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考察了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存在形态及其小说美学功能,探寻唐人小说的特殊人文意蕴。

内容简介

唐人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民俗意象,研究这些文化意象,无论对文学,还是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颇有裨益。然而多年来小说研究极少涉及此领域。

熊明编著的《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将小说与民俗相结合,摭取唐人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民俗意象,并对这些民俗意象进行细致梳理,分析这些民俗意象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揭示这些民俗意象描写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建构、主题表达方面的功用及其审美价值,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阈。

在文本文献考订、历史源流梳理、文化解读与艺术阐释之外,考察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存在形态及其小说美学功能,探寻唐人小说的特殊人文意蕴,是一个全新的视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唐人小说的生态图式
  • 第一节 唐人小说的源起
  • 一、传奇之名的确立
  • 二、“源出于志怪”之缺失
  • 三、汉魏六朝杂传之启导
  • 四、唐人传奇之渊源图式
  • 第二节 唐人小说的审美趣尚: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
  • 一、沈既济与《任氏传》
  • 二、理论内涵:小说的审美趣尚及其实现途径
  • 三、理论价值:小说审美功能的强调
  • 四、小说史意义:小说创作的自觉与成熟
  • 第三节 唐人小说的艺术特征:史才、诗笔与议论
  • 一、唐人小说之“史才”
  • 二、唐人小说之“诗笔”
  • 三、唐人小说之“议论”
  • 第一章 唐人小说与婚恋俗尚
  • 第一节 命定观念与红丝结褵
  • 一、命定故事及其民间心理
  • 二、月老传说与婚恋俗信
  • 三、姻缘前定的艺术呈现
  • 四、月老意象及命定观念的文化心态审视
  • 第二节 非婚情恋与冶游之习
  • 一、唐人小说中的士子与妓女情恋
  • 二、唐人小说中的婚外情恋
  • 三、冶游之习与风流薮泽
  • 第三节 前世因缘与三生石
  • 一、《圆观》与三生石
  • 二、《圆观》故事渊源
  • 三、三生石与因缘轮回观念
  • 四、从前世因缘到前世姻缘
  • 第四节 早夭与冥婚之俗
  • 一、冥婚之俗的小说呈现
  • 二、唐人小说冥婚故事的社会文化心理依托
  • 三、冥婚仪式
  • 第二章 唐人小说与游戏女神
  • 第一节 女神形象的改构与游戏女神
  • 一、妖娆的魔母
  • 二、不贞的织女
  • 三、卑下的上元夫人
  • 四、游戏女神
  • 第二节 人神、人鬼、人妖情恋与爱情幻想
  • 一、唐人小说中的人神情恋
  • 二、唐人小说中的人鬼情恋
  • 三、唐人小说中的人妖情恋
  • 四、人神、人鬼、人妖情恋与士人的爱情幻想
  • 第三节 庙寺与人神、人鬼、人妖情恋
  • 一、庙寺意象在人神、人鬼、人妖情恋故事中的艺术呈现
  • 二、庙寺意象的小说功能
  • 三、庙寺意象的文化心理阐释
  • 四、宫观、神仙窟与人神、人鬼、人妖情恋
  • 第三章 唐人小说与节庆宴聚习俗
  • 第一节 唐人节庆与节庆习尚
  • 一、上元赏灯
  • 二、中秋玩月
  • 三、唐人小说中的节庆意象及其小说功能
  • 第二节 唐人宴聚与宴聚风尚
  • 一、酒令
  • 二、乐歌
  • 三、唐人小说中的宴聚意象及其小说功能
  • 第三节 进士及第与曲江游宴
  • 一、曲江的历史变迁
  • 二、曲江与节日游宴
  • 三、新科进士的曲江会
  • 四、曲江会上的世态人情
  • 第四章 唐人小说与龙及龙宫俗信
  • 第一节 崇龙与祭龙祈雨
  • 一、唐人小说中的龙
  • 二、龙的神性、困厄与物性
  • 三、龙的施云致雨神格及其小说呈现
  • 四、祭龙祈雨习俗的小说呈现
  • 第二节 龙王、龙女与崇龙俗信
  • 一、唐人小说中的龙王与龙女
  • 二、《传奇·萧旷》与崇龙俗信
  • 第三节 龙宫与龙宫俗信
  • 一、龙宫及其位置
  • 二、传书范式及其渊源
  • 三、龙宫之门与扣树俗信
  • 四、龙宫与宝货
  • 第五章 唐人小说与幽冥世界
  • 第一节 鬼神观念与幽冥世界
  • 一、鬼神观念
  • 二、幽冥世界之社会结构
  • 三、幽冥世界之职司
  • 第二节 幽冥世界与人间社会
  • 一、幽冥与人间的沟通
  • 二、人间社会的镜像
  • 三、唐人小说中的幽冥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 第六章 唐人小说与游艺行旅
  • 第一节 竹马之戏与飞行的竹马
  • 一、飞行的竹马
  • 二、飞行的扫帚及其他
  • 三、竹枝之妙用
  • 第二节 弈与对弈中的人间世相
  • 一、弈技天授
  • 二、作为神仙标志的对弈
  • 三、对弈中的人间世相
  • 第三节 客店、客店奇遇与宵话征异
  • 一、客店奇事型
  • 二、客店奇人型
  • 三、客店奇情型
  • 四、客店奇遇故事中客店场景的小说功能
  • 五、客店奇遇故事与宵话征异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虽三俗、但三观亦正的唐传奇|发现唐传奇之三

    不同于《唐代传奇研究》一书中比较严谨的文艺审美研究和文学批评风格,这本《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就显得接地气多了。顾名思义,“民俗” 就得接地气,何况唐传奇历来就不曾得到文学主流接纳,自娱乐而生、为娱乐服务、捎带讲讲道理,嗯,唐传奇和周星驰喜剧在这一性质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既然是为唐长安市民创作的都市文学,不可避免会带有类型片创作的套路。街景、宴会、饮食、节庆、婚恋、情爱、信仰、游艺…… 这些与其说是对唐传奇作文本分析得出的要素,不如说,是搭建 “长安一梦” 场景必需用到的零部件。
     
    构建场景,绝非互联网时代的专利,唐长安之于世界的吸引力能持续超过一千三百年,正是由于唐长安的创作者们极尽构建场景之能事。比唐传奇更声名卓著的构建场景行为是唐诗、唐乐舞和唐代宗教,但本书内容只涉及唐传奇,因此其他内容暂且按下不表。
     
    中国有古话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俗即社会生活。唐朝社会没有当代社会这许多亚文化圈层,饭圈、鞋圈、二次元、超跑圈、宠物圈、名媛圈、字母圈…… 这些在唐朝通通没有。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帝国要突破农业与生俱来的、狭小的地理文化半径,就需要建立像长安这样的超级都会,再用郡县、官僚和交通三个系统使都会辐射的广大农村连接成一个整体。于是,都会民俗既有鲜明的农耕风格,又必须兼容反农耕的商贸往来需要,对唐长安城这种超级大都会来说尤其突出。民俗与都会生活一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因此,唐人在创作传奇时,直接从长安城和关中生活乃至整个大唐疆域所达之处选取种种民俗生活元素、像乐高积木一样重新搭建,力求确保唐传奇看起来真实可信,这就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工作。
     
    所以,我对于鲁迅先生在《唐宋传奇集》中不收录张鷟的《游仙窟》而收录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不收录郭湜的《高力士外传》而收录李吉甫的《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是很有意见的。我能够理解他当年编此书的用意何在,但他的选择标准显然弱化和缩小了唐传奇的想象力和场景构建能力,因此,读唐传奇而不唯《唐宋传奇集》,是读者必须具备的觉悟。
     
    前面提到,本书比《唐代传奇研究》的内容更接地气,更适合看清唐传奇利用民俗构建场景的手段,很大一个原因是作者师从李剑国先生,即我近来奉为至宝、每日捧读不辍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作者。本书作者作为李剑国先生的博士生,从其详尽的隋唐志怪传奇小说收集整理研究中提炼了民俗这一专项,我觉得很受用。这意味着,从唐传奇文本到基于唐传奇进行二次创意设计素材开发的跨越,他已经替我完成了一半工作 —— 缩小范围、提供体系、提炼分类、阐明意义。
     
    作者在本书中所取得的成果,是我在详读《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时边读边思考的内容。只是将要读完本书时,才发现作者师从李剑国先生,所以更加觉得这本书好用,很好用。也正因于此,让我更加觉得唐传奇实在是胜过唐诗的唐代文化瑰宝,而膜拜唐朝的人们却一直把它当遗珠。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张鷟著《游仙窟》。百度这本书,它是被列为色情文学,可是这篇传奇到底色情到了什么程度?《唐宋传奇集》没有收录此文,不过它被与鲁迅同时期的汪辟疆编撰《唐人小说》一书收录了(得到电子书中有该书),本书作者的研究也基本以汪氏《唐人小说》为蓝本。我对该文的内容不作评论,只想交代一下此文创作的背景:
    一、张鷟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在武则天朝廷考取少年进士,曾任长安尉、御史。文才极高、品性不检点,颇有后世温庭筠加欧阳修的风采。这篇《游仙窟》虽然写的是仙窟,但现实场景显然是在长安狎妓的经历。
    二、唐代社会的人权一点都不比今日非洲酋长国要高,奴婢是主人的财产,唱歌跳舞的伶人属于世代不可改变身份的贱籍,用无产阶级的观点来说则是被统治被奴役的对象,但是用大唐长安的价值观来说,“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望尽长安花” 却是士人风流的向往。
    三、唐长安作为东亚大陆上最重要的政治商贸文化大都会,社交场合不比今天有咖啡馆、酒吧、会所、艺术沙龙、高尔夫俱乐部、跑车会、游艇会这么丰富,国内外但凡想要进行社交,除了去郊游就只能酒楼和妓馆二选一;而且,酒楼唱曲者也需要取得经营许可证持证上岗,妓馆也有一半以上是从事正规歌舞音乐演艺服务。这便是唐长安符合张鷟这类身份人群的真实生活场景。
     
    如果张鷟在《游仙窟》中的言行举止违背了唐朝主流价值观、大失风度、道德败坏,为何日本人要专门从长安将此文抄回东瀛,以至于后世中国人还要从日本把它又抄回来?我猜,自唐以后世人皆以《游仙窟》为色情文学,肯定是为了弘扬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经文学形象,否则,欧阳修就不会因为年轻时在汴梁狎妓作词而与状元称号失之交臂,并成为其一生被政敌攻击的焦点。
     
    在我看来,否认《游仙窟》符合唐朝价值观的作法,和现代人为潘金莲翻案没什么区别。而唐传奇之所以文章构思传奇、广为流行、一再被改编成戏曲、评话,恐怕正是因为接受它们的人明白古代中国的都会生活就是如此 “传奇”。不仅如此,越是深读《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越是让我想起《金瓶梅》,我深信,唐传奇一脉发展下去必然会孕育出《金瓶梅》,这番观点暂时就不展开了。
     
    上述从《游仙窟》说开的观点都是我的私货,并非本书作者观点,同一篇文章,作者比较婉转地在 “唐人小说之‘议论’”、“宫观、神仙窟与人神、人鬼、人妖情恋” 和 “唐人小说中的宴聚意象及小说功能” 三处进行了阐发。也许,这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的研究标准吧,我还是太俗了。
     
    不过,既然都是坚持唯物史观的研究者,就不必担心研究民俗研究出了错。还是王国维先生那句话,“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读书做人应该把 “求真” 放在首位,认识一部作品诞生的真实背景,其重要性必定在构建场景和研究中居于首位。后人研究文献、肯定文献在当时的合理性,并不妨碍做出符合当下价值观的结论。

      转发
      4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