比如你现在正在读的这一段荒唐而有趣的文字,可能也是代码的一部分。 有关这个假想,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所以,哲学能给我们一条明确的道路吗?似乎也不能,正如罗素所言: 对于哲学提出的这些怀疑,哲学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却能提供多样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足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将我们的思想从习惯的掌控中解放出来。 于是,哲学在降低了我们对于 "事物是什么" 的确定性的同时,带来了大量对于 "事物可能是什么" 的知识。 至于从未经历这种解放的那些人,哲学可以驱除他们身上傲慢的教条主义,同时,通过向我们展示日常事物的不熟悉的那一面,哲学能让我们始终保持鲜活的好奇心。 罗素向我们展示的哲学,可能并不会告诉我们像 "1+1=2" 那样确凿的答案,但是他对于知识的追问,打破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惯常体验,而哲学的价值,正是在这些不确定中去不断求索。 如果你对哲学、对罗素感兴趣,不妨去读读《罗素哲学三书》,这本书是罗素的知识论作品集,首次将《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我的哲学之发展》三部作品集结为一,形成了哲理讲述、讲座文稿、回忆录参照阅读的立体文本结构。 《哲学问题》,罗素在晚年回忆录中称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说明了我的各种看法",将其视为一生之代表作。在这一部分,罗素思考了知识的来源,分析了逻辑思考的方法,总结了哲学研究的价值。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罗素在哈佛大学的 "洛厄尔讲座" 的讲稿,完整阐述了他的哲学理论,提出只有经过逻辑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在这一部分,罗素强化分析了逻辑分析法的本质、适用性及局限。 《我的哲学之发展》,是罗素回顾人生写下的回忆录。书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对康德、黑格尔的批判,介绍了《哲学问题》观点的形成背景,做出进一步的更新和补充。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罗素如何一步步成为特立独行的 "思想者"。 哲学追问着人生的意义,但对这个问题,任何直接的回答都不会是好的哲学。正如罗素所说:"我们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它提出的问题找寻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哪个答案肯定为真。" 但是,哲学的思考依然有其价值,人生的意义也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中才能得到解答,因此: 哲学研究的是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大了我们关于 "可能" 的概念,丰富了我们心智层面的想象力,减少了锁闭心灵、让我们无法思考的教条式定论。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哲学的沉思来体会宇宙的伟大。这样,人的心灵也会随之越发伟大,直到与构成其至高至善的宇宙融为一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致敬人类前行途中的所有科学家、哲学家!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