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4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讨论了各种制度理论之间的异同,反映了制度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评述了关于组织的制度研究的历史以及最新进展,并明确了其将来的研究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构建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框架,对制度理论与组织研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全面呈现了文化与组织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社会认知心理学、政治学、管理理论等关于组织的制度分析,特别是反映了其中最新的进展;比较了各种制度理论的异同,并对制度理论谱系做出了更加全面的概括;对关于组织的制度理论与研究的历史、现状、成就、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的思考。
与第3版相比,本版的篇章结构有所调整,更易于读者阅读与把握;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建构、维持与重构制度结构的活动,制度过程背后的制度逻辑,组织场域的特征,社会运动理论与制度理论的合流等论题;进一步强调了跨层次综合分析的重要性,补充了托克维尔、托马斯和休斯相关思想观点的介绍。本书适用于对制度理论、组织理论、组织社会学与公共行政管理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第4版序言
- 第4版前言
- 第3版中文版序言
- 第一章 早期的制度主义者
- 一、 经济学中的早期制度理论
- 二、 政治学中的早期制度理论
- 三、 社会学中的早期制度理论
- 四、 小结
- 第二章 制度理论与组织研究的合流
- 一、 制度与组织:各种早期的理论视角
- 二、 新制度理论的创立
- 三、 小结
- 第三章 分析框架Ⅰ:三大制度要素
- 一、 制度的定义
- 二、 三大制度要素
- 三、 三大制度要素与组织的合法性基础
- 四、 分别强调三大制度要素的制度理论的基本假定
- 五、 小结
- 第四章 分析框架Ⅱ:逻辑、能动性、载体及分析层次
- 一、 制度逻辑与组织
- 二、 能动性与制度
- 三、 制度的载体
- 四、 分析层次
- 五、 小结
- 第五章 制度的建构
- 一、 制度的生成
- 二、 制度建构研究举要
- 三、 小结
- 第六章 制度化
- 一、 三种制度化概念与制度化基础机制
- 二、 制度维持与扩散
- 三、 去制度化过程
- 四、 制度载体与制度性机制
- 五、 小结
- 第七章 制度过程与组织
- 一、 关于组织与制度之间关系的三种视角
- 二、 合法性、同形与耦合
- 三、 制度环境与组织结构
- 四、 应对策略
- 五、 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根源
- 六、 小结
- 第八章 制度过程与组织场域
- 一、 组织场域概念的界定
- 二、 场域结构化过程
- 三、 研究议程与分析框架的修正
- 四、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一、 关于组织的制度理论的特征
- 二、 制度理论与研究日益成熟
- 三、 学科领域的求异分裂与研究的碎片化
- 四、 一点告诫
- 五、 一点希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