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会通中西哲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

内容简介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流,康德则在西方哲学中建立了首个自律伦理学系统,两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内涵,深远地影响了东西方社会,至今依然如此。

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则,建立了自律伦理学,康德对西方伦理学思考所造成的这种根本转向被称为“伦理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从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识出发说明道德的本质,儒家则主圣人之道本乎人心,仁义道德不离人伦日用。东西方圣哲的思想就在人根本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如电光石火般交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本书以自律道德为主要论述的切入点,试图阐明康德的“自律”概念,探讨儒家的自律伦理学,并比较康德的“幸福”概念与儒家的“义利之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序言
  • 原序
  • 本书引用康德著作缩写表
  • 导论
  • 儒家与自律道德
  • 一、 前言
  • 二、 康德的“自律”概念
  • 三、 康德的自律伦理学
  • 四、 “自律”概念之开展
  • 五、 在什么意义下儒家伦理学是自律的?
  • 孟子与康德的自律伦理学
  • 一、 前言
  • 二、 道德之绝对性
  • 三、 存心伦理学
  • 四、 形式主义伦理学
  • 五、 道德之普遍性
  • 六、 人格之尊严
  • 七、 道德之自律
  • 八、 意志之自由
  • 九、 孟子与康德的伦理学之基本差异
  • 十、 结语
  • 再论孟子的自律伦理学
  • 一、 前言
  • 二、 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哲学架构是否适于诠释孟子的思想?
  • 三、 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
  • 四、 孟子的“心”是否本于天而为他律?
  • 五、 朱子是否比陆象山、王阳明更理解孟子?
  • 六、 在什么意义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论”?
  • 孟子的四端之心与康德的道德情感
  • 一、 前言
  • 二、 康德早期伦理学中的道德情感
  • 三、 康德后期伦理学中的道德情感
  • 四、 意志与意念之区分
  • 五、 道德情感与道德主体
  • 六、 实践情感之理性化
  • 七、 后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之难题
  • 八、 朱子对“四端”的诠释
  • 九、 朱子心性论的基本架构
  • 十、 朱子论心、性关系
  • 十一、 结论
  • 从康德的“幸福”概念论儒家的义利之辨
  • 一、 孟子的“义利之辨”与功利主义
  • 二、 义利之辨不等于公利与私利之分
  • 三、 康德论“道德之善”与幸福
  • 四、 康德视“幸福”原则为实质原则
  • 五、 康德的“幸福”概念
  • 六、 康德视道德情感为经验原则
  • 七、 人有义务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幸福
  • 八、 孟子“义利之辨”的哲学涵义
  • 九、 义利之辨先于公利与私利之分
  • 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 一、 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思想史背景
  • 二、 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形式意涵
  • 三、 康德论道德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 四、 借康德的理论诠释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 五、 “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三说的逻辑关联
  • 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
  • 一、 重新省思“儒学是否为宗教?”之问题
  • 二、 康德论“道德宗教”
  • 三、 从先秦儒学的转折看儒家的宗教性
  • 四、 从康德的宗教观所引发之批评看儒家的宗教性
  • 余论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