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国河南地区社会经济史的作品。

内容简介

如果说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是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的过程,那么无疑民国时期是一个重要阶段。本书正是在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对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河南经济进行了全面论述,其中也包括中共苏维埃区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全面抗战时期的日伪沦陷区的经济,涉及内容包括每个时段的农业、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畜牧业、林业等。全书资料基础扎实,内容全面,丰富了民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河南经济的地理基础
  • (一)地形与地貌
  • (二)气候及灾害性天气
  • (三)水资源分布
  • 二 民国时期政权和行政区划的演变
  • 三 民国时期河南人口
  • 四 民国时期河南经济研究现状
  • (一)对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的经济的研究
  • (二)对列强在河南的经济掠夺的研究
  • (三)对中共政权控制地区的经济研究
  • 第一编 北洋政府时期
  •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延续与嬗变
  • 一 农业政策与农政机关
  • (一)北洋政府的农业政策
  • (二)河南农政机关
  • (三)农业团体
  • 二 粮食作物的种植
  • 三 经济作物的种植
  • (一)棉花种植
  • (二)烟草种植
  • (三)花生的种植
  • 四 园艺作物的种植
  • 五 农田水利
  • 六 养殖业
  • 七 农业经济的变化
  • 第二章 财政、税收与金融的变化
  • 一 财政体制的演变
  • 二 省县级财政
  • 三 省县财政支出
  • 四 田赋与田赋附加
  • 五 1918年减漕案
  • 六 金融业的变化
  • (一)传统金融业
  • (二)新式银行的建立
  • (三)保险业
  • (四)货币铸造与流通
  • 第三章 工矿业与手工业
  • 一 工矿业
  • 二 主要行业与企业
  • (一)煤矿业
  • (二)纺织企业
  • (三)火柴业
  • (四)制蛋业
  • (五)机器面粉业
  • (六)电力工业
  • (七)巩县兵工厂
  • (八)烟草业
  • (九)其他企业
  • 三 手工业及其变化
  • (一)手工业概况
  • (二)手工业经营方式
  • (三)平民工厂
  • (四)手工业的变化
  • 四 列强在河南设立的工厂
  • (一)英福公司对河南煤矿的掠夺
  • (二)英美烟公司对河南烟草的掠夺
  • 五 工人阶级的生活与政治参与
  • 第四章 交通与商业贸易
  • 一 新式交通、通信事业的兴起
  • (一)传统交通业的变迁
  • (二)铁路主干线的形成
  • (三)公路交通业的兴起
  • 二 邮政的兴起与发展
  • 三 商业政策与商人组织
  • 四 商业都市的兴起和变迁
  • 五 乡村市场及其类型
  • (一)集市贸易
  • (二)赛会与庙会
  • 第二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五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 一 农业政策与农政机关
  • (一)农业政策
  • (二)农政机关
  • 二 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
  • (一)地权关系
  • (二)土地租佃制度
  • 三 农业技术及改良
  • (一)农具的延续与变化
  • (二)肥料的使用
  • (三)改良盐碱地
  • (四)农事试验
  • 四 农田水利的兴修
  • (一)水利机构与制度
  • (二)水利调查、测量和计划
  • (三)水利工程的兴建
  • 1.省级水利工程
  • 2.凿井工程
  • 3.县级水利工程
  • 五 粮食作物产量
  • 六 经济作物的种植
  • 第六章 林牧业及主要林产品
  • 一 林政机关与政策
  • (一)省级林政机关的演变
  • (二)县级林政机关
  • (三)林业合作社
  • 二 林业推广及其成就
  • 三 山货与林业特产
  • 第七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
  • 一 政府奖助工业的政策
  • 二 私营工业
  • (一)纺织业
  • (二)面粉业
  • (三)蛋粉业
  • (四)火柴业
  • (五)纸烟业
  • (六)机器工业
  • (七)草辫草帽业
  • (八)制瓷业
  • 三 官办工厂
  • (一)省立工厂
  • (二)县立工厂
  • 四 手工业
  • 五 矿藏与矿业
  • (一)矿产资源调查
  • (二)煤矿的开采与经营
  • 第八章 财政制度、赋税与农民负担
  • 一 财政机关的演变
  • 二 财政制度改革
  • (一)中央财政制度的变革
  • (二)省级财政改革与完善
  • 三 田赋及其整理
  • (一)田赋及其附加
  • (二)田赋整理
  • (三)废除苛捐杂税
  • 四 工商税的演变
  • (一)厘金及其裁撤
  • (二)推行货物统税
  • (三)营业税
  • (四)改进牙税、屠宰税
  • 五 公债与公产
  • 六 财政收入与支出
  • (一)河南财政收入状况
  • (二)河南财政支出状况
  • 第九章 新旧并存的金融业
  • 一 传统金融业的延续
  • (一)钱庄
  • (二)当铺
  • (三)押当铺
  • (四)其他传统融资组织
  • 二 河南农工银行
  • (一)制度建设
  • (二)增加资本与分支机构
  • (三)由官商合办改为官办
  • 三 信用合作社
  • 四 货币流通的变迁
  • (一)河南市面流通的各种硬币
  • (二)河南市面流通的各种纸币
  • 第十章 现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 一 陇海铁路河南段的建设
  • 二 路政机关与管理法规
  • 三 国道、省道与县道
  • 四 汽车运输业的建立
  • 五 现代通信事业
  • (一)邮政
  • (二)电报与电话
  • 第十一章 豫东南苏区的经济(上)
  • 一 苏区的建立
  • 二 地权分配与剥削关系
  • 三 土地政策及其实施
  • (一)土地政策的制定
  • (二)土地革命的曲折进行
  • (三)土地革命的成效
  • (四)红军公田制度
  • 四 灾荒与救灾
  • (一)灾荒与社会经济问题
  • (二)救济措施
  • 1.设立粥厂
  • 2.开展群众互济活动
  • 3.减免税收以及“没收”等手段
  • 4.筹集粮食
  • 五 农业生产
  • (一)开展生产互助,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不足的问题
  • (二)开展生产运动
  • (三)武装保卫农业
  • (四)制定合理的农业税收政策
  • 第十二章 豫东南苏区的经济(下)
  • 一 工业
  • 二 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 三 财政与问题
  • (一)财政税收机构
  • (二)财政收入
  • 1.没收、征收与缴获
  • 2.税收
  • (三)财政支出
  • 1.红军军费
  • 2.党政机关费用
  • 3.扶植农业、工商业的发展费用
  • 4.文化教育费用
  • 5.优待抚恤及社会救济
  • (四)财政管理
  • 1.统一财政管理,建立财务制度
  • 2.建立预决算制度
  • 3.开展节约运动,反对铺张浪费
  • 4.举办“财政经济政策运动周”
  • 四 金融业
  • 第三编 抗日战争时期
  • 第十三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上)
  • 一 农业与农村经济
  • (一)农业改良政策及措施
  • 1.农业机构的调整
  • 2.兴修水利
  • 3.培育优良品种
  • 4.推广农业技术
  • 5.发展合作事业
  • (二)粮食作物的种植
  • (三)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商品化
  • (四)战时土地政策与地权变动
  • (五)国统区的畜牧业
  • 二 工矿业
  • (一)主要工矿业的他迁
  • (二)战时工业政策
  • 1.国家政策
  • 2.河南省政策
  • (三)工矿业
  • 1.工业
  • 2.矿业
  • (四)手工业
  • 三 商业
  • (一)战时主要日用品专卖制
  • (二)官营商业
  • (三)私营商业
  • (四)走私贸易
  •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下)
  • 一 财政与税收
  • (一)战时财政体系的确立
  •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 (三)田赋征实
  • 1.田赋征实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 2.成效及评价
  • (四)工商税
  • 二 金融业
  • (一)金融网的建立
  • (二)金融业与社会经济
  • 1.存款、放款及汇兑
  • 2.金融业与河南经济建设
  • 3.金融业与社会救济
  • 4.战时金融与物价波动
  • (三)对日伪破坏法币的反击
  • 1.限制法币外流与防止法币内流
  • 2.收兑黄金白银
  • 3.成立贸易机构,利用法币抢购物资
  • (四)农村借贷关系
  • 1.借方与贷方
  • 2.借贷方式及利率
  • 3.农村借贷的影响
  • 三 交通运输业
  • (一)铁路交通线河南线的停运
  • (二)后方公路网的建立
  • (三)水路交通
  • (四)交通运输业的恢复与衰落
  • 1.陆路交通运输业
  • 2.水路运输业
  • 3.交通运输业的衰落
  • 第十五章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
  • 一 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一)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 (二)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 (三)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 (四)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五)晋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 (六)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二 女权运动
  • (一)实行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
  • (二)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保障婚姻自主
  • (三)动员妇女参加生产
  • 三 教育
  • (一)学校教育
  • (二)干部培训
  • (三)社会教育
  • 四 公共卫生事业
  • 1.建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 2.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
  • 3.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宣传和教育以及广泛的群众性卫生运动
  • 五 灾荒与荒政
  • (一)灾荒概况
  • (二)救灾举措
  • 1.建立救灾领导机构,稳定民心,提高灾民信心
  • 2.减免负担和进行急赈
  • 3.生产救灾
  • 4.开展大规模灭蝗运动
  • 第十六章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上)
  • 一 土地问题
  • (一)地权与租佃关系
  • (二)各根据地的减租政策
  • (三)减租运动的开展
  • (四)灾后赎地工作
  • 二 农业政策
  • 三 农贷与农业
  • 四 农业互助运动
  • 五 农业技术改良
  • 六 大生产运动
  • 第十七章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下)
  • 一 工业
  • (一)工业政策
  • (二)军事工业
  • (三)民用工业
  • 二 商业与贸易
  • (一)商业政策
  • (二)公私商业
  • (三)集市与庙会
  • 三 合作社
  • (一)合作社政策与法规
  • (二)根据地的合作事业
  • 四 财政与税收
  • (一)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建立
  • (二)“合理负担”
  • (三)农业税
  • (四)工商税
  • 五 金融业
  • (一)金融机构的建立及其业务
  • 1.冀南银行
  • 2.鲁西银行
  • 3.鄂豫边区建设银行
  • (二)货币斗争
  • 第十八章 沦陷区的经济
  • 一 农业生产
  • (一)日伪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合作社的建立
  • (三)日伪统治者对农产品的劫夺与榨取
  • 1.进占中的抢劫与破坏
  • 2.伪合作社组织对农产品的掠夺
  • (四)抢占土地与人力损失
  • 1.掠夺土地
  • 2.人力损失
  • (五)农业生产的衰退
  • 二 工矿业
  • (一)日伪对工矿业的统制政策
  • (二)日军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与强占
  • (三)企业的建立
  • (四)民族工业的破产
  • (五)煤炭业
  • 三 交通运输业
  • (一)“焦土抗战”与交通的破坏
  • (二)日伪对交通线的修复
  • (三)日本对交通运输业的掌控
  • (四)新开铁路
  • (五)利用交通对沦陷区物资的掠夺
  • 四 商业
  • (一)日军对商业的抢劫与破坏
  • (二)日伪政权的商业统制政策
  • (三)各地商业状况
  • 五 财政
  • (一)沦陷区的财政体系
  • (二)农业税
  • (三)工商税
  • (四)财政收入与支出
  • 六 金融
  • (一)日伪在豫金融机构的建立
  • (二)伪币的发行与对河南法币的破坏
  • 1.发行伪币与通货膨胀
  • 2.日伪对法币的破坏
  • (三)通过金融手段掠夺财物
  • 第四编 解放战争时期
  • 第十九章 国共力量在河南的消长
  • 一 国民党政权的重建
  • 二 社会政策
  • (一)“寓救济于善后之中”的救济政策
  • (二)扶植自耕农
  • (三)出台解决地权转移问题的政策
  • (四)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
  • 三 善后救济
  • (一)河南善救组织的建立
  • (二)协助难民返乡
  • 1.设置遣送机构
  • 2.制定遣送办法
  • 3.疏送概况
  • 4.归乡难民的安置及成效
  • (三)直接救济
  • 1.设立粥场
  • 2.办理急赈
  • 3.配拨救济物资
  • (四)善后事宜
  • (五)中共区域的救济
  • 四 国民党政权的败亡
  • 第二十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上)
  • 一 农业
  • (一)农业政策及发展生产的举措
  • 1.加强农贷,支持农业生产
  • 2.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粮棉产量
  • 3.筹设农业推广辅导区,推广良种
  • 4.发展合作事业
  • (二)粮食作物的种植
  • (三)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商品化
  • (四)土特产
  • 二 畜牧业的消长
  • (一)发展畜牧业的措施
  • 1.制定奖励耕牛保育及繁殖办法
  • 2.进行种畜改良,改进原有家畜品种
  • 3.成立防疫机构,防治兽疫流行
  • (二)畜牧业的恢复到衰败
  • 三 农村经济
  • (一)战后国民政府的地权政策
  • (二)战后河南地权变化
  • (三)国民政府关于租佃问题的政策
  • (四)租佃关系
  • 1.租佃关系之分布
  • 2.租佃方式与缴租类别
  • 3.地租率
  • 4.租佃制度中的超经济剥削
  • (五)国民政府“二五减租”的实施情形
  • 四 农村借贷关系
  • 五 农村副业
  • 六 开发河南黄泛区
  • (一)黄河堵口复堤工程
  • (二)机械队垦荒
  • (三)黄泛区民众的生活
  • 1.部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 2.广大人民生活的艰辛
  •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下)
  • 一 国民政府的经济接收
  • 二 工矿业与手工业
  • (一)工矿业
  • (二)手工业
  • 三 商业
  • 四 交通运输业
  • (一)战后交通线路状况
  • 1.交通机构的恢复
  • 2.交通线路的修复与破坏
  • (二)交通运输业
  • 五 财政与税收
  • (一)战后财税政策的调整
  •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 1.收入与支出
  • 2.财政收支的问题
  • (三)税捐繁重
  • 六 金融与通货膨胀
  • (一)战后金融业
  • 1.金融机构的复员
  • 2.对日伪钞券的整理
  • 3.支持工农业发展
  • 4.通货膨胀政策
  • 5.金圆券的发行
  • (二)银行放贷
  • (三)通货膨胀严重
  • (四)通胀与人民生活
  • 1.公教人员的生活
  • 2.城市市民的生存状况
  • 3.通胀与战乱下的农民生活
  •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的经济(上)
  • 一 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 (一)减租减息的继续
  •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施行
  • (三)“左”倾与“急性病”
  • (四)“左”的土改政策的纠正
  • (五)新解放区重回减租减息
  • 二 农业生产
  • (一)耕地面积的扩大
  • (二)农业技术改良与推广
  • (三)农田水利建设
  • (四)农业互助合作
  • (五)生产渡荒
  • 三 农村副业的发展
  • 第二十三章 解放区的经济(下)
  • 一 工商业的破坏、恢复与发展
  • (一)抗战结束后工商业的初步恢复
  • (二)工商业遭遇破坏与影响
  • (三)贸易统制措施对工商业的影响
  • (四)接管城市初期对私营工商业的侵犯
  • 1.军管过程中对私营工商业的侵犯
  • 2.群众对工商业的破坏
  • 3.处理劳资关系时对私营工商业的影响
  • (五)政治巨变下工商业者的心态
  • (六)中共在工商业政策和管理上的纠偏
  • (七)扶植和引导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的措施
  • (八)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 二 财政与税收
  • (一)财政收入
  • 1.没收、借粮以及战争缴获
  • 2.征收公粮
  • 3.工商等税收
  • (二)财政管理
  • 1.预决算制度
  • 2.金库制度
  • 3.粮食保管工作
  • (三)财政支出
  • 1.建立审计制度
  • 2.完善开支原则和手续
  • 3.实行供给制度
  • 三 金融业
  • (一)金融机构
  • 1.晋冀鲁豫金融机构
  • 2.中原解放区银行体系
  • (二)货币发行与货币斗争
  • 1.豫北货币斗争
  • 2.中州钞发行
  • 3.中州钞与法币的斗争
  • 4.对银元的政策
  • 5.对友币的政策
  • 6.人民币的发行
  • (三)银行业务
  • 1.汇兑
  • 2.存、放款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