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带你探究死亡的演化历程,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内容简介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无解。它变幻莫测,蛰伏在美好生活的阴影之中。我们对其讳莫如深,仿佛只是触及一鳞半爪,都足以让它从黑暗中暴起伤人。

可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

为此,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恐惧与焦虑的谈话,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进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认知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深入根源,直面“禁忌”话题,详述人类在死亡相关议题研究方面的点滴变化与前端进展。对于我们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样貌如何被各种风潮和事件改变,这本书极尽所能提供了扎实、丰富、可靠的回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细胞如何死亡
  • 第2章 生命(和死亡)如何得以延长
  • 第3章 死亡现存何处
  • 第4章 我们如何学会放弃抢救
  • 第5章 死亡如何被重新定义
  • 第6章 心脏何时停止跳动
  • 第7章 何时超越死亡
  • 第8章 护理何时成了一种负担
  • 第9章 如何商讨死亡
  • 第10章 家庭因何崩溃
  • 第11章 何时渴望死亡
  • 第12章 何时终止治疗
  • 第13章 何时分享死亡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一无所知。

    死亡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耶鲁大学医疗人文主任、《自然》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哈佛学者颠覆性科普力作,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基因传》《众病之王》作者强力推荐,《自然》《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赞誉不断,“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 得主成名佳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掀起医疗界、出版界广泛热议。“死亡的威力源于每次讨论它时的噤若寒蝉。” 颠覆性科普革新之作,直面全球禁忌话题,探索死亡和医 疗的纠缠过往,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13 个围绕死亡、临终、医疗的核心议题,全面涵盖你想问但被忌讳的问题。永生有没有可能实现?生命为何会衰老死亡?科技和社会如何使不适者也能生存?脑死亡算不算死亡?安乐死和医助自杀应不应该实行?护理应该家庭化还是专业化?“赛博遗产” 的存续是否有利?病人的权利有哪些?堕胎权、死亡权究竟是谁的权利?宗教如何与死亡息息相关?…… 在这场人类与死亡的持续斗争中,所有你试图深思但总被搁置讨论的 “桌面下” 的问题,都将在这里得到解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类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永不停息的抗争,已经对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肉体和伦理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悖论和难题。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恐惧死亡。死亡越医学化、临终前虚弱的时间越长、将死之人越孤独,死亡就会越让人惧怕。过去百年的发展,给了大多数人更久的寿命作为礼物,但对长寿越来越高的期待把人们引向了一条意料之外的道路,这条路颠簸得令人有些无法接受。那些命不久矣的人们觉得自己被所谓的长寿承诺欺骗了。而唯一能真正做出改变的方法,就是在我们谈论死亡和垂死时,把缠在我们双腿上的恐惧藤蔓扯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出生于巴基斯坦的医学专家海德・瓦莱奇在《现代死亡》一书中从不同角度探讨死亡的现实意义,及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死亡这件事情。海德・瓦莱奇是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2009 年毕业于巴基斯坦一所当地医学院,后前往哈佛医学院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接受住院医师训练。海德・瓦莱奇现为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心脏科医师,定期为很多报刊撰稿,讨论范畴横跨医疗保健、卫生政策与医患互动。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作家和研究人员,海德・瓦莱奇分析人们为什么很少谈及死亡。他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教条,让人们不大愿意提及这个话题;二是因为传统观念里死亡「神秘」又「不确定」,人们难以把握。世上大多数人们都是如此,对于未知会产生莫名的恐惧,进而不想过多了解。不管时代的如何进步,人们一直对寿命有着非常执着的期望。可是对长寿的过高期望,让一些命不久矣的人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书中记录了著名的 “凯伦・安・昆兰案”,是关于 “死亡权” 如何确定的著名官司。一个平常人凯伦・安・昆兰在和朋友聚会时突然发生疾病,在经过医院的一系列抢救后,昆兰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她的身体却预示着她是有生命体 —— 只能依靠人工手段来维持生命。昆兰的家人经过几个月的犹豫后,考虑昆兰康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想要求医院撤掉呼吸机;可是当时没有任何先例支持他们的决定,医院也怕因此担上责任,理论上还要用人工的方法维持昆兰的生命。后为这个官司世界尽知,也成了美国政治上的标志性转折事件 —— 美国各种政策问题都被定义为生死攸关的大事。经过多轮「辩论」,本案的焦点在于 “病人的权利到底有哪些?” 昆兰有生病体征,但是不能说话;父母不忍让她一直以这种姿态遭罪,医生也有自己的职责,延长病人的生命。“似乎每个人都是为了给昆兰最好的东西,虽然这对当事人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情。” 审判的过程中,法院甚至剥夺了昆兰父亲的监护权,也对生命权有过争议。最后法官判决 “不但患者有权保留或撤除生命维持设备,当患者无行为能力时,这种权利也可以由监护人行使。判决中还规定,医生在接到此类请求后不承担刑事责任。” 后来昆兰在没有呼吸机的状态下又活了十年,她的父亲每天都会驱车数公里去看望女儿。这个案件很震撼,是关于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面对死亡来临时应该如何选择的重大思考。成为植物人,没有任何可能恢复意识的人来说,长寿还有意义吗?当需要大量抢救或是全身插满管子才能多活几天的日子真的值得吗?海德・瓦莱奇在「致谢」中写道:“(患者家人)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远超于我,却对死亡知之甚少。” 很多家人心怀对亲人的不舍,也有对亲人所承受的各种冰冷「罪受」心疼。书的开篇讲述了我们身体里最小单位细胞的工作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身体的存活是依靠细胞的「代谢」。只要机体一息尚存,就会有一些细胞被赋予新生,而另一些细胞会收到死亡的信号。虽然我们是活着的,但一部分的我们在持续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我们已经和昨天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一部分已经死亡,另一部分得到了新生。“我们被训练成这样,将死亡认为是最大的失败。” 可能在某种意识里我们不是惧怕死亡,而是惧怕失败。失败了,一切好像都没有意义。把失败、死亡当成了我们的敌人!向死而生!“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能令人懂得什么是‘生命’;没有什么比‘濒死’更能令人懂得什么是‘活着’。” 现代社会,已经没必要忌讳提起死亡。不必在经历失去后再去感慨悲哀。不如多了解些关于死亡的定义、医学上的争议,还有是什么可以减慢死亡的过程。面对和了解也许是最好的「长寿」方式。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何时死亡,在于如何在死亡到来前如何活得精彩!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