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地心游记(精)》创作于1864年,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尔·凡尔纳早期的著名科幻小说之一。

内容简介

儒尔·凡尔纳著的《地心游记(精)》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是阿克赛尔、李登布洛克教授和汉斯。他们是科学勇士和先驱,勇闯地心,一路发生了多姿多彩的故事。小说文笔流畅幽默,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学的非凡想象力,把读者带进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序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四十五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补课

    昨晚 6 岁的外孙女拿给我她看的儿童读物 — 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姥爷看看这本书吧。一看才知道是法国 19 世纪作家写的科幻故事,看了作者简介,他有著名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等。一口气看了这本《地心游记》,惊险刺激,妙趣横生,难怪孩子们喜欢,至今值得细细品读。我告诉孩子中国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著有《三体》和《流浪地球》等,也很值得一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谁是使《地心游记》探险失败的元凶?

      谁是使《地心游记》探险失败的元凶呢?要回答这个终极问题,先要搞清如下两个子命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地心游记》中的 “我” 是一个很讨嫌的人?
       
      问题二:为什么叔叔时时处处迁就 “我 “?
       
      相信这两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想过。谁是导致这场探险失败的元凶呢?个人以为,就是作品的第一人称 “我”,即阿克赛,李登布洛克教授的亲侄子。何以见得?仔细琢磨,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其实已经描写得很明确了关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各种评论多如牛毛,诸如人物、场景、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
       
      其实很多评论者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这场地心的探险旅程本来是可以成功的,这个团队完全可以到达地心,但是众所周知,他们没有到达预定目的地,他们被一个人严重的干扰了,那个人就是 “我”—— 以至于偏离了既定的方针。
       
      此探险团队主要有三个成员:叔叔,猎人,侄子 “我 “。叔叔具备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及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冰岛猎人汉斯是勇敢及智慧的完美结合体,而侄子 “我” 对整个旅程心存疑虑但又不敢忤逆长辈,处处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 感觉就差一个沙和尚,就能凑齐《西游记》取经 4 人组了。
       
      有句俗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发点的细小偏差,会导致整个目的地的错位。在作品中,“我 “既不是具备满腔探险热情、知识渊博、随时为科学真理献身的黎登布洛克教授,也不是具备长期狩猎经验、身强力壮沉着镇静的向导汉斯,” 我 “就是一个平常人而已,平常人就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巨大而神秘的未知,表现出懦弱,有些胆小,反复无常,甚至打退堂鼓,这是最真实的人性。因为对于我们所未知的东西,要踏出探险的每一步,确实是异常的艰难。
       
      在作者笔下,读者领略到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地底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与远古海兽令人心惊胆战的搏斗,在地下森林中上古猿人放牧一群乳齿象,海上的狂风暴雨,耀眼的电闪雷鸣,摄人心魄的岩浆崩裂…… 个人以为,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探险的方向是对的,他们很可能误入了歧途。
       
      君不见,在第十八章 “海平面一万英尺 “情节中,” 我 “对探险之路犹豫不决,对叔叔的计算表示怀疑,饥饿和疲劳使” 我 “一再要打退堂鼓,都使教授心烦意乱。在第十九章 “实行配给制” 和二十章 “死胡同” 中,“我” 变得更加烦躁和惊慌,大喊口渴、肚饿,对探险方向的质疑 —— 这一切严重干扰着教授的探险判断;在第二十一章 “渴 “中,” 我 “竟然当面顶撞教授,喊出来” 探险就是找死” 的口号,使教授的脾气暴躁起来,叔侄两人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争吵,这直接导致了探险方向性的严重误判。
       
      由此看来,“我” 确实是一个很讨嫌的人。
       
      作品把 “我”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为了说服叔叔,“我 “不惜拉拢向导汉斯,企图使这场探险彻底泡汤。作者写道:“假如这会儿我能使他听懂我的话该多好!这样,我一定可以用语言,用叹息来打动这颗冷漠的心。我们所处的危险境地,看来他一定没有意识到,我会使他明白,使他感觉到的。我们两个人联合起来也许可以把固执的教授说服。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强迫他回到斯奈弗去!”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 “我” 不仅要当面和叔叔斗争,还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战胜教授的所谓 “固执”。以至于教授在不冷静的状态下,在岔路口赌气指着右边一个洞口说,走这边!
       
      尽管黎登布洛克教授,他这个正面人物坚定果敢,意志坚强,无论遇到什么危险,他都百折不挠:在干渴的危险境地里,在骇人的暴风雨中,在急流怒涛上,在山穷水尽找不到归路时,他总是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他对侄子的姑息纵容和百般迁就,这对他的正确判断形成了严重干扰。不然,探险团队有可能真就到达地心了。
       
      由此看来,溺爱是人类教育子女的大敌 —— 这话是教育家杜威说的,用到这里也是蛮合适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们真正到达地心,未必还能活着回来。误打误撞之下,最后随着火山爆发的激流重新回到地面,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看来这一切都是造物主事先的安排 —— 尤其是 “我 “的干扰,更是功不可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略读的经典

        这本书。成为经典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我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跳过那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诚然有一些经典的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要符合当时的知识背景。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符合当时学习和阅读的习惯的。但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因为缺乏了当时的相关背景知识,所以说在读的时候,难免觉得格格不入枯燥乏味。这个时候,我选择的是跳过那些我觉得枯燥的东西,然后去找到经典之中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的,发光的,闪亮的,不以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化而褪色的那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精妙之处。对这本书也是如此,我跳过了前面大量的关于当时的科学记载和如何旅行的内容直接从开始进入火山口,才开始认真看。这样让我真正能够体会到这本书的乐趣和妙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