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2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采写大家盐野米松作品,《留住手艺》经典续作归来,声声叹息与脉脉温情,展现日本时代变迁之景。
内容简介
“通过一件物品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手艺的终极意义,无关精美。”
那些曾活跃于“手工业时代”中的工匠们,他们的伦理道德观与职业观,在今天能否找到新的栖身之处?
作为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走访日本各地30余年,采访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技艺。他的《留住手艺》在日本出版后反响强烈,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
本书延续了《留住手艺》和《留住手艺Ⅱ》的视角与精华,除了采访记录手艺人的日常之外,更进一步深入探究手工艺品材料的困境、手艺曾如何通过师徒制度传承、新时代的传承制度等内容,以不同视角记录了日本手工艺的时代变迁,深度分析了传统手工艺消失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盐野米松在数十年采访手艺人后,对日本传统手工艺和“人”与“物”关系的思考。虽然手工艺时代不可挽回地结束了,但盐野米松通过《留住手艺》与《回望手艺》的记录与出版,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试图帮助我们找回原初的幸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消失的工匠
-
制作锄头和菜刀的铁匠
-
用薄木片修葺屋顶的屋顶匠人
-
制作柳编行李箱的柳编艺人
-
静冈县挂川的葛布织布匠
-
对马的手工鱼钩手艺人
-
鹿儿岛的手编簸箕
-
烧炭师
-
和歌山的备长炭
-
岐阜的锯木工
-
山形县关川的椴木织
-
宫崎县的篾匠
-
岩手县的赤竹手编艺人
-
秋田的槭树条手编艺人
-
桧枝岐村的木盆师
-
船匠
-
冲绳的鲨舟船匠
-
熊野川的平田舟船匠
-
冈山县的旭川船匠
-
长良川的渔夫
-
在大阪制作橹和桨的工匠
-
垒石工
-
垒石墙
-
石匠的工具
-
混凝土石墙
-
第二章 有关轮回的思考——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
采集原材料的季节
-
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
相互关联的职业
-
原材料用尽的时候
-
第三章 何谓师徒制
-
工匠的培养
-
拜父为师的情况
-
在师傅门下
-
另一位师傅
-
第四章 手的记忆
-
尝试新的学徒制
-
重新思考学徒制
-
自满等于末路
-
与学徒制一起消失的东西
-
工匠消失的原因
-
不需要经验的时代
-
下一棒跑者
-
后记
展开全部
手工业者的时代过去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生活哲学。因为思想是流动的,是会改变的。以手工业为主流的时代,社会发展还处于小型社会阶段。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间都互相认识,使用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制造者。要在这样的小型社会中生存下去,制造者们就必须不断地制作出最好的作品。物品经过自己的手制作,最后为人所用,手工艺人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思维,也养成了手艺人之间的道义和礼节。但这样所形成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产、大众消费的时代,整个社会也进入了大型社会阶段。无论什么行当,都是当地气候水土影响下的产物。从大自然中获得原材料,加以灵活运用,并努力把手艺留给徒弟或子孙,使之成为祖祖辈辈的营生,这就是技艺的传承。师傅会不断地叱责学徒,直到学徒能人剑合一般熟练运用简单的工具,才能让与这门手艺相关的记忆得以留传。没有任何仪式为他们举行,甚至直到他们放弃自己的手艺也不曾有人了解他们究竟是干什么的。弃业的背后当然有各式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出于个人原因放弃了某样职业,也有不少是整个行业都集体没落了。而 "学徒制" 就是为了完成这种手艺的继承 —— 或者说复制 —— 而建立的训练方法。所谓学徒制,与在学校教室里上课不一样,自己能记住多少只有自己知道,没有测验或考试来检验徒弟的学习成果,顶多是当师傅的活儿和徒弟的活儿放在一块儿比较的时候,徒弟会被师傅训斥:"你平时都学到了些什么呀?!" 有时徒弟还会受到体罚,那就自然会多长点记性了。学徒制的初衷就是让有心学手艺的学徒能有机会紧贴在师傅身边进行学习。学好了一步才有机会进入下一步,必须步步为营。学徒制教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作为工匠要懂得的礼数和礼节、工作中的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法等,是一套 "职业的生存之道"。学徒们必须学会本领,确保自己掌握这门手艺,这样才能在自立门户之后靠这门手艺来维持生计,养活家里人。在学徒制的世界里,师傅不会直接靠言语来教授知识和技术,师傅也不会手把手地教徒弟刨刀该怎么用,更不会握着徒弟的手告诉他该如何调整用力轻重。因为说了也没有用,最终还是得靠学徒们自己花时间不停地反复练习,身体才能对动作和力度产生记忆,这样才算把本领学到手在进行创新和发挥个性之前,首先必须要将手艺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继承下来。学徒制就是一个人将自己拥有的技术和相关职业理念传承给另一个人。徒弟要从师傅那儿继承某项手艺,这不仅包括技能本身,还包括如何使技能成为一门营生的必要条件,以及匠人精神。在这过程中并没有教科书可以参考,当身怀绝技的师傅遇到了想要学手艺的徒弟,便将他们收入门下,徒弟要在和师傅的共同生活中完成自己的修行。从学徒的一方来看,确实有需要学习和牢记的东西,但其实 "教学" 的一方只是在工作时把徒弟们安排在一旁,让他们有机会观察自己的工作,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去 "教授" 什么。当然如果训斥也算是一种教育,那倒是存在的。所以除了 "观察和牢记",学徒们没有其他捷径,正所谓 "修行在个人"。说到底,学徒制的成立完全取决于学习一方的态度。学徒要从他们的师傅、师兄师弟,以及其他工匠那里学习能让自己受用一生的手艺,学习如何让这门手艺成为一门营生,如何管理原材料的采购、如何销售成品等。要让自己的身体或手对某项技艺产生记忆,实际上是要塑造自己的身体。手艺人们所用的都是很简单的工具,但对于工具的使用,也能分为好几个阶段。为了让工具成为手的延伸,像指挥身体的一部分那样自如地应用工具,就必须对身体进行训练。这个训练的成果无法用数值来判断,只能凭感觉。要把身体打造成精确的工具,通过训练,让身体的感觉每次都能做出同样准确的判断。在训练身体的同时,作为手艺人的思考方式和感性认识也都一定要向师傅靠拢。工匠们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要成就一名工匠,需要有一个能接受他、培养他的环境,还要有人来购买他做的工具或各类作品,这些使用者就是工匠们的衣食父母。工匠和作为使用者的消费者就像是构成一个空间的经线和纬线,互相交织着才能构成一个空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行。如果支撑着手工业的文化消失了,那工匠就会随之消失。如果没有了工匠,那也就不会存在这种文化。工匠做的东西没人买了,工匠自然就渐渐消失了。手工业社会曾经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无论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还是技艺不精的学徒、小孩、老人、身体有残障的人士,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那时人类的劳动生活都融入在自然的生生不息中。当我们接受了大型量产和大众消费,工匠们的身影便逐渐消失了,这个社会也逐渐迈入了经验无用的时代,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检讨但到了经验无用的社会,在新事物的面前所有的旧事物都被丢弃,变成了没用的东西。当一切不再需要经验,也就不再需要长期的计划了,一切讲求即时。于是,岁月的积累也不再重要,年老的人便失去了价值。但一切都以人生的标尺来比对的话,就会养成为长远做打算的思考习惯。不断积累经验,明天就能比昨天做得更好。积累的经验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收获成果。只是人们不再去花很长的时间来鉴别一样东西的好坏。如果凡事都不往长远看,就不会有文化的产生。如果不培养国民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训练大家描绘未来蓝图,在这些人中就不会诞生合格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很美的一本书。逝去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数世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泡杯茶,在夕阳下读这本书,那种淡淡的惆怅几乎把整个人都淹没了。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